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zhàn)國帝王的故事
春秋戰(zhàn)國是中國歷史上奴隸制衰落瓦解、封建制逐步確立的時代。那你知道春秋戰(zhàn)國帝王的故事有哪些嗎?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春秋戰(zhàn)國帝王的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春秋戰(zhàn)國帝王的故事:齊桓公借助管仲之才終成一霸
胸懷寬闊,管鮑合輔
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曾與管仲結(jié)下“一箭之仇”,但他能摒棄前嫌,拜管仲為相,稱管仲為父。管仲是一位有才干的政治家,而管仲的成功和鮑叔牙謙虛讓人的品德是分不開的,在兩個人智慧的合作下終于成就了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故事還得從管仲與鮑叔牙兩人之間的友誼說起。
管仲與鮑叔牙是一對很要好的朋友,他們倆年輕的時候,管仲家里很窮,又要奉養(yǎng)母親,鮑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資做生意。做生意的時候,因為管仲沒有 錢,所以本錢幾乎都是鮑叔牙拿出來投資的,可是,當(dāng)賺了錢以后,管仲卻拿的比鮑叔牙還多,鮑叔牙的仆人看了就說:“這個管仲真奇怪,本錢拿的比我們主人 少,分錢的時候卻拿的比我們主人還多!”鮑叔牙卻對仆人說:“不可以這么說!管仲家里窮又要奉養(yǎng)母親,多拿一點沒有關(guān)系的。”有一次,管仲和鮑叔牙一起去 打仗,每次進(jìn)攻的時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大家就罵管仲說:“管仲是一個貪生怕死的人!”鮑叔牙馬上替管仲說話:“你們誤會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著 他的命去照顧老母親呀!”管仲聽到之后說:“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可是鮑叔牙呀!”《史記・管仲傳》也記載:“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后來,齊 國的國王死后,大王子諸當(dāng)上了國王,每天吃喝玩樂不做事,鮑叔牙預(yù)感齊國一定會發(fā)生內(nèi)亂,就帶著王子小白逃到莒國,管仲則帶著王子糾逃到魯國。
齊國(當(dāng)時在山東北部),盛產(chǎn)魚鹽,經(jīng)濟富庶,是東方的一個大國。齊桓公姓姜名小白,即位前為躲避齊國內(nèi)亂與兄長公子糾流亡國外,長兄齊襄公被人殺害 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糾都急急忙忙奔回國,爭奪君位。公子糾的師傅管仲文武雙全,為幫公子糾奪得君位,帶兵攔截公子小白,并一箭射中小白的腰部,所幸小白腰 帶上的銅搭鉤擋住了箭頭,公子小白十分機警,倒在馬車上,假裝死去,并叫手下人齊聲哭喊:“公子被箭射死了!公子被箭射死了!”公子糾以為小白已死,再無 人同自己爭奪君位,便放慢了行程,不慌不忙往都城臨淄而去。小白卻日夜兼程,趕回齊國即位,就是齊桓公。齊桓公想拜他的師傅鮑叔牙為相,鮑叔牙與管仲是知 心好友,而且深知自己的才智不如管仲,就向齊桓公推薦管仲,并對齊桓公說:“你要是治理齊國,用我為相就足夠了,但你若想稱霸天下,非用管仲不可。”齊桓 公說:“管仲與我有不共戴天之仇,若非我命大,豈不是被他一箭射死。”鮑叔牙說:“主上可記得周文王求賢若可,為請姜尚為相,帶領(lǐng)西歧文武百官到渭水河邊 請他,并扶姜尚坐上馬車,親自拉車走八百多步,以示尊重,后姜尚為保周朝鐵銅江山八百年奠定基業(yè)。管仲的才能超過我十倍,管仲雖射你一箭,可那是因為各為 其主。他是公子糾的師傅,當(dāng)然為公子糾著想,現(xiàn)今主上為君若能寬宏大量,您要是不記前仇,真心實意請他來,不但能治理好國家,恐怕其他各國也得聽您指揮 呢!您應(yīng)該捐棄前嫌,真正啟用管仲,何愁霸業(yè)不成。”齊桓公認(rèn)為鮑叔牙的話很有道理,當(dāng)即表示決不記一箭之仇,并委任鮑叔牙全權(quán)代表他查詢管仲下落,請他 到齊國為相。
但是這時的管仲知道,他攔截公子小白不成,自知小白既然上了臺,即位為齊桓公,決不會放過自己,要報那一箭之仇。當(dāng)即隱 姓埋名,逃出齊國,隱藏到吳國邊境(今江蘇省姜堰市白米鎮(zhèn)南邊的鄉(xiāng)下)。鮑叔牙帶領(lǐng)手下人輾轉(zhuǎn)南北,明察暗訪,最后還是通過管仲的家人找到了管仲落腳的地 方。鮑叔牙找到管仲,向他表明齊桓公決無相害之心,真正想啟用他到齊國為相,管仲對鮑叔牙深信不疑,愿意和鮑叔牙一起輔佐齊桓公治國。鮑叔牙一面快馬向齊 桓公報信,一面命人在管仲避難的地方高筑拜相臺,宣讀齊桓公拜管仲為相的詔書。不幾日,齊桓公派出的儀仗隊隆重迎接管仲還都任職,并言聽計從,加以重用。
管仲果然是個治國奇才,上任后就把國事料理得有聲有色。幾年下來,齊國在政治、軍事、經(jīng)濟等各方面都日益強大,乃至雄踞天下,使春秋時期的其余四霸誰也 不敢輕舉妄動,各國之間常年的戰(zhàn)爭因此平息,安定天下達(dá)四十多年之久,這在春秋時代是一個奇跡。難怪孔子在一百多年后驚嘆地說:微管仲,吾其披發(fā)左衽矣。
千百年來,“管鮑之交”一直被譽為交友的最高境界,所謂春秋霸業(yè)早已是歷史云煙,但齊桓公寬闊無私的胸懷卻永久地為人稱道。
《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初,襄公之醉殺魯桓公,通其夫人,殺誅數(shù)不當(dāng),淫于婦人,數(shù)欺大臣,群弟恐禍及,故次弟糾奔魯。其母魯女也。管仲、召忽傅 之。次弟小白奔莒,鮑叔傅之。小白母,衛(wèi)女也,有寵于厘公。小白自少好善大夫高*。及雍林人殺無知,議立君,高、國先陰召,小白于莒。魯聞無知死,亦發(fā)兵 送公子糾,而使管仲別將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帶鉤。小白詳死,管仲使人馳報魯。魯送糾者行益遲,六日至齊,則小白已入,高*立之,是為桓公。
當(dāng)時齊桓公如果把射殺他的管仲不加以重用能成就他的霸主之業(yè)嗎?由此看出齊桓公的胸襟是何等的博大,他的氣度是何等的包容,他的任人唯賢是何等的堅定。如果沒有齊桓公的氣魄和胸懷,中國的歷史將會改寫。
容人的最高境界就是“額上能跑馬,宰相肚里能撐船”。所以,包容當(dāng)是有為人生的態(tài)度,是生命中一道亮麗的風(fēng)景。作為領(lǐng)導(dǎo)者要有一個可以容人也可以容 物的寬闊胸襟,用包容去消融人際矛盾,營造出親密無間,融洽無比,相輔相助的人際關(guān)系。這才是最好的和諧方式。這樣才可以讓你在下屬面前贏得更高的人格魅 力。
孔子贊美管仲說:“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諸侯,號令天下,老百姓到現(xiàn)在還受到他們的恩賜啊,沒有管仲,我們都要披散頭發(fā),散開衣襟,成為蠻族統(tǒng)治下的人民了。”孔子的話不免有些夸張。但善用人才,確乎是齊桓公們成就霸業(yè)的關(guān)鍵。
有這樣一句名言:“泰山不擇細(xì)土方能成其大;江河不拒微流才能有其深。”從此名言中我們得出:接納和寬容是讓自己強大起來的最好辦法,不能容人,就難有 摯友,不能寬容,就難得真心。偉人之所以是偉人,不只是因為他一個人的力量,而是他的接納和寬容,把許多人集合成了一個整體、寬容的基座上,才放上了他高 高的人生雕塑。
容人也是一個人人格的體現(xiàn),它將友愛、體貼、理解與氣度凝縮于一點。無論是儒家的“仁”“義”,墨家的“兼愛”“非攻”,道家的“修身養(yǎng)性”,還是佛學(xué)的“苦海無邊,回頭是岸”,都可以看出容人的哲學(xué)在人生的道路上多么豐富又廣泛。
