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當前素描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時間:
張柏峰1由 分享
論文關鍵詞:素描 教學 改革
論文摘要:在藝術修習和學生培養(yǎng)的過程中,素描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但是現(xiàn)行的素描教學還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必須進一步規(guī)范和完善。結合當前素描教學實際,從“觀念、教法、課程設置”三個方面著手進行改革已經(jīng)勢在必行。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素描已不只是作為造型藝術的基礎而受到重視,它發(fā)展的方向也將更加多元化。安格爾說:“如果我要在自己門上題一塊匾額,我將在上面寫上‘素描學派’四個字,因為我堅信一位畫家是最靠什么造就的。”因此可見在培養(yǎng)藝術學習的過程中,素描是何等的重要。
筆者經(jīng)過多年對該課程的教學研究,認為現(xiàn)行的素描教學還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必須進一步規(guī)范和完善。比如“準確再現(xiàn)對象”“三大面五調子”“老師擺模特,學生照著畫”等問題;其次鉛筆、碳筆、白紙仍舊是素描的主要表現(xiàn)工具和材料;最后如果教師不能正確引導,老套的素描模式也不能激發(fā)起學生的表現(xiàn)欲望,以至于引起廣泛的“審美疲勞”。許多學生上課只是為了交作業(yè)而草草應對,缺乏主動性和繪畫熱情,課程結束后學生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認識水平并沒有得到真正的提高。下面從“觀念、教法、課程設置”三個方面談談自己在教學中的一些體會:
一、改變傳統(tǒng)觀念,加深對素描內涵的理解
當傳統(tǒng)的素描技法和觀念不能滿足我們的審美需求的時候,我們理應調整自己的思維模式并借用其他新型材質來改變這一現(xiàn)狀。曾經(jīng)被普遍視為單色畫和造型藝術基礎的素描,它的定義正是相對于“彩描”而言的。在今天,畫種的界定已不再重要,而最為重要的是藝術家是否具有創(chuàng)造性精神??v觀西方藝術史,我們會發(fā)現(xiàn)“素描”最初是作為草圖出現(xiàn)的,從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留下的作品中可以得到印證,后人把這種草稿草圖作為基礎課來訓練。一種事物自有其產(chǎn)生、發(fā)展和消亡的過程,而素描的消亡不是物質概念的消亡,而是內涵的升華,也就是要把素描上升為一種具有審美價值的新型的藝術形式。當今藝術領域,專業(yè)細化的程度較高,每個畫種應該有其獨特的訓練方式,素描也不例外,只有擺脫“基礎課”的束縛并拓寬自身藝術表現(xiàn)力,素描才會更加具有生命力。以前市場上除了鉛筆、碳筆之外,素描沒有過多的材料可供選擇,而在當今信息化、網(wǎng)絡化、數(shù)字化的時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繪畫材料也是豐富多彩,琳瑯滿目,這恰好為我們革新素描語言提供了良好的物質條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我們沒有必要再用某種固定的模式作為素描訓練標準和評判依據(jù),素描理念理應得到相應的調整和拓寬。
二、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正確把握藝術本質
素描教學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需要美術教育工作者認真地探索更好的、更合理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不但不能做自然的奴隸,物象的鏡子,而是要主動、積極地去表現(xiàn)對象,這樣才能學好素描。
有的學生在學畫時非常認真,但是進步很慢,為什么?因為“功”沒用在“心”上,而只用在“手”上抄對象,只看對象的表面化與概念化,認為依照對象的“原樣”描摹出來,依照“原樣”把對象照搬到紙上,就是畫素描的目的。其實,物體的起伏凹凸、明暗虛實關系,都是光線作用于物體內在結構的外部表現(xiàn)。要想深入地刻畫對象,必須要做到“知其所以然”,要研究其內在結構關系。
