演講語言藝術概要有哪些(3)
演講語言藝術概要有哪些
演講語言藝術概要十二、演講的能力
演講者為了使演講獲得最好的效果,應該在思想、道德、品質(zhì)、學識等方面達到一定的標準和水平,對此作出的努力和培養(yǎng)就是演講者的自我修養(yǎng)。那么,演講者都應該具備哪些修養(yǎng)呢?概括的講就是先進的科學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豐富淵博的學識。
演講者要有先進的科學思想,講的就是演講的目的是教育人、啟迪人,提高聽眾的思想認識、科學文化水平。這就要求演講者本身必須具備先進的、科學的思想,這樣才能遠見卓識,高瞻遠矚,識前人所未識,講前人所未講。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演講家如德摩絲梯尼、西塞羅、林肯、馬克思、恩格斯等,他們無一不是偉大的思想家,他們的演講也無時不在閃耀著真理、科學、智慧的光芒。今天我們提倡的“要給別人一桶水,自己得有一江水就是這個道理。尤其是在高科技時代,新知識、新學科不斷涌現(xiàn),更需要演講者努力學習,迅速掌握各種新思想、新科學、新方法,以更好的服務于聽眾。
演講者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古人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從某個側(cè)面說明了演講者道德品質(zhì)的重要性。在生活中,任何一種行為都會直接或間接的與他人或社會發(fā)生關系,并受到一定社會規(guī)范的限制和協(xié)調(diào),演講也是如此。作為演講主體的演講者,更應以一個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形象出現(xiàn)在公眾面前,帶頭恪守社會道德規(guī)范,并應具備以下四點:1、政治道德。即應當有高度的政治覺悟,良好的政治品質(zhì),堅定的理想信念。2、職業(yè)道德。演講者必須遵守自己從事的職業(yè)道德,如醫(yī)德師德等。3、社會道德。演講者在一舉手一投足間都應當講究文明禮貌,彬彬有禮。4、倫理道德。演講者必須具備高尚的倫理觀、戀愛觀、婚姻觀,以此才能正確把握倫理道德觀念向聽眾的傳播。
演講者要有豐富的學識,這不僅是“傳道、授業(yè)、解惑”的需要,也是演講成功的基本條件。古今中外的演講家無一不是學識淵博或閱歷豐富的,他們之所以能夠旁征博引、妙語連珠、口才驚人,之所以能把生動、具體、精彩的事例自如的組織到演講中,就因為他們博覽群書,知識宏富。在當今科技發(fā)展時代,各種科學高度分化和綜合,演講者如果不了解新知識,跟不上現(xiàn)代科學發(fā)展步伐,就不會使演講充實、新鮮、生動。
有了思想、品德、學識等方面的修養(yǎng),演講者還必須具備以下幾種能力:1.敏銳的觀察力。2.豐富的想象力。在演講中,想象力如同“金點術”,有了它就可以“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才能使演講內(nèi)容充實、新穎而多采,才能將各種各樣的事物與演講主題巧妙地組合起來,講起來才能文思泉涌,增強演講的深度、廣度和感染力。這需要演講者努力培養(yǎng)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力,對任何問題都拿出認真鉆研的熱情,對任何事物都要有一種興趣和求知欲望,并逐步增加生活經(jīng)驗,這是想象力的基礎。3.較強的記憶力。演講者在演講前的準備階段,博覽群書,吸取豐富的知識,掌握大量材料和信息,當撰寫演講稿時,憑著記憶力,才可以如囊中取物一樣,迅速準確的組織到文稿中。在演講中也要靠記憶力,才能將演講稿的主要材料、觀點、事例等牢記于心。這樣講起來才可能口若懸河,滔滔不絕。4.良好的表達力。演講如果離開了口語表達能力是不可思議的。演講者首先必須具備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演講稿寫得再好,表達不出來,同樣做不了演講家。當然,口語表達能力不是天生的,它可以經(jīng)過后天的培養(yǎng)、訓練而成。一般通過讀講法的訓練,都可以達到口語表達的流利順暢、抑揚頓挫。所謂讀:就是默讀、朗讀、快讀;所謂講就是在任何場合、時間、機會都勇于去講去練,久而久之一定會提高。