從劉備給關(guān)羽報仇的這個故事中我們也能看出,成大事的先決條件便是寬廣的胸懷。若連最起碼的這一點都欠缺,遇到芝麻綠豆的小事動不動就大動干戈,口沫橫 飛,不顧大局及后果,貿(mào)然實行你的“復(fù)仇計劃”,那談得上干什么大事呢?相反,擁有寬容的氣度,遇事不會方寸大失,泰然處之,便能勝券在握,無往不利。
稱霸天下,九合諸侯
春秋時期,雖然各諸侯都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但誰都不敢取而代之。換句話說,那時的各諸侯,誰也沒有自立為王號令天下的實力。
齊國經(jīng)過幾年大刀闊斧的整治,亮出的仍然是“尊王攘夷”的旗號,自從上次戰(zhàn)爭的失敗,齊國仍不得不借這個旗號行自己九合諸侯、號令天下之實。
齊桓公依靠管仲把齊國治理得國強兵壯,他覺得稱霸的時機已到。一次,齊桓公問管仲:“國體充盈,兵強馬壯,我想討伐南邊,以誰作為首先開刀的對象呢?” 管仲說:“以魯為主。”如此三番,管仲分別說應(yīng)以衛(wèi)國、燕國作為攻擊目標(biāo)。其實,這是管仲搪塞齊王,他認(rèn)為一匡天下時機還未成熟,眼下不僅不能對外動武, 相反只能繼續(xù)拉攏諸侯國。所以,管仲不是準(zhǔn)備大動兵戈,而是把侵占的各國土地一一歸還,諸侯們紛紛感動得認(rèn)為齊桓公可親可愛,值得信賴。
公元前681年,桓公采用管仲之計,與宋、陳、蔡、邾等國會盟于北杏,桓公為主盟,以平定宋國內(nèi)亂。遂國(今山東肥城南)不參加北杏會盟,桓公派管仲率 軍滅遂,并以此向魯國施加壓力。魯莊公與齊桓公盟于柯地(今山東肥城南),會盟時,魯國大臣曹沫手劍劫桓公,要求退還汶陽之地?;腹拦苤僦?a href='http://m.athomedrugdetox.com/fanwen/yijian/' target='_blank'>意見,答應(yīng)退 地??碌貢耍过R桓公名聲大振,各國諸侯紛紛與齊結(jié)盟。到此為止,齊桓公才真正認(rèn)識到了稱霸的本質(zhì),于是他對管仲擁有了一種銘心刻骨的信任,拜其為“仲 父”。是年,齊桓公與管仲率師會同陳、曹兩國伐宋,因宋違背北杏之盟。伐宋途中遇衛(wèi)人寧戚,經(jīng)管仲推薦被桓公拜為大夫。寧戚赴宋說服宋桓公求和。公元前 679年,齊、衛(wèi)、鄭、宋四國與于鄄(今山東鄄城北)會盟。諸侯威服,齊桓公成為春秋首霸。
公元前678年,因鄭國違背鄄地之盟,齊 桓公和宋、衛(wèi)聯(lián)軍討伐鄭國。是年,齊、魯、宋,衛(wèi)、陳、鄭等國于幽地會盟。公元前675年,齊桓公會同宋、陳之師討伐魯國。公元前671年齊桓公與魯莊公 會盟于扈地。公元前668年,齊、宋、魯聯(lián)軍討伐徐國。公元前667年,齊與魯、宋、陳、鄭盟于幽地。周惠王封齊桓公為侯伯。管仲審時度勢,作出重大戰(zhàn)略 調(diào)整,變尊王稱霸為尊王攘夷。
公元前666年,齊桓公奉周惠王之命,率軍伐衛(wèi)。公元前664年山戎侵犯燕國,桓公與管仲率師救燕,至 令支、孤竹,剿滅山戎。公元前663年齊師凱旋,齊桓公將伐由戎的戰(zhàn)利品的一半贈魯莊公。公元前662年齊筑小谷(今山東東阿)為管仲采邑。魯莊公為感謝 齊桓公,為管仲在小谷筑城。公元前661年,狄人侵略邢國,桓公與管仲率軍救邢,打敗狄?guī)?。公元?60年,魯國公子慶父作亂。為安定魯國,齊桓公依管仲 之謀,立公子申為國君,并大義滅親,殺其侄女哀姜。是年,赤狄侵犯衛(wèi)國。齊桓公派公子無虧率軍擊潰赤狄,助衛(wèi)戍守。公元前659年,赤狄再次侵犯邢國,桓 公與管仲同宋、曹兩國聯(lián)軍救邢,擊敗赤狄,為邢國在夷儀重新筑城,派軍助邢戍守。公元前658年,齊桓公諸侯為衛(wèi)國筑新城。公元前656年,齊桓公與管仲 率齊、魯、宋、衛(wèi)、鄭、許等國聯(lián)兵討伐蔡國,蔡侯聞訊而逃,繼而以不尊周天之子罪討伐楚國。楚請求講和,諸侯與楚會盟于召陵。
公元前 655年,桓公采納管仲之謀,與宋、魯、陳、衛(wèi)、許、鄭、曹等國會于首止,與周世子鄭定盟,確立世子鄭太子地位,以穩(wěn)定周室。周惠王指令鄭國與楚國聯(lián)合, 離間首止之盟。鄭文公不辭而別。公元前654年,桓公責(zé)鄭文公逃首止會盟,率領(lǐng)諸侯伐鄭,鄭請求講和。次年,齊、魯、宋、陳、鄭五國于寧母(今山東魚臺) 會盟。公元前652年,齊、魯、衛(wèi)、宋、許、曹等國會盟于洮,以固周襄王之位。公元前651年,周襄王派太宰賜齊桓公胙。齊桓公與宋、魯、衛(wèi)、鄭、許、曹 等國君會盟于葵丘,慶賀天子賜胙。公元前650年北狄侵犯衛(wèi)國,齊桓公率師相救。公元前648年齊桓公會同諸侯為衛(wèi)國筑新城,以防備北狄入侵。公元前 647年齊與宋、魯、陳、衛(wèi)、鄭、許、曹等國會盟于咸,共謀保衛(wèi)周室,防備戎人入侵。公元前645年齊、宋、魯、陳、衛(wèi)、鄭、曹諸君會盟于牡丘(今山東聊 城東北),商討伐楚救徐之策。
此時,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加上中原各國諸侯紛紛前來,齊桓公與他們擺好祭壇,立下盟誓,對天上地下各路神仙約誓。此時的齊桓公意氣奮發(fā),天下諸侯都來了,周室安穩(wěn)了,陽谷之會,諸侯們不得不在向周天子行禮的同時眼睛瞟著替天行道的齊桓公。
在管仲的大力輔佐下,齊桓公曾一匡天下,九會諸侯,成了中原的霸主。從中我們不難看出,管仲善用團隊力量,他知道只有相互協(xié)助,運用大家的智慧,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績。正如俗語所說:團結(jié)力量大。
據(jù)史書記載兵車會盟的六次,乘車會盟的二次,中心人物無一例外的都是齊桓公。早已失去往日威風(fēng)的周天子當(dāng)然明白他的今天是誰給的,所以一次在葵丘(今山 東省淄博市境內(nèi))會盟中,周天子派大夫宰孔給桓公送來祭肉,傳話說:“您勞苦功高,予從今往后就視您為伯舅,您見我也就不用下拜了。”桓公這下亂了方寸, 他何嘗不想這樣?面對管仲“君沒君相,臣無臣相,亂之本也”的解釋,他齊桓公還在夸耀自己掃蕩六合、制服四夷的齊天大功呢,可他還是聽進(jìn)了管仲“三祥未見 受命必失”的勸告。齊桓公對來使說:“天威雖遠(yuǎn),近在咫尺,我小白如果聽從了天子之命不再下拜,將是下臣犯上,導(dǎo)致天子蒙羞。”這樣一來,齊桓公撈足了政 治資本,天下諸侯都紛紛稱贊齊桓公順從周禮,紛紛歸附,遠(yuǎn)國百姓望之如父母,近國人民從之如流水。
《小匡》中描述齊國收拾天下人心的 文字十分精彩,大意是,魯國、衛(wèi)國等有憂,桓公一一妥善處置。衛(wèi)國牲畜畜跑散了,桓公還送給他們良馬三百匹。表率在前,天下清晏,男女不淫,馬壯牛肥。桓 公知道諸侯對自己已心悅誠服,于是又輕幣重禮,天下諸侯以馬犬羊作為貨幣和齊國做生意,齊國以良馬作為回報??偠灾?,與齊國貿(mào)易交流,往往都會有意想不 到的報償,麻草換文錦,輕裝而來,滿載而歸。互市貿(mào)易中愛心昭揭,不費一兵一卒,齊國便得了天下人心。所以會這樣,就因為天下人都想得到齊國的好處,都畏 懼齊國強大的武力,于是相形之下,大國之君慚愧,小國諸侯攀附,樂做齊國臣仆,樂于把齊國當(dāng)作自己的父母。這樣一來,齊國根本不用提刀動槍,文功武跡昭彰 天下,九合諸侯情在理中。
太史公在《管晏列傳》里寫道:“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而孔子則高度贊揚管仲“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管仲紀(jì)念館
管仲這個人確實不簡單,他不但是一位智慧超群的政治才干家,也是一位出色的軍事謀略家。齊桓公問:“百姓已經(jīng)富足安樂,兵甲不足又該怎么辦呢?”管仲說:“兵在精不在多,兵的戰(zhàn)斗力要強,士氣必須旺盛。士氣旺盛,這樣的軍隊還怕訓(xùn)練不好嗎?”