素描要求的是藝術的真實,藝術的自我反應,藝術的真摯,要求以極大的熱情揮灑每一筆觸,就像音樂中的“聲情并茂”。畢加索在闡述關于對象表現(xiàn)的關系時,曾說“我不是模仿自然,而是面臨自然并利用自然”,他所謂“利用自然”是把客觀對象作為一種參照的客體進行視覺分解,然后依照主觀精神的體驗重新加以組合,創(chuàng)造“高于生活”的創(chuàng)作。蔡若虹先生曾指出“理想的美比實際生活更美”,從某種角度講,素描是繪畫者精神境界最樸素最直接的表達方式。那么,它就不應有固定的模式。也就是說,無論是誰,每個人眼中只要有可信的,屬于自己審美情趣的東西,就都能表現(xiàn)出作畫者所感受到的素描對象生動、和諧,以及合乎規(guī)律的美。所以,素描教學應當鼓勵學生發(fā)揮個人的思維才智和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和樹立其自身感受的信念與信心,努力破除單一的技巧模式。
馬蒂斯說:“沒有整體的形,細節(jié)畫得再好、再出色也毫無價值。”有的同學在作畫時不是在整體觀念的指導下全面推進,而是急于求成,急著出效果,在缺乏對整體效果的把握下一味死摳局部,因而造成局部相互之間關系無法很好地銜接。常常是某一部分已經(jīng)畫得非常突出和完整,而其他部分還是空白的,其畫面效果可想而知。既然整體是關系到一幅素描作業(yè)的成敗,那么局部與局部、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就顯得非常重要。如何解決這種關系,就是靠比較的方法,比色調的深淺,比形體比例的長短、寬窄、大小,比透視關系的遠與近、虛與實。根據(jù)這種比較畫出來的物象,才是客觀對象真實存在的一面。注意整體是觀察物象和處理畫面的一種方法,這個方法掌握得是否恰當直接影響作品的質量。因此,教師在向學生傳授技法時,更要重視引導學生學會正確觀察物象的方法。學生能否把所要刻畫的物象整體地控制在自己的視域之內,在處理局部時能否考慮到整體,是教師在教學中需要不斷提示和強調的重點。
三、打破常規(guī)教學模式 ,改革學方法
一是打破思維定式的靜物組合方式和常規(guī)的靜物選擇方式。在傳統(tǒng)繪畫中,我們習慣了一些物體的組合模式。傳統(tǒng)的物體組合主要包括:關聯(lián)性事物組合,體量類似物組合,高差異體量組合,質感差異組合等。為了打破這種組合,避免常規(guī)式的擺放方式,可以用懸掛、倒掛、壘積、包扎等多種形式進行隨機性擺放,讓學生參與其中進行物體選擇,同時融入自己的思維和觀念,使原來被動學習變成主動教學互動方式,提高學習積極性和主動參與意識。
二是讓學生盡可能做多種素描手法和工具的嘗試。統(tǒng)素描模式是用排線的方式畫素描。設計素描的方法不同于傳統(tǒng)素描,它的表現(xiàn)手法是無窮的,包括涂、抹、擦、印、貼等。不同的手法會產(chǎn)生不同的視覺美感,不再拘泥于傳統(tǒng)素描的像與否。在這方面可以結合設計素描的類型多做嘗試性的探索。另一方面,工具的改革也是提高設計素描教學方法的一種手段,設計素描應放棄傳統(tǒng)素描只用一兩種工具繪畫的習慣,可選擇多種工具媒介或結合各種有色紙張綜合使用,甚至可以通過攝影、電腦制作等高科技手段獲得,尋求新穎別致的形式組合。這樣教學既可以豐富學生的興趣,也可以開闊學生眼界,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審美能力。
三是打破嚴格的透視法則和常規(guī)構圖。施行這種教學方式是讓學生知道,透視的準確并不是衡量畫面美的唯一標準。可以對畫面物體進行扭曲、平面化和夸張化的形象處理,改變固定思維的審美標準,提高自己的藝術思維和審美能力。傳統(tǒng)素描在構圖上都有嚴格要求,而設計素描可能完全打破上下左右的畫面平衡,在構圖上以求滿、求險、求空、求偏、求局部等形式格局為追求,這樣,可以使畫面在空間選擇上獲得出人意料的自由度。
素描作為一種舶來文化,在中國的發(fā)展還不到百年,我們應該以寬容的心態(tài)去迎接各種新形式的到來,創(chuàng)立適合自己特色的教學體系,提倡一種個性的張揚和創(chuàng)新意識,賦予素描課堂新的語言與活力,走出傳統(tǒng)素描教學的誤區(qū),以適應今天美術教學發(fā)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楊景芝,基礎素描教學[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2]王季華,素描教學[M],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3。
[3]蘇高禮,中央美術學院素描教學[M],長春 :吉林美術出版社,2003。