以上我們講了演講者應當具備的修養(yǎng)和能力。其實,演講者所應具備的能力遠不止這些。比如,演講者應有理論家的分析、綜合、判斷能力;應有文學家的記敘、描繪能力等等。一句話,演講者所具備的修養(yǎng)愈高愈深,能力愈強愈多,演講成功的概率也就愈大,因此說,演講者的修養(yǎng)和能力的培養(yǎng)是無止境的。
演講語言藝術概要十三、演講的材料
如果說主題是演講的“靈魂”,那么材料就是“血肉”。演講者真知灼見的產(chǎn)生和正確觀點的確立,都必須以大量的材料為基礎。所謂材料,即指演講者為闡述自己的觀點、主張,為了說明自己的主題所選取的論據(jù)及事實。下面分兩個方面介紹:
材料收集整理。根據(jù)中外名家的經(jīng)驗,我們歸納了收集整理材料的三個主要途徑:
1.直接材料。是演講者在生活、工作、勞動、學習及其他社會活動中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的材料。也就是演講者自身通過對社會生活的觀察、體驗、感受和調(diào)查研究所得到的第一手材料。如《從外國人的名片談起》這篇演講,就是演講者在生活中看到外國人的名片和我國一些人的名片,看到了外國人的實際能力,也看到了我國一些人的實際能力等真實材料后產(chǎn)生的,講出后自然生動感人。
2.間接材料。這是演講者從報刊、書籍、文獻、廣播等媒體上得到的材料,可稱為第二手材料。演講者囿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不可能事事處處都親自觀察體驗,就必須拓寬材料來源,獲取大量的間接材料。魯迅的演講《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就是靠了大量的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理論、醫(yī)學等多方面的間接材料表現(xiàn)主題的。
3.創(chuàng)建材料。這是演講者在獲取大量的直接材料和間接材料的基礎上,經(jīng)過歸納、分析、研究所得到的新材料。這常常和直接材料、間接材料一起綜合運用于演講之中。
在通過上述三條途徑收集材料時,不應有聞必錄,而應側(cè)重獲取那些與演講主題有用的材料。一般來說,收集材料可分為廣泛收集和定向收集兩種。所謂廣泛收集,就是根據(jù)演講的需要,把自己在社會生活中所見所聞的那些有用的材料收集整理起來。所謂定向收集,就是事先選定一個方向或題目有目的的收集。如你想作《青年與理想》的演講,你收集的范圍就可以圍繞名人關于青年的論述,歷史上青年的成材、報效祖國的事跡及當代青年中的優(yōu)秀典型等。
無論哪種收集方式,都應努力做到:1.勤于收集,即勤聽、勤看、勤抄,不辭辛苦,廣采精篩,積少成多。2.善于整理,即及時把收集的材料系統(tǒng)化、條理化,將零碎、雜亂的材料集中、分類。3、肯于發(fā)掘,即對材料加以理性的思考和升華,使之具有新的、更深的意義。
材料的選擇運用。材料的選擇標準一言以蔽之:就是選擇那些能充分闡明主題的材料。但具體來說,應選擇以下三方面的材料:1.選擇典型材料。典型材料是指那些最鮮明、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事物本質(zhì)的材料。只有這樣的材料才能以一當十,以小見大。如陳毅的《代軍長就職演說辭》(1941年1月)中所闡明的主題是“人民的軍隊是任何反動派也消滅不了的”,他只選擇了兩個材料:一是“在大革命失敗的時候,朱德總司令只帶了800多人上了井岡山,就發(fā)展成今天的50萬大軍”;二是“新四軍的前身是南方各省的游擊隊……,只有200多人,三年后,新四軍發(fā)展到9萬多人。”由此推出:800人沒有被消滅,50萬大軍能被消滅嗎?200人沒有被消滅,“今天9萬人能被消滅嗎?”充分證明了主題。