管仲主張把主要精力應(yīng)放在提高部隊素質(zhì)、增加軍隊?wèi)?zhàn)斗力上,而不要放在增加部隊的人數(shù)上,認(rèn)為只有這樣才會“隱其名而修其實”,在不引起天下諸侯警覺的情況下真正達(dá)到強兵的目的。
管仲心中很清楚,沒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國家政權(quán)是很難得以穩(wěn)固的。于是他提出寓兵于民,使軍隊組織地方化的治兵策略。規(guī)定“國”中5家為軌,出5人為 伍,由軌長率領(lǐng);10軌為里,出50人為小戎,由里有司率領(lǐng);4里為連,出200人為卒,由連長率領(lǐng);10連為鄉(xiāng),出2000人為旅,舉鄉(xiāng)良人率領(lǐng);5鄉(xiāng) 一帥,出萬人為軍,由5鄉(xiāng)之帥率領(lǐng)。全國15士鄉(xiāng),共組建三軍,桓公率中軍,上卿國氏、高氏各率一軍,開創(chuàng)諸侯大國有三軍,每軍萬人的軍事體制。
縱觀齊桓公顯赫的一生,不難看出他是一位有治國才干和雄圖大略的統(tǒng)治者,他在自己的國內(nèi)實施了一些整頓和改革,收到了富國強兵的效果,在春秋列國中成為 第一個霸主。雖然爭霸戰(zhàn)爭對社會經(jīng)濟有很大破壞,勞動人民對此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但對中國的統(tǒng)一和各民族的融合,對中國古代歷史的發(fā)展,都起到了一定的積 極作用。
從以上這些文字中,我們不得不佩服齊桓公用人的領(lǐng)導(dǎo)風(fēng)范,更佩服管仲非凡的智慧。他心里知道齊桓公是在不記前仇的前提下這么 重用他,所以,他感恩戴德,旰食霄衣,發(fā)揮全部智謀真心輔佐齊桓公,運籌帷幄,形成一系列科學(xué)有效的治國策略。因為管仲精理善諫,不僅使齊桓公成為春秋時 期難得的一位具有民主正義思想的明君,還舉起“殊大國之無道”的旗幟,以真誠頑強的事業(yè)心,成就了“三匡天子,九合諸侯”的功業(yè),居“春秋五霸”之首。治 理企業(yè)就如同治理國家,齊桓公的領(lǐng)導(dǎo)氣魄及管仲超人的種智慧是值得我們現(xiàn)代人學(xué)習(xí)和借鑒的。
春秋戰(zhàn)國帝王的故事:春秋五霸宋襄公的悲劇
桓公昏老,襄公出頭
宋襄公,宋桓公次子,本名子茲甫(?~前637年),春秋五霸之一。其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到底是怎么樣的呢?
《史記・宋微子世家》記載:八年,齊桓公卒,宋欲為盟會。十二年春,宋襄公為鹿上之盟,以求諸侯于楚,楚人許之。公子目夷諫曰:“小國爭盟,禍也。”不 聽。秋,諸侯會宋公盟于盂。目夷曰:“禍其在此乎?君欲已甚,何以堪之!”于是楚執(zhí)宋襄公以伐宋。冬,會于亳,以釋宋公。子魚曰:“禍猶未也。”
事件的詳細(xì)原由是:
齊桓公晚年昏庸、聽信讒言,并對易牙、豎刁、開方這三個奸臣加以任用。盡管鮑叔牙多次勸諫,齊桓公仍然沒有絲毫半點悔悟。于是這個奸臣就更加胡作非為了,竟然活活地把鮑叔牙給氣死。
宋襄公繼位時,已是老霸主齊桓公的末年。齊桓公和管仲開始考慮接班人的事,桓公認(rèn)為公子昭最有才能,想立昭為太子。然而其他公子的勢力也很強,齊桓公不 能不考慮。管仲提議為昭找個國際支持者,這兩位老人物選中了當(dāng)時還穿著孝服參加會議的宋襄公。一方面宋的力量弱足以干涉齊之內(nèi)政,強不足以并吞齊國;另一 方面,宋襄公這樣的理想主義者常常以仁義為重,不考慮自己的實際利益,確實是一個最佳的國際友人。
桓公死后,齊國果然因為王位繼承問題發(fā)生內(nèi)亂。無虧篡權(quán),昭逃出來投奔宋襄公。
宋襄公是個資質(zhì)平平的人,宋國的實力并不是很強大,可是成為霸主的誘惑力實在太大了。齊桓公去世后,宋襄公一心想成為霸主。公子昭來投奔他,他認(rèn)為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時機,于是就讓公子昭留在了宋國。
周襄王十年(公元前642年),宋襄公見齊國發(fā)生內(nèi)亂,就通知各國諸侯,請他們共同護送公子昭到齊國去接替君位。
宋襄公毫不猶豫地答應(yīng)昭幫他復(fù)位。目夷上諫道,宋國有很多地方不如齊國,齊國國力強盛,地勢險惡,人才濟濟,宋國憑什么去和齊國爭呢?目夷所說全是實 情,以宋之力干涉齊政非常危險,若不能成功,必為齊所制。但是一向重視國際聲望和道義的宋襄公不認(rèn)同目夷的觀點,他說,我國一向以仁義為重,不救人家所托 付的遺孤,拋棄了自己的責(zé)任,這是不仁不義的行為啊。宋襄公接受昭的請求,幫昭復(fù)位。宋襄公兩次出兵,然而大部分諸侯一看是宋襄公出面號召,沒幾個人理 會,只有衛(wèi)、曹、邾幾個比宋國還小的國家派了一些人馬過來。
宋襄公率領(lǐng)幾個小國的兵馬打到齊國去。齊國一批大臣一見四國人馬打來,就投降了宋國,迎接公子昭即位。即齊孝公。
齊國本來是諸侯的盟主國,如今齊孝公靠宋國幫助得了君位,宋國的地位就更加提升了許多。
野心勃勃的宋襄公想繼承齊桓公的霸主事業(yè)。他約會諸侯,只有三個小國聽從他的命令,幾個中原大國沒理他。宋襄公想借大國去壓服小國,就決定去聯(lián)絡(luò)楚國。他認(rèn)為要是楚國能跟他合作的話,那么在楚國勢力底下的國家自然也就會歸服于他。
他把這個主張告訴了大臣,大臣公子目夷不贊成這么辦。他認(rèn)為宋國是個小國,想要當(dāng)盟主,不會有什么好處。宋襄公哪里肯聽他的話,他邀請楚成王和齊孝公先 在宋國開個會,商議會合諸侯訂立盟約的事。楚成王、齊孝公都同意,決定那年(公元前639年)七月約各國諸侯在宋國盂(今河南睢縣西北)地方開大會。
到了七月,宋襄公駕著車去開大會。公子目夷說:“萬一楚君不懷好意,可怎么辦?主公還得多帶些兵馬去。”
宋襄公說:“那不行,我們?yōu)榱瞬辉俅蛘滩砰_大會,怎么自己倒帶兵馬去呢?”無論公子目夷怎么說他都不聽,于是只好空著手去了。目夷嘆道:“其實禍亂就在這次盟會上啊!”宋襄公的這種做法叫做“衣裳之會”。而楚王則選五百勇士,暗藏武器,扮作隨行侍者一同赴會。