[4]范毅宏,素描教學二十講[M],石家莊 :河北美術出版社,2005。
論文摘要:在藝術修習和學生培養(yǎng)的過程中,素描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但是現(xiàn)行的素描教學還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必須進一步規(guī)范和完善。結合當前素描教學實際,從“觀念、教法、課程設置”三個方面著手進行改革已經(jīng)勢在必行。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素描已不只是作為造型藝術的基礎而受到重視,它發(fā)展的方向也將更加多元化。安格爾說:“如果我要在自己門上題一塊匾額,我將在上面寫上‘素描學派’四個字,因為我堅信一位畫家是最靠什么造就的。”因此可見在培養(yǎng)藝術學習的過程中,素描是何等的重要。
筆者經(jīng)過多年對該課程的教學研究,認為現(xiàn)行的素描教學還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必須進一步規(guī)范和完善。比如“準確再現(xiàn)對象”“三大面五調子”“老師擺模特,學生照著畫”等問題;其次鉛筆、碳筆、白紙仍舊是素描的主要表現(xiàn)工具和材料;最后如果教師不能正確引導,老套的素描模式也不能激發(fā)起學生的表現(xiàn)欲望,以至于引起廣泛的“審美疲勞”。許多學生上課只是為了交作業(yè)而草草應對,缺乏主動性和繪畫熱情,課程結束后學生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認識水平并沒有得到真正的提高。下面從“觀念、教法、課程設置”三個方面談談自己在教學中的一些體會:
一、改變傳統(tǒng)觀念,加深對素描內涵的理解
當傳統(tǒng)的素描技法和觀念不能滿足我們的審美需求的時候,我們理應調整自己的思維模式并借用其他新型材質來改變這一現(xiàn)狀。曾經(jīng)被普遍視為單色畫和造型藝術基礎的素描,它的定義正是相對于“彩描”而言的。在今天,畫種的界定已不再重要,而最為重要的是藝術家是否具有創(chuàng)造性精神??v觀西方藝術史,我們會發(fā)現(xiàn)“素描”最初是作為草圖出現(xiàn)的,從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留下的作品中可以得到印證,后人把這種草稿草圖作為基礎課來訓練。一種事物自有其產(chǎn)生、發(fā)展和消亡的過程,而素描的消亡不是物質概念的消亡,而是內涵的升華,也就是要把素描上升為一種具有審美價值的新型的藝術形式。當今藝術領域,專業(yè)細化的程度較高,每個畫種應該有其獨特的訓練方式,素描也不例外,只有擺脫“基礎課”的束縛并拓寬自身藝術表現(xiàn)力,素描才會更加具有生命力。以前市場上除了鉛筆、碳筆之外,素描沒有過多的材料可供選擇,而在當今信息化、網(wǎng)絡化、數(shù)字化的時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繪畫材料也是豐富多彩,琳瑯滿目,這恰好為我們革新素描語言提供了良好的物質條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我們沒有必要再用某種固定的模式作為素描訓練標準和評判依據(jù),素描理念理應得到相應的調整和拓寬。
二、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正確把握藝術本質
素描教學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需要美術教育工作者認真地探索更好的、更合理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不但不能做自然的奴隸,物象的鏡子,而是要主動、積極地去表現(xiàn)對象,這樣才能學好素描。
有的學生在學畫時非常認真,但是進步很慢,為什么?因為“功”沒用在“心”上,而只用在“手”上抄對象,只看對象的表面化與概念化,認為依照對象的“原樣”描摹出來,依照“原樣”把對象照搬到紙上,就是畫素描的目的。其實,物體的起伏凹凸、明暗虛實關系,都是光線作用于物體內在結構的外部表現(xiàn)。要想深入地刻畫對象,必須要做到“知其所以然”,要研究其內在結構關系。