2.選擇新穎的材料。新穎材料是指在社會生活中新出現(xiàn)的鮮為人知的材料,即使是歷史材料,也應是一般演講者沒有用過的新穎、別致的材料,以滿足聽眾的好奇心理。有一位演講者在講到教師的生活待遇時,選擇了這樣一個材料,他說:“有一天,我要到自由市場去買東西,剛要走,一位同事就說:‘快把你的?;沾魃?。’我莫名其妙的問:‘戴上它干啥?’他說:‘戴上它小偷不敢偷你。’這個新奇的材料準確地、傳神地、有力的證明了主題,喚起社會對教師生活的關注。
3.選擇有針對性的材料。演講者從聽眾需要出發(fā),有針對性的選擇材料,才能喚起聽眾的熱情和興趣。這種針對性包括:(1)要針對不同場合、不同聽眾的具體特點、興趣和愛好,選擇使用不同的材料。(2)要針對聽眾的文化程度,把材料具體化、形象化,多選擇聽眾能看到、聽到、感到的材料。(3)要選擇符合聽眾心理和要求的材料,盡量使這些材料和聽眾的切身利益結合起來。(4)要選擇那些能給聽眾指明方向、能夠教給聽眾行動的手段和方法的材料。(5)要選擇那些正確、準確、科學性強的材料,使聽眾相信和服從。演講材料的收集和選擇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隨有先后之分,卻無輕重之分。對此,演講者應該切實地重視起來。
演講語言藝術概要十四、演講的邏輯
演講邏輯,指演講者使其演講概念明確,推理合乎邏輯,富有邏輯力量,緊緊抓住聽眾、說服聽眾的演講藝術。那么,演講的邏輯力量從何而來呢?主要有以下幾點:
1.全文應該是合乎邏輯結構的整體。對演講總體邏輯要求是概念要明確,判斷要準確,推理論證要遵守邏輯規(guī)則和規(guī)律,通篇安排要有內(nèi)部聯(lián)系。
2.注意層次間、段落間、句子間的聯(lián)系。要正確體現(xiàn)出并列、順承、分層選擇、遞進、轉(zhuǎn)折、假設、條件、因果、目的。排除、推演等種種意念關系。在局部問題上也應有邏輯關系,做到無懈可擊。
3.要有充分的論證。以說理為主的演講必須具有充分的論證,而且這種觀點必須是正確的,不得違背真理的標準。論證無論是理論材料還是現(xiàn)實材料,必須是真實可靠的。演講中的論證就是揭示材料同現(xiàn)實有怎樣的邏輯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必須合乎邏輯思維的準則。
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就顯示出它強大的邏輯力量。全篇為九個自然段,可分三個邏輯段。開頭兩個自然段為第一邏輯段,提出全篇的中心論點,記敘馬克思的逝世,高度評價馬克思的貢獻。這里使用逝世的重合概念——“停止思想了”、“安靜的睡著了”、“永遠地睡著了”,表達了對馬克思的崇高敬意和深切哀悼。緊接著引出了中心論點,“這個人的逝世,對于歐美戰(zhàn)斗著的無產(chǎn)階級,對于歷史科學,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概括了馬克思一生在革命和歷史科學方面的杰出貢獻。這里概念是明確的,論點是鮮明的,給人們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
第二邏輯段,具體論述了馬克思的杰出貢獻。首先提出全篇的論據(jù),即分論點之一:馬克思是“科學巨匠”。就馬克思在革命理論方面的貢獻,論證“科學巨匠”這個分論點,從而證明他的逝世“對于歷史科學”“是不可估量的損失”。
對這一分論點,用歸納法從科學研究成果到科學觀兩方面提出論據(jù)進行論證。其次提出了全篇演講的論據(jù),即分論點之二:“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就馬克思在革命實踐方面的貢獻,論證他的逝世對于歐美戰(zhàn)斗著的無產(chǎn)階級“是不可估量的損失”。對這個分論點,用歸納法從革命業(yè)績和革命態(tài)度兩方面進行論證。然后用敵人反對他,革命人民愛戴他的事實,從反面和側(cè)面論證馬克思的巨大貢獻。