到了約定開會的日子,楚、陳、蔡、許、曹、鄭等六國之君都來了,只有齊孝公和魯國國君沒到。在會上,宋襄公首先說:“諸侯都來了,我們會合于此,是仿效 齊桓公的做法,訂立盟約,共同協(xié)助王室,停止相互間的戰(zhàn)爭,以定天下太平,各位認(rèn)為如何?”楚成王說:“這是一個很好的建議,但不知這盟主由誰來做最合 適?”宋襄公說:“這事好辦,有功的論功,無功的論爵,這里誰爵位高就讓誰當(dāng)盟主吧。”話音剛落,楚成王便說:“楚國早就稱王,宋國雖說是公爵,但比王還 低一等,所以盟主的這把交椅自然該我來坐。”說罷并不謙讓,一下子就坐在盟主的位置上。宋襄公一看如意算盤落空,頓時大怒,指著楚成王的鼻子罵:“我的公 爵是天子封的,普天之下誰不承認(rèn)?可你那個王是自己叫的,是自封的。有什么資格做盟主?”楚成王說:“你說我這個是假的,那你把我請來干什么?”陳蔡兩國 也公開推戴楚國。宋襄公氣呼呼地還想爭論,只見楚國的一班隨從官員立即脫了外衣,露出一身亮堂堂的鎧甲,一窩蜂地把宋襄公給捉住了。囚禁于公館。楚王留五 位諸侯于盂地,同時派兵攻打宋國。后來楚國有意將戰(zhàn)場上的俘獲物送給沒有來參加會盟的魯國,請魯公同決宋君之事。魯僖公一則懼楚,一則為救宋君,如約來亳 都(今河南商丘縣),對欲作盟主的楚王說:“盟主須仁義布聞,人心悅服。楚若能釋宋公之囚,終此盟好,寡人敢不惟命是聽。”楚王遂釋放宋襄公,一共組成八 國會盟,成為盟主。盂地會盟宣告了宋國欲充當(dāng)天下霸主企圖的失敗。
上述情節(jié)中的目夷是誰?目夷,字子魚,是春秋時人,殷微子的17世 孫,宋襄公的庶兄,是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襄公即位,目夷為相。即位后宋襄公和目夷的關(guān)系一直不錯。宋襄公很器重目夷,委以重任。目夷盡職盡責(zé),屢次提 出正確的建議,雖然被宋襄公采納的機會不多,但是仍然很負(fù)責(zé)地出謀劃策。宋襄公是理想主義者,目夷是現(xiàn)實主義者,君臣兩人的對話很明顯地表現(xiàn)出了分歧。坦 白講,和宋襄公比,目夷可能更適合作為國君。但是歷史就是和宋國開了個玩笑,王位在目夷身邊轉(zhuǎn)了一圈又回到宋襄公哪,目夷在反駁宋襄公的言語中扮演了宋國 悲劇的預(yù)言者。每次宋襄公冒險的決定將要給宋國帶來災(zāi)禍時,目夷總會指出這樣作的不利之處,但是總不被采納,于是目夷扮演了宋國悲劇預(yù)言者的角色。我們插 入了一段宋襄公與目夷之間的友誼的插曲。然后再讓我們回到上述事件中,從上述情節(jié)中我們可以看出宋襄公高估了自己的外交手腕和才智,低估了楚王和楚國大臣 的能力,妄圖玩弄楚國于股掌之間,失敗是早已注定的。
宋襄公面對的是梟雄――楚成王,楚國名將成得臣,良相令尹子文。面對這幫老江湖,宋國自保尚且成問題,如果想打楚國的主意可真是強盜遇上賊爺爺。雖然說“初生牛犢不怕虎”值得夸獎,但是宋襄公這個血氣方剛的年輕人想對楚國動手確實太危險了。
盂地之會的日期到了,目夷預(yù)言道:“禍其在此乎?君欲已甚,何以堪之!”盂地之會本來注明是“衣裳之會”,討論和平,不帶刀兵,然而楚國的信譽不好,因 此目夷建議宋襄公防備一下。宋襄公卻說,你也太多心了,我一向以誠信待人,別人也必定不會欺騙我,于是宋襄公就毫不防備地參加了盂地之會。結(jié)果楚成王當(dāng)面 翻臉,把宋襄公抓起來投到監(jiān)獄里,然后大軍進(jìn)攻宋國。
野心膨脹的宋襄公實在太低估楚成王的能力了,由此使得稱霸中原的夢想變成了泡影!
泓水之戰(zhàn),仁義之師
在中國歷史上,宋襄公之所以被知道并非因他是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而是因為他在同敵人作戰(zhàn)時的一系列“愚蠢”表現(xiàn)。自史書《左傳》對宋襄公在泓 水之戰(zhàn)中的“愚蠢”進(jìn)行渲染后,宋襄公便一直成為后人垢病和嘲諷的對象。堂堂一代霸主難道不知自己的“愚蠢”會導(dǎo)致什么樣的后果嗎?但為什么他還要繼續(xù) “愚蠢”下去?
《史記・宋微子世家》記載:十三年夏,宋伐鄭。子魚曰:“禍在此矣。”秋,楚伐宋以救鄭。襄公將戰(zhàn),子魚諫曰:“天之 棄商久矣,不可。”冬,十一月,襄公與楚成王戰(zhàn)于泓。楚人未濟,目夷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濟擊之。”公不聽。已濟未陳,又曰:“可擊。”公曰:“待其已 陳。”陳成,宋人擊之。宋師大敗,襄公傷股。國人皆怨公。公曰:“君子不困人于*,不鼓不成列。”子魚曰:“兵以勝為功,何常言與!必如公言,即奴事之 耳,又何戰(zhàn)為?”
從自宋襄公被放回去之后,便對楚國懷恨在心,但是由于楚國兵強馬壯,生氣也沒有辦法。后來。宋襄公聽說鄭國最積極支持楚國為盟主,于是就想討伐力薄國小的鄭國,以報自己被羞辱之仇。
周襄王十五年(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出兵攻打鄭國。鄭國向楚國求救。楚成王不去救鄭國,反倒派大將帶領(lǐng)大隊人馬直接去打宋國。宋襄公沒提防這一招, 連忙趕回來。宋軍在泓水(在河南柘城西北)的南岸,駐扎下來。公子目夷對宋襄公說:“楚軍到此只是為救鄭國。咱們已經(jīng)從鄭國撤軍。他們的目的已經(jīng)達(dá)到了。 咱們兵力小,不能硬拼,不如與楚國講和算了?”宋襄公卻說:“楚國雖然人強馬壯??扇狈θ柿x。我們雖然兵力單薄。卻是仁義之師。不義之兵怎能勝過仁義之師 呢?”宋襄公又特意做了一面大旗,并繡有“仁義”二字。要用“仁義”來戰(zhàn)勝楚國的刀槍。
到了第二天天亮,楚軍開始渡過泓水,進(jìn)攻宋軍。公子目夷瞧見楚人忙著過河,就對宋襄公說:“楚國仗著他們?nèi)硕啾鴱?,白天渡河,不把咱們放在眼里。咱們趁他們還沒渡完的時候,迎頭打過去,一定能打個勝仗。”
而宋襄公卻說:“人家還沒渡完河,我們?nèi)ネ狄u他們,是不道德的,算什么仁義之師?”
說著說著,全部楚軍已經(jīng)渡河上岸,正在亂哄哄地排隊擺陣勢。公子目夷心里著急,又對宋襄公說:“這會兒可不能再等了!趁他們還沒擺好陣勢,咱們趕快打過去,還能抵擋一陣。要是再不動手,就來不及了。”
宋襄公聽到此話不由罵道:“你怎么凈出歪主意!人家還沒布好陣,你便去打他,那還稱得上是仁義之師嗎?”