素描要求的是藝術的真實,藝術的自我反應,藝術的真摯,要求以極大的熱情揮灑每一筆觸,就像音樂中的“聲情并茂”。畢加索在闡述關于對象表現(xiàn)的關系時,曾說“我不是模仿自然,而是面臨自然并利用自然”,他所謂“利用自然”是把客觀對象作為一種參照的客體進行視覺分解,然后依照主觀精神的體驗重新加以組合,創(chuàng)造“高于生活”的創(chuàng)作。蔡若虹先生曾指出“理想的美比實際生活更美”,從某種角度講,素描是繪畫者精神境界最樸素最直接的表達方式。那么,它就不應有固定的模式。也就是說,無論是誰,每個人眼中只要有可信的,屬于自己審美情趣的東西,就都能表現(xiàn)出作畫者所感受到的素描對象生動、和諧,以及合乎規(guī)律的美。所以,素描教學應當鼓勵學生發(fā)揮個人的思維才智和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和樹立其自身感受的信念與信心,努力破除單一的技巧模式。
馬蒂斯說:“沒有整體的形,細節(jié)畫得再好、再出色也毫無價值。”有的同學在作畫時不是在整體觀念的指導下全面推進,而是急于求成,急著出效果,在缺乏對整體效果的把握下一味死摳局部,因而造成局部相互之間關系無法很好地銜接。常常是某一部分已經(jīng)畫得非常突出和完整,而其他部分還是空白的,其畫面效果可想而知。既然整體是關系到一幅素描作業(yè)的成敗,那么局部與局部、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就顯得非常重要。如何解決這種關系,就是靠比較的方法,比色調的深淺,比形體比例的長短、寬窄、大小,比透視關系的遠與近、虛與實。根據(jù)這種比較畫出來的物象,才是客觀對象真實存在的一面。注意整體是觀察物象和處理畫面的一種方法,這個方法掌握得是否恰當直接影響作品的質量。因此,教師在向學生傳授技法時,更要重視引導學生學會正確觀察物象的方法。學生能否把所要刻畫的物象整體地控制在自己的視域之內,在處理局部時能否考慮到整體,是教師在教學中需要不斷提示和強調的重點。
三、打破常規(guī)教學模式 ,改革學方法
一是打破思維定式的靜物組合方式和常規(guī)的靜物選擇方式。在傳統(tǒng)繪畫中,我們習慣了一些物體的組合模式。傳統(tǒng)的物體組合主要包括:關聯(lián)性事物組合,體量類似物組合,高差異體量組合,質感差異組合等。為了打破這種組合,避免常規(guī)式的擺放方式,可以用懸掛、倒掛、壘積、包扎等多種形式進行隨機性擺放,讓學生參與其中進行物體選擇,同時融入自己的思維和觀念,使原來被動學習變成主動教學互動方式,提高學習積極性和主動參與意識。
二是讓學生盡可能做多種素描手法和工具的嘗試。統(tǒng)素描模式是用排線的方式畫素描。設計素描的方法不同于傳統(tǒng)素描,它的表現(xiàn)手法是無窮的,包括涂、抹、擦、印、貼等。不同的手法會產(chǎn)生不同的視覺美感,不再拘泥于傳統(tǒng)素描的像與否。在這方面可以結合設計素描的類型多做嘗試性的探索。另一方面,工具的改革也是提高設計素描教學方法的一種手段,設計素描應放棄傳統(tǒng)素描只用一兩種工具繪畫的習慣,可選擇多種工具媒介或結合各種有色紙張綜合使用,甚至可以通過攝影、電腦制作等高科技手段獲得,尋求新穎別致的形式組合。這樣教學既可以豐富學生的興趣,也可以開闊學生眼界,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審美能力。
三是打破嚴格的透視法則和常規(guī)構圖。施行這種教學方式是讓學生知道,透視的準確并不是衡量畫面美的唯一標準。可以對畫面物體進行扭曲、平面化和夸張化的形象處理,改變固定思維的審美標準,提高自己的藝術思維和審美能力。傳統(tǒng)素描在構圖上都有嚴格要求,而設計素描可能完全打破上下左右的畫面平衡,在構圖上以求滿、求險、求空、求偏、求局部等形式格局為追求,這樣,可以使畫面在空間選擇上獲得出人意料的自由度。
素描作為一種舶來文化,在中國的發(fā)展還不到百年,我們應該以寬容的心態(tài)去迎接各種新形式的到來,創(chuàng)立適合自己特色的教學體系,提倡一種個性的張揚和創(chuàng)新意識,賦予素描課堂新的語言與活力,走出傳統(tǒng)素描教學的誤區(qū),以適應今天美術教學發(fā)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楊景芝,基礎素描教學[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2]王季華,素描教學[M],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3。
[3]蘇高禮,中央美術學院素描教學[M],長春 :吉林美術出版社,2003。
[4]范毅宏,素描教學二十講[M],石家莊 :河北美術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