根據(jù)上面兩方面的論證,自然而然得出結論:馬克思是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他對歷史科學和戰(zhàn)斗著的無產(chǎn)階級做出了杰出貢獻;他的逝世是不可估量的損失。
第三個邏輯段。“他的美名和事業(yè)將永垂不朽”。這是全篇演講的結論。這個結論隱含著一個三段論式。他的推演形式省略了大前提和小前提。這個結論既照應了演講的開頭,總結了全文,又展示了革命前景,激勵無產(chǎn)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為在全世界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而英勇奮斗。
演講語言藝術概要十五、演講的形式
演講者在演講過程中,應把握好各種語言形式的相互關系,使演講真正貼合原意,內(nèi)容豐富,邏輯嚴密,趣味橫生。
1.信息式演講。演講人的目的很明確、很簡單,只要把要說的事物清請楚楚地表達出來,讓聽眾明白就可以了。就像我們聽歷史老師講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起因一樣,老師采用了信息式的演講方式,他的意圖就是讓學生聽明白戰(zhàn)爭是怎樣引起的。
2.論證式演講。演講者想得到聽眾的贊同,讓他們對演講人的新見解表示出贊同的反應,從而能去相信某些事情時,就必須采用論證式演講法。
在美國州級歷史學會舉行的一次會議上,一位發(fā)言人就采用了論證式。在主題為淘金熱的演講中,他使出渾身解數(shù)想讓聽眾相信他的論證。當時人們涌到加利福尼亞,雖然很快找到了金礦,但第一次發(fā)現(xiàn)金礦的地方?jīng)Q不像傳統(tǒng)記載的那樣在蘇特爾溪谷,而是在其他地方。那么,他演講的中心目的就是要論證,讓聽眾相信他關于加州金礦首采地的新理論。
3.動員式演講。演講者不僅要讓聽眾信服,而且還要進一步讓他們把這個信服保持住,然后依照這個信服行動起來時,就必須采用動員式演講。
競選的時候,各黨派的候選人壓根兒就不滿足于僅僅能把聽眾說通,讓他們相信自己是最佳人選。他要把他們動員起來,給他來上一票。當他抱著這種目的演講時,這種演講就是動員式演講。因此演講者得讓聽眾采取行動,為他投票。另外,推銷員光讓顧客相信產(chǎn)品好沒有用,關鍵得讓客戶買下產(chǎn)品才行,這是就必須采用動員式演講。
4.鼓動式演講。演講者要靠演講來提高聽眾的情緒,在引發(fā)聽眾沉積已久的各種感情時,必須采用鼓動式演講。每個國家都進行愛國教育,在各個國家的國慶日,人們都可以聽到該國的富于愛國主義色彩的講話,由于許多國民完全相信自己的國家非常完美,所以,演講者就要拋開那些不言而喻的觀點,想方設法用全新的觀念、全新的論點、全新的史實材料去激發(fā)聽眾的熱情,深化聽眾自豪的感覺。
在歷史事件紀念日,在賑災活動中,在畢業(yè)典禮上,鼓動式演講都會占據(jù)重要地位。美國不少企業(yè)時常召開晉升會議,大會發(fā)言要求喜歡用鼓動式演講,一位推銷部經(jīng)理曾說過:“我們的推銷員常會變得垂頭喪氣,信心不足,所以,我們就常常把他們招集起來,用各種刺激方法把他們的勁頭提起來。”
5.悠閑式演講。演講者想給聽眾送去歡快的氣氛,讓他們放松一下緊繃的神經(jīng)時,則應采用悠閑式演講。把握演講形式,應注意在實際運用中,這五種形式是常常交織在一起的,相輔相成,不可分離,其中以一種形式為主,而其他幾種形式也大都彼此關聯(lián)。要注意把握好各種形式的關聯(lián),既讓演講不顯得冗長沉悶,令人生厭,也不要亂開玩笑,瞞天過海,而要做到貼合原意,內(nèi)容豐富,趣味橫生。
演講語言藝術概要十六、演講的結構
演講的結構具有動態(tài)特征,這是由于演講靠有聲語言,面對聽眾,闡述見解,抒發(fā)感情,自始至終在特定的時空環(huán)境中進行。演講者根據(jù)演講的自身規(guī)律,安排結構,使觀點和材料得到完美和諧的統(tǒng)一,它對演講的成敗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演講結構,主要靠理脈、分層、節(jié)奏、銜接等四個方面的技巧。