宋襄公的話才說完,楚國的兵馬已經(jīng)擺好陣勢。一陣戰(zhàn)鼓響,楚軍像大水沖堤壩那樣,嘩啦啦地直沖過來。宋國軍隊哪兒擋得住,紛紛敗下陣來。
宋襄公正想親自督陣進(jìn)攻,還沒來得及沖向前去,便被楚軍圍住,身上、腿上幾處受傷。幸虧宋國的幾員大將奮力沖殺,才救出他來。等他出來逃命,宋軍早已逃散。糧草、兵車全部被楚軍搶走,再看那桿“仁義”大旗,早已不知丟向何處去了。
宋襄公敗逃回到宋都睢陽,宋國上下議論紛紛,埋怨宋襄公錯誤地與楚國開戰(zhàn),仗也打得窩囊。公子目夷將大家的議論反映給宋襄公,可這時的宋襄公還是抱著他 那套“仁義理論”不放,他說:“仁義之師,就要以德服人,不要乘人之危。見到受傷之人,不可再傷害他;見到頭發(fā)花白的人,不可去抓他。這叫做:君子不重 傷,不擒二毛。”
公子目夷真的耐不住了,他氣憤地說:“打仗就為了打勝敵人。如果怕傷害敵人,那還不如不打;如果碰到頭發(fā)花白的人就不抓,那就干脆讓人家抓走。”
惱恨交加的宋襄公,沒過一年就死了。臨死時,他囑咐太子說:“晉國公子重耳是個了不起的人物,將來一定能做霸主。將來替我報仇,戰(zhàn)勝楚國,就全靠他幫忙了。”
《左傳》對這場戰(zhàn)爭也有精彩的描述:
楚人伐宋以救鄭。宋公將戰(zhàn),大司馬固諫曰:“天之棄商久,君將興之,弗可赦也已。”弗聽。及楚人戰(zhàn)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眾我寡, 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后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國人皆咎公。公曰:“君 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魚曰:“君未知戰(zhàn)。*敵之人,隘而不列,天贊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 猶有懼焉。且今之*,皆吾敵也。雖及胡,獲則取之,何有于二毛?明恥、教戰(zhàn),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受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三 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利而用之,聲盛致志,鼓*可也。”
宋襄公所堅持強調(diào)的是對《司馬法》作戰(zhàn)原則的堅持?!端抉R法》與其說是 兵書不如說是禮書,其中強調(diào)的“軍禮”是,用兵應(yīng)該“正而不詐”,即必須做到“成列而鼓,不相詐”,“逐奔不遠(yuǎn),縱綏不及”,“君子不重傷”(不再傷害受 傷的敵人);“不禽二毛”(不捕捉頭發(fā)花白的敵軍老兵);“不以阻隘”(不阻敵人于險隘取勝);“不鼓不成列”(不主動攻擊尚未列好陣勢的敵人)。戰(zhàn)爭的 程度與范圍應(yīng)該受到必要的限制,不允許無節(jié)制地使用暴力。
泓水之戰(zhàn)后,宋國幾乎被滅,自己身負(fù)重傷,為天下笑。后人在分析宋國失敗的 理由時往往說宋襄公不自量力,宋國力量太弱。國家之間爭雄,實力不如人,肯定處在下風(fēng)。楚國勢力強大,兵勢雄壯,相比之下,宋國顯得弱小多了。不容否認(rèn), 宋襄公失敗很重要的原因甚至可以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宋國實力不如人。但是宋襄公也不是沒有贏的可能,尤其宋楚爭霸是在一個紛亂的國際環(huán)境中進(jìn)行的,有很多 影響爭霸的其他勢力存在。宋國有很多優(yōu)勢:
首先,宋國是中原國家,比楚國更有號召力。
其次,楚國和中原諸國有積怨。
再次,宋襄公對齊孝公有大恩。
宋襄公如果能合理利用這些條件,勝負(fù)之說還很難講。
另外,國家相爭,謀略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在歷史上,憑著出色的謀略,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也不在少數(shù)。官渡之戰(zhàn)曹操火燒烏巢以七萬勝袁紹七十萬,都是在實力不如人的情況下用謀略取得優(yōu)勢的案例。
宋襄公不是沒有考慮過謀略,他的謀略方針不可不謂高明。先借助楚國力量會盟,再借用會盟的力量攻打楚國。這樣一個出色的謀略,自然需要一個出色的謀略家 來實現(xiàn)。遺憾的是,宋襄公根本不是搞政治的料。宋襄公太理想主義了,堅信自己的理想,常常忘了從現(xiàn)實的利害關(guān)系出發(fā)考慮問題。
宋襄公 的這種思想主義剛剛登上歷史舞臺他就表現(xiàn)了一番。宋襄公的父親宋桓公是通過叛亂上臺的,他立茲甫(宋襄公)為太子。茲甫卻想把繼承權(quán)讓與其庶兄目夷,宋桓 公反而因此很看重茲甫,硬是讓茲甫繼位,結(jié)果宋襄公只有繼位。王位繞了一圈又回來了,但是宋襄公不愛王位的事跡卻傳播出去,為他撈了不小的名聲。事實求實 地說,宋襄公讓位有故作身價的因素,但是其本意是誠實的,他確實是少有的理想主義者。
泓水之戰(zhàn)中面臨強大正在渡河的楚軍,宋襄公心中 的壓力恐怕比誰的壓力都大。身為一國之君,擱岸遙望對面楚軍的陣勢,他怎能不知道雙方的實力懸殊?愛面子的他更迫切地需要一場軍事上的勝利來為實現(xiàn)他的政 治訴求加上至關(guān)重要的一個砝碼。如果自我標(biāo)榜的仁義的定義是表面平時仁義,然而在關(guān)鍵決策的時候?qū)幵笧榱诉_(dá)到個人目的而撕毀平時的假面具;而真正的仁義定 義為表里如一,始終高舉仁義大旗。那么宋襄公兩次否決子魚的建議是出于“自我表現(xiàn)標(biāo)榜的仁義”還是真正的仁義呢?如果接受建議,必然會大大提高戰(zhàn)勝的機 會,接踵而來的就也許就是他夢寐以求的中原霸主稱號。不過兩次卻都被拒絕了,并用行動履行了他平時所倡導(dǎo)的諾言。不錯,從這方面可以說宋襄公是個非常好面 子又不知輕重頗有唐吉柯德作風(fēng)的君主。但他的決定已經(jīng)向世人證明了,即使雙方實力懸殊,很有可能被楚軍打得落荒而逃,丟足臉面,他也要維護一個作為軍人與 君主在捍衛(wèi)騎士精神的榮譽與尊嚴(yán)。
《孫子兵法》開篇就講:“兵者,詭道也。”亂世之中,政治斗爭、軍事斗爭都以勝利為惟一目的,無所 不用其極。道義、名聲、道德,具有自我約束力的東西,只有對自己有用時才提倡他??芍^“拿來主義”。如果妨礙了自己勝利,不管什么,全部消滅,可謂“遇佛 殺佛,遇魔殺魔”。做事不在乎手段,只在乎結(jié)果,這樣才能在亂世中生存。中國歷史上的亂世梟雄,劉邦、曹操、朱元璋、都做出驚天動地的事情,但是人品實在 無法恭維。他們在亂世中,生存壓力太大,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有可以理解的地方。
因為他們積壓物資政治霸權(quán)和道德仁義不兼容,想獲得政治霸權(quán)就必須做一些有害于仁義道德的事。恪守仁義道德就注定會成為謀略政治的犧牲品。在亂世中,即想追求政治霸權(quán)又想追求仁義道德是不可能的事,兩個都要追求的企圖只會導(dǎo)致失敗。
與上面的幾位梟雄相比,宋襄公就顯得幼稚多了,誠實多了,傻多了。宋襄公想追求政治霸權(quán),就要遵守謀略政治的原則,就要兵行詭道。但是這位理想主義者還 想追求一下道德標(biāo)準(zhǔn),追求一下仁義,追求一些和謀略政治不兼容的東西。政治霸權(quán)和道德仁義不可兼得,必舍其一,宋襄公不自覺得舍棄了政治霸權(quán)。
儒家鼓吹圣人、仁君,孔孟為這個理想到處奔走呼號,然而處處碰壁,不被采納。宋襄公沒有遇到過孔孟,卻是第一個實踐孔孟仁君思想的人。宋襄公希望成為一位守禮節(jié)、講究仁義的政治霸主形象,然而現(xiàn)實告訴他不可能??酌系睦硐朐谒蜗骞抢锞鸵呀?jīng)破滅了。
宋襄公的悲劇不僅僅是殷商民族的悲劇,不僅僅是他個人的悲劇,而且是整個中國的悲劇。
春秋戰(zhàn)國帝王的故事:晉文公重耳的故事
重耳斷袖,流亡半生
在春秋五霸之中,晉文公(重耳)的經(jīng)歷最為獨特。他原本是晉獻(xiàn)公的兒子,因受后母驪姬所害,被迫逃亡。那時他 43歲,為避禍先后輾轉(zhuǎn)于狄、齊、秦、曹、宋、鄭、楚等國,直到62歲回國即位,在外流亡19載,其中艱難曲折可想而知。晉文公即位后,勵精圖治,任用賢 能,運用嫻熟的內(nèi)政、外交謀略,使一個瀕臨崩潰的晉國迅速崛起。在短短幾年的時間內(nèi),他成為繼齊桓公后的第二代霸主。他種種的經(jīng)歷和奇跡令人驚嘆不已,到 底他的一生是怎樣的呢?
晉文公,(前697~628年,名重耳,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晉國國君,與齊桓公齊名,為春秋五霸之一。
晉公子重耳的父親晉獻(xiàn)公生了申生、重耳、夷吾、奚齊和卓子五個兒子。晉獻(xiàn)公年老的時候,寵愛一個妃子驪姬,想把驪姬生的小兒子奚齊立為太子,把原來的太 子申生殺了。太子一死,獻(xiàn)公另外兩個兒子重耳和夷吾都感到危險,逃到別的諸侯國去避難了。《史記・晉世家》中曾有記載:十二年,驪姬生奚齊。獻(xiàn)公有意廢太 子,乃曰:“曲沃吾先祖宗廟所在,而蒲邊秦,屈邊翟,不使諸子居之,我懼焉。”于是使太子申生居曲沃,公子重耳居蒲,公子夷吾居屈。
公元前651年,晉獻(xiàn)公去世,晉國內(nèi)亂,晉獻(xiàn)公的妃子酈姬想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不久就被大臣里克殺死。卓子被立為國君,里克又殺了卓子,一時間國君沒 有了繼承者。秦穆公很想插手晉國的政治,以實現(xiàn)稱霸中原的目的,于是他就幫助逃到秦國的夷吾回國做了國君,就是晉惠公。上臺后的晉惠公,對內(nèi)濫殺無辜,弄 得眾叛親離;對外又背信棄義。
公元前648年,晉國遭受了嚴(yán)重自然災(zāi)害,百里奚說:“福禍各有輪替,再說,我國借糧給晉國,也不是給夷吾一人,而是為了晉國的黎民。”于是,秦穆公同意通過水道運了大量粟米給晉。這次人道主義的義舉,征服了晉國的人心,史稱“泛舟之役”。
到了公元前646年,秦國也發(fā)生饑荒,晉國不僅不給秦國糧食救災(zāi),反而出兵攻秦。秦穆公看到這樣一個忘恩負(fù)義的國君就忍無可忍,于是出動大軍迎擊晉軍。晉軍被擊敗,晉惠公當(dāng)了俘虜。后來,在穆姬等人的求情下,秦穆公才釋放了晉惠公,另叫晉國把太子圉送到秦國作抵押。
重耳是一個有賢能的人,他逃奔狄國時,一批敬仰他的大臣如介子推等人緊緊追隨其后。他們受到重耳的信任,忠于重耳,對重耳事業(yè)的成功起了很大作用。夷吾從秦國回來后,生怕重耳歸國會與他爭奪君位,就派人去狄國行刺重耳。
跟隨重耳的狐毛、狐偃接到父親傳來的信息,趕快去告訴重耳。重耳跟大伙兒商量,決定逃到齊國去。第二天狐毛、狐偃又接到他父親的信說:刺客提早一天趕來了。重耳急得也不通知別人就跑。有一個管行李、盤纏的人名叫頭須,卻拿著東西逃走了。
重耳這一幫一無所有的“難民”要到齊國去,得經(jīng)過衛(wèi)國。衛(wèi)文公吩咐管城門的人不許他們進(jìn)城。重耳和大伙兒餓著肚子繞到五鹿(今河南清豐西北),正瞧見幾個莊稼人在田邊吃飯。重耳他們看得更加口饞,就叫人向他們討點吃的。
莊稼人懶得理他們,其中有一個人跟他們開個玩笑,拿起一塊泥巴給他們。重耳冒了火,他手下的人也想動手揍人了。隨從狐偃連忙攔住,接過泥巴,安慰重耳說:“泥巴就是土地,百姓給我們送土地來啦,這不是一個好兆頭嗎?”
重耳也只好趁此下了臺階,苦笑著向前走去。又走了十幾里,再也不能走了,只好坐在大樹下歇歇腳。重耳躺下把頭枕在狐毛的腿上,別人都去掐野菜,煮了點兒野菜湯,自己不喝,先給公子送去。重耳嘗了嘗,皺著眉頭,喝不下這種東西。
后來趕上來的趙衰帶著一竹筒稀飯給重耳吃。重耳說:“你吃吧!”趙衰不愿一人吃,只好拿點兒水和在稀飯里,分給大家伙兒,每人吃了一口。
重耳他們好不容易到了齊國。那時齊桓公待他挺客氣的,送給重耳許多車馬和房子,還把本族一個姑娘嫁給了重耳。
重耳覺得留在齊國挺好的,于是就不打算回晉國了,可隨從們卻不這樣想。
隨從們背著重耳,聚集在桑樹林里商量回國的事。沒想到桑樹林里有一個女奴在采桑葉,把他們的話偷聽了去,告訴重耳的妻子姜氏。姜氏對重耳說:“聽說你們要想回晉國去,這實在太好了!”
重耳趕快辯白,說:“哪有這回事啊!”
姜氏一再勸他回國,說:“您在這兒貪圖享樂,是沒有出息的。”可重耳卻沒有要離開這里。那天晚上,姜氏和重耳的隨從們商量好,把重耳灌醉了,放在車?yán)?,送出齊國,等重耳醒來,已經(jīng)離開了齊國。
后來,重耳又到了宋國。宋襄公剛吃了敗仗,大腿受了傷,正在害病,就派公孫固去迎接,宋襄公也像齊桓公那樣待他們不錯。過了些日子,公孫固告訴重耳的隨從狐偃,指望宋國發(fā)兵護送公子回去,宋國恐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他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又離開了宋國到鄭國。鄭國的國君認(rèn)為重耳在外邊流浪了這么些年,一定是個沒出息的人,所以也就沒有理踩他。他們只好去了楚國。楚成王把重耳當(dāng)做貴賓,還用招待諸侯的禮節(jié)去招待他,兩個人并結(jié)為好友。
有一次,楚成王在宴請重耳的時候,開玩笑地說:“公子要是回到晉國,將來怎樣報答我呢?”
重耳說:“金銀財寶貴國有的是,叫我拿什么東西來報答大王的恩德呢?”
楚成王笑著說:“這么說,難道就不報答了嗎?”
重耳說:“要是托大王的福,我能夠回到晉國,我愿意跟貴國交好,讓兩國的百姓過太平的日子。萬一兩國發(fā)生戰(zhàn)爭,在兩軍相遇時,我一定退避三舍。”(古時候行軍,每三十里叫做一“舍”。“退避三舍”就是自動撤退九十里的意思。)
楚成王聽了并沒有把這話放在心上,卻惹惱了旁邊的楚國大將成得臣。宴會結(jié)束,重耳離開后,成得臣對楚成王說:“重耳說話沒有分寸,將來準(zhǔn)是個忘恩負(fù)義的家伙。如今還不趁早殺了他,以免日后留成禍患。”
楚成王不同意成得臣的意見,正好秦穆公派人來接重耳,就把重耳送到秦國(都城雍,在今陜西鳳翔東南)去了。
公元前636年,秦國護送重耳的大軍過了黃河,流亡了十九年的重耳回國即位。這就是晉文公。
當(dāng)初,晉文公之所以選擇在外流亡,就是通過以退為進(jìn)、蓄勢以待的策略保全自己。在流亡的途中,重耳一行長期忍受寒冷饑餓以及臨國他人的嘲弄、排斥和打 擊,多次遇險,數(shù)度面臨絕境,一路狼狽不堪,到處乞求。路過衛(wèi)國,衛(wèi)君吩咐守門衛(wèi)兵不讓他進(jìn)城;向路邊農(nóng)人乞食,農(nóng)人不但不給,反而扔土塊以戲弄;在曹 國,受到非常冷淡的接待,遭到曹共公的羞辱。面臨各種困難,重耳并沒有放棄和退縮,而是帶領(lǐng)他的隨從艱難地生存了下來,成功回國即位,并在執(zhí)政后迅速推動 了晉國的崛起。
重耳從流亡到回國即位的經(jīng)歷,給人留下深深的啟迪。晉國的長期內(nèi)亂給晉文公的上臺、稱霸提供了客觀條件;歷經(jīng)長達(dá)20年的逃亡,晉文公以及他的隨從們,磨練了意志,積累了政治才干,也鍛造了一個團結(jié)有力的政治集團,為他們的霸業(yè)準(zhǔn)備了良好的主觀條件。
城濮之戰(zhàn),退避三舍
晉文公經(jīng)過長期的磨練,使其有了卓越的政治才干,并迅速推動了晉國的崛起,但他是怎樣成為一代杰出霸主的呢?他又表現(xiàn)出怎樣的軍事才干呢?以下就我們來看――城濮之戰(zhàn),退避三舍!