1.理脈演講的結構應緊扣中心論題,展開說理分析,縱然千波百折,也應順理成章,給聽眾留下難忘的印象。甘肅工業(yè)大學的周茂善同志曾在演講《我們的責任》時,始終扣住“責任”這條事理線索進行論述。先點明大學生肩負的歷史賦予的使命,接著他擺出兩個驚人的數(shù)字:一是萬分之十二,指出大學生占全國人口的比例;二是800到1000,指一名大學生讀書四年所花費的國家資金。這里把大學生人數(shù)之少與花費之大進行了對比,引人深思。然后說明祖國人民用血汗培養(yǎng)大學生,對他們寄予厚愛和殷切的希望,進而闡述了當代大學生擔負著多么艱巨而光榮的使命。這樣就將“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大道理說得明白透徹。全篇中心突出,脈絡明晰,結構嚴謹,具有教強的說服力。
2.分層掌握,演講層次結構的基本手段,是靠演講者樹立鮮明的有聲語言來達到的。一般演講中常用設問句、排比句,過渡來標明層次結構,讓人一聽,便覺得有條有理,明確要領,辨明綱目。
西藏師范學院倪明演講的《莫讓年華付水流》時,開頭引用高爾基的名言點出時間這個話題,然后分層論述。在許多段落的開頭,都使用和時間關聯(lián)的短句子,用來標明層次。既承上啟下,又各不相同,從多側(cè)面、多角度說明了青年朋友應珍惜寶貴的青春年華。他采用下列過渡句,極分明地標示出演講的結構層次:
“時間是個數(shù)/時間是青春的要素;時間是無情的/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勝利/時間就是財富/時間就是速度;我們要做時間的主人/時間在于積累;一分也要爭/一秒也要爭。”
3.節(jié)奏。“文似看山最忌平”,演講也是如此。如果演講的結構平板呆滯,聽眾便會分散注意力,甚至產(chǎn)生厭倦情緒。所以,演講要有鮮明的節(jié)奏。張弛相間,跌宕起伏,始終扣人心弦,這樣才能獲得理想的效果。
演講的節(jié)奏主要靠演講者在內(nèi)容安排和情感抒發(fā)來完成,要變換多樣,適時調(diào)節(jié)。有時嚴肅論理,有時輕松談笑,有時慷慨激昂,有時幽默詼諧或起或伏,或張或弛,緊緊圍繞中心論題,有節(jié)奏地進行演講。
演講家都有一套掌握節(jié)奏的方法。說理中常插入名言警句,敘述有趣的故事,朗誦膾炙人口的詩章,諷喻丑行,嬉笑怒罵,使演講多姿多態(tài),生動活潑,使聽眾情緒飽滿,樂于恭聽。哈爾濱師范大學郭華林講《把青春獻給黨的教育事業(yè)》時,先說自己向爸爸挑戰(zhàn),要當一個超過父輩的建筑師;又說想當個“阿炳第二”的音樂家。不料,高考發(fā)榜一看考上了師范,后來當了老師。
他在論述自己的思想轉(zhuǎn)變的過程中,或引用古語“天地君親師”,說明古人的尊師之風;或敘述實習期間,學生送飯送藥的感人事實;或引用老教師的諄諄教誨;或托物言志,“愿做一棵小草,把生命的綠色獻給大自然”。講得波瀾起伏,曲折有序,節(jié)奏感強,使聽眾感到興奮,受到鼓舞。
4.銜接。演講的動態(tài)結構,制約著內(nèi)容的調(diào)整和節(jié)奏的跳躍。若銜接不緊,便會松散零亂,有損于演講的整體結構。倘若銜接巧妙,聯(lián)絡無痕,演講似一氣呵成,天衣無縫,會給人完整的印象。所以,注重演講的銜接技巧,對表達主題思想有著重要的作用。華東師范大學姚海能演講的《大學生意味著什么》,以設問開篇,揭示論題。一、二段結尾作了明確的回答:“意味著我們的汗水,意味著我們的奮斗!意味著我們的驕傲,意味著我們的自豪!”在第三段中用兩個“不錯”緊承上述內(nèi)容,肯定大學生是祖國之寶,值得自豪和驕傲。然后,用轉(zhuǎn)折詞“但”引向現(xiàn)實生活的另一面,指出大學生中有些人自我陶醉、狂妄,不考慮自己的歷史使命等傾向,并針對這種傾向嚴肅地指出:“大學生到底意味著什么?”文句中只添上了“到底”二字,便啟迪下文,使演說易于深入下去,自然而又流暢。經(jīng)過充分地論證后,得出結論:“大學生意味著責任,大學生重任在肩,或成為有益于人民的人,或成為歷史的罪人,面前沒有第三條路好走!”全篇演講過渡自然,銜接緊密,渾然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