《史記・晉世家》記載:四年,楚成王及諸侯圍宋,宋公孫固如晉告急。
……
楚得臣怒,擊晉師,晉師退。軍吏曰:“為何退?”文公曰:“昔在楚,約退三舍,可倍乎!”楚師欲去,得臣不肯。四月戊辰,宋公、齊將、秦將與晉侯次城濮。己巳,與楚兵合戰(zhàn),楚兵敗,得臣收馀兵去。
晉文公即位后,整頓內(nèi)政,發(fā)展生產(chǎn),把晉國治理得漸漸強盛起來。他也想能像齊桓公那樣,做個中原的霸主。
有一天,晉文公正在朝中處理政事,有人來報:宋國大司馬公孫固求見。晉文公立即起身相迎,當(dāng)年晉文公逃到宋國之時,公孫固對自己十分尊敬,而且宋襄公對 自己也十分好。一聽說公孫固來到晉國,晉文公又驚又喜,驚的是,知道宋國一定有急事相求;喜的是,可以與昔日的老朋友相見。晉文公見到了公孫固,立即把公 孫固請到了宮中。
公孫固見晉文公如此相迎,心里十分感動。公孫固來不及休息就對晉文公說:“如今楚兵已包圍了宋城10天有余,宋國沒有別的友鄰,只有請晉文公速速派兵解圍,如果不派兵,宋國就離滅亡不遠(yuǎn)了。”
晉文公一聽,感到左右為難,想起當(dāng)年逃亡,宋國對自己有很大的幫助,何況滴水之恩當(dāng)涌泉相報呢,但是自己逃到楚國,楚君與自己稱兄道弟,對自己更是不薄,這讓我該怎么辦呢?出兵解圍,必與楚為仇,不出兵,對宋國又說不過去,被人家恥笑我,說我忘恩負(fù)義。
于是他就召集群臣們商議辦法,新提拔的先軫說:“楚國強橫中原,覬覦霸權(quán),早晚要與我們兵戎相見的;這是天賜我們在諸侯中建立威望的良機,我們不能錯失啊!”
“那么,如何去解宋國之圍呢?”晉文公又問。
狐偃說:“曹、衛(wèi)兩國與楚國關(guān)系密切,衛(wèi)國最近還同楚國結(jié)了親。我們?nèi)缗杀スゲ?、衛(wèi),楚軍必然來救,那么宋國自然就可解了。”講到這里,我們不得不提 狐偃這個人。因為他與晉文公的關(guān)系非同一般。狐偃(?~前630年),亦稱子犯、舅犯、咎犯、臼犯、狐子、狐突之子,晉文公重耳之舅,故又稱舅氏。晉獻(xiàn)公 二十二年(前655年),隨重耳逃亡在外19年,為文公之心腹。官至上軍佐。晉文公六年(前631年)夏六月,偃代晉國與周、宋、齊、陳、蔡、秦等國盟于 狄泉,奠定了晉國盟主地位。文公七年(前630年)秋,偃又隨文公參加了晉秦圍鄭之役,是年冬去世。葬于今新絳縣北二十里之九原。
于是,晉文公采納了他這個建議。任命先軫為元帥,于公元前632年,出師南渡黃河,攻克了衛(wèi)國的五鹿。
再說這時楚軍已打到了宋國的都城睢陽,忽然接到衛(wèi)國告急的信息,楚成王就分派出申、息二鎮(zhèn)的軍隊,留下元帥成得臣和斗越椒、斗勃、宛春等一班將領(lǐng),和各 路諸侯繼續(xù)圍宋。自己率軍去救衛(wèi)。軍隊走到半路上,又得報曹國都城已被晉軍攻下,曹君也被俘虜了。楚成王于是決定暫時撤回軍隊,不去與晉軍硬拼。
楚成王回國后,又派人去通知成得臣撤回圍宋的軍隊。成得臣是個十分勇武又驕傲的,他覺得宋都被圍了這么長時間了,眼看就要快被攻破了,怎么能功虧一 簣呢?他派使者回去告訴楚王說:“等我馬上拿下宋都,凱旋歸來。如遇上晉軍,讓我和他們決一死戰(zhàn)。如果失敗了,我愿受軍法處分!”
楚將宛春向成得臣獻(xiàn)計說:“我們可以派人去與晉軍談判,要他們恢復(fù)曹、衛(wèi)土地,我們就撤了宋圍。這樣,主動權(quán)就在我們手里。如果他們不答應(yīng),宋國人要怨恨他們;如果答應(yīng)了,我們也不吃虧。”
成得臣覺得這辦法倒也不錯,就派宛春去見晉文公。于是宛春到晉營中說:“請復(fù)衛(wèi)侯而封曹,我們楚軍也會解宋之圍。”狐偃訓(xùn)斥他無禮,先軫看出了子玉的陰 謀、對晉文公說:“如果我們不答應(yīng)楚軍的這個要求,必然會將三國都得罪,而楚軍又獲得美名。不如我們私下里允許曹和衛(wèi)國復(fù)國以離間他們和楚的關(guān)系,同時把 楚方的宛春扣壓起來,以激怒楚國,采取既戰(zhàn)而后圖之的策略。”先軫的意見得到采納。曹、衛(wèi)復(fù)國,立即和楚斷絕了關(guān)系。成得臣果然被激怒,撤出圍攻宋都的軍 隊后,集結(jié)兵力轉(zhuǎn)向曹國境內(nèi),準(zhǔn)備與晉軍決一死戰(zhàn)。
楚軍一進(jìn)軍,晉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晉軍中有些將士看到這個情況,就想不明白。就問:“我們的統(tǒng)帥是國君,對方帶兵的是臣子,哪有國君讓臣子的理兒?”
狐偃解釋說:“打仗先要憑個理,理直氣就壯。當(dāng)初楚王曾經(jīng)幫助過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應(yīng)過:要是兩國交戰(zhàn),晉國情愿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為了實現(xiàn) 這個諾言啊。要是我們對楚國失了信,那么我們就理虧了。我們退了兵,如果他們還不罷休,步步進(jìn)逼,那就是他們輸了理,我們再跟他們交手還不遲。”
晉軍一口氣后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停了下來,布置好了陣勢。
楚國見晉軍后撤,想停止進(jìn)攻。可是成得臣卻不答應(yīng),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晉軍遙遙相對。
成得臣還派人向晉文公下戰(zhàn)書,措詞十分傲慢。晉文公也派人回答說:“貴國的恩惠,我們從來沒有忘記過,所以退讓到這里。現(xiàn)在既然你們不肯諒解,那么只好在戰(zhàn)場上比個高低啦。”
大戰(zhàn)剛開始,晉國的用兩面大旗,指揮軍隊向后敗退。他們還在戰(zhàn)車后面拖著伐下的樹枝,戰(zhàn)車后退時,地下?lián)P起一陣陣的塵土,顯出十分慌亂的模樣。
成得臣一向驕傲自大,不把晉人放在眼里。他不顧前后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晉軍的埋伏。晉軍的中軍精銳,猛沖過來,把成得臣的軍隊攔腰切斷。原來假裝敗退的晉軍又回過頭來,前后夾擊,把楚軍殺得七零八落。
晉文公連忙下令,吩咐將士們只要把楚軍趕跑就行了,不準(zhǔn)追殺。成得臣帶了敗兵殘將回到半路上,自己覺得沒法向楚成王交代,于是就自殺了。
晉軍占領(lǐng)了楚國營地。把楚軍遺棄下來的糧食吃了三天,才凱旋回國。
城濮之戰(zhàn)后,晉文公在踐土(今河南鄭州西北)朝覲周王,會盟諸侯,向周王獻(xiàn)楚國俘虜四馬兵車一百乘及步兵一千名。周襄王正式命晉文公為侯伯。晉國終于實現(xiàn)了“取威定霸”的政治、軍事目標(biāo)。
城濮之戰(zhàn)是春秋時代晉國和楚國爭奪霸權(quán)的一場關(guān)鍵之戰(zhàn),以晉國取勝而告終,原本強大的楚軍為什么會在這場戰(zhàn)爭中失敗呢?
凡事都有內(nèi)在原因和外在原因。楚國失敗的內(nèi)因是成得臣在軍事上錯誤判斷。從兩軍人數(shù)上說,楚國要遠(yuǎn)遠(yuǎn)勝過晉國,楚國有其他國家的支持,而晉國也有同盟 國,雙方力量上來看晉國比楚國人少了一點,可這并不影響晉國的士氣,但卻長了楚國的驕氣。楚國大將成得臣自傲其中,以為敵人力弱了一點,認(rèn)為自己的軍隊強 過于晉國,自信過了頭,上了戰(zhàn)場又輕率地中了先軫的圈套,指揮不力從而失去戰(zhàn)場上的主動權(quán),使得楚國大敗而歸。
楚國失敗的外因就是晉 國的計策高及戰(zhàn)場上的作戰(zhàn)謀略。先軫的確是一個用兵高手和外交能手。他先讓宋人賄賂齊秦兩國,再讓齊秦兩國去游說楚國,不要出兵攻打宋國,同時又扣了楚國 的同盟國曹國的宛春,這就激起了成得臣的不滿,當(dāng)然聽不進(jìn)別人的勸說,一意孤行,激起了戰(zhàn)爭。這樣楚軍明顯就處于一個被動的狀態(tài),而晉國則處于主動地位, 士兵的士氣也高漲了許多,那么這場戰(zhàn)爭的結(jié)果就可想而知了。
在這場戰(zhàn)爭中,先軫又?jǐn)[出了上、中、下三軍,分別讓狐毛、自己、欒枝統(tǒng) 帥。并且在軍隊前還放了一支祁滿的部隊,這樣的話可以在中軍“橫擊”楚左軍的時候,掩護晉國中軍的行動,真可謂是考慮周全,無一疏漏。在兵法上先軫還利用 晉國公子曾流落楚國,受到楚國的款待一事,與楚國說明了退開三舍路以示報恩,但如若再進(jìn)攻則要手拿刀來不再客氣了。就這一說,晉國還真得做到了,退開,且 不用兵。但是這是計策,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說的“誘敵深入”這個方法,將敵人引過來,再利用地勢上的優(yōu)勢讓自己占有主動權(quán),痛擊敵人。這個方法真得激怒了的成 得臣,他不顧兵法,只是順著晉國的意思步步前進(jìn),落入敵人的井中。在戰(zhàn)爭中,晉國還裝出一副“狼狽樣”,用樹枝扎在車后面,使車子前進(jìn)時能夠拖出厚厚的塵 土,迷惑敵人的眼睛,讓敵人真的以為晉國落敗了,使成得臣一步步地進(jìn)入自己的圈套。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戰(zhàn)爭到了春秋時代已經(jīng)變成了一 門復(fù)雜的藝術(shù),遠(yuǎn)古時代的打仗辦法已經(jīng)大大地落后了。戰(zhàn)爭的環(huán)節(jié)更多,涉及的方面更廣,對智慧的要求更高,矛盾斗爭更加錯綜復(fù)雜。有勇有謀已不足以取勝, 還要善于搞外交,搞“統(tǒng)一戰(zhàn)線”,還要善于籠絡(luò)民心,保證“后院”不會起火,還要善于把各種不利因素轉(zhuǎn)化為有利條件??偠灾?,是越打越精彩了。
在這種情況下,想要做個好的統(tǒng)治者并不是那么容易。對他的要求,幾乎是對一個全才的要求:他必須是個出色的政治家,同時也是優(yōu)秀的外交家、軍事家、鼓動 家、謀略家,要懂得天文地理,也要懂得處世為人,禮儀制度,要有充沛的體力和精力來應(yīng)付各種繁雜的事情。而稱霸一方的晉文公居然能夠做得到,那么這就說明 他是一個才高八斗的人!
作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晉文公雖然在位時間不長,但卻影響著中國春秋時期的歷史發(fā)展。早年長期的流亡生活和政 治斗爭的考驗,鍛煉了他的政治才能,同時使他對當(dāng)時的形勢有著非常深入地了解,所以他才能夠順應(yīng)歷史潮流,展開一系列的政治活動。他即位后所采取的一系列 改革措施,有兩點是很重要的:
第一:尚賢。晉文公非常強調(diào)“尚賢”。在周代原來的分封制下,一個人的政治地位只能靠血緣親疏關(guān)系去確 定。到春秋時代,宗法制度已經(jīng)顯示出與當(dāng)時整個社會發(fā)展的不適應(yīng)。晉文公效法齊桓公重用管仲的做法,身邊也聚積一批有才能有德行的人。如趙衰、狐偃、賈 佗、魏武子等,都是棟梁之材,在治國安邦以及稱霸過程當(dāng)中起著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正因為晉文公避親而尚賢,所以在當(dāng)時晉國統(tǒng)治集團中出現(xiàn)了不爭高位,惟 賢是舉的優(yōu)良風(fēng)氣,如晉文公“使(趙)衰為卿,辭曰:‘欒枝貞慎,先軫有謀,胥臣多聞,皆可以為輔佐,臣弗若也。’”從而使賢者居首,使晉國統(tǒng)治集團始終 保持著勃勃的生機。
第二:賞功。賞功,就是賞賜有功勞的人。晉文公即位后,賞賜曾經(jīng)跟隨他流亡和支持他上臺有功的人,大者封邑,小者 尊爵。他即位后,不再分封宗族王室子弟,政治上也不重用王族。他選擇職官的原則是按德行、才能、功勞,所任用的主要是一些“諸姬之良”、“異姓之能”。晉 國實行的制度是軍政合一,諸軍將佐既是統(tǒng)帥軍隊的軍事首領(lǐng),同時也是參與決斷國家政事之卿,是統(tǒng)治集團中的核心階層,而這些將佐分別出自不同的宗族。這 樣,就使一批非公族的政治勢力進(jìn)入統(tǒng)治集團的核心階層,堵塞了王族把持晉國政治的途徑。晉文公所采取的這一措施使晉國歷史的發(fā)展趨勢受到了直接的影響,從 此之后,晉國的歷史形成了有別于其他諸侯國的顯著特點,使得封建因素在晉國較早較快地出現(xiàn),同時,在這里法家思想也得到了奠定。
走近 晉文公,人們總是把最多的注意力放到他的開頭和結(jié)果,從外出逃亡的災(zāi)禍,到成為霸王的榮耀顯赫,讓人感嘆的是命運滄海桑田的巨變。但是,人們卻忽視了過程 這個巨大的環(huán)節(jié)。過程是漫長的,實實在在的,局外人可以從旁說大話,評頭品足,而過程之中的冷暖甘苦,酸甜苦辣,歡樂憂傷,寂寞彷徨,唯有當(dāng)事人自己知 道,唯有當(dāng)事人才有深入骨髓、刻骨銘心的體驗。旁觀者可以理解,卻沒有體驗,而理解和體驗則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的兩樁事情。無論從哪種意義上都不可能等量 齊觀。
縱觀晉文公從坎坷到輝煌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到,忍耐貫穿著他人生的始終。太多的坎坷、挫折、孤獨、屈辱、失敗、恐懼等,我們能 夠承受、能夠忍耐嗎?我們能忍耐多久,若這一切都應(yīng)邀而來,我們是否會在19年里一一地承受和忍耐?這一問題值得人們深思。也許吧,當(dāng)一切順理成章的時 候,你永遠(yuǎn)體會不到。也許正是有了漫長凄苦的流亡過程才使得晉文公更加堅強,正像先賢孟子所說:“天將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 膚”,這一切的磨練成就了一代霸主的風(fēng)范。
猜你感興趣:
2.古代帝王勵志故事
春秋戰(zhàn)國帝王的故事
上一篇:三國時期的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