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卡AV在线|网页在线观看无码高清|亚洲国产亚洲国产|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學習啦>論文大全>學科論文>心理健康論文>

關于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分析的論文

時間: 堅烘964 分享

  未成年人處在一個特殊的年齡段,生理和心理上都都不夠成熟,辨別是非能力不足,容易受到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當前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斷升高給社會敲響了警鐘。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推薦的關于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分析的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關于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分析的論文篇一

  《關于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分析》

  關鍵詞:未成年人 犯罪 不良心理

  摘要:未成年人犯罪是當今世界各國十分重視的社會問題,有人將未成年人犯罪與環(huán)境污染、販毒吸毒并列為世界三大公害。在我國,未成年人犯罪同樣是一個比較嚴重的社會問題。

  要想更有效的預防未成年人犯罪,還應在法律保障的提前下,在凈化各方面環(huán)境的同時,充分認識青少年中存在的不良心理及其危害。以矯治和消除不良心理為重點,從“心”抓起,防患于未然,促進健康人格的形成,是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一條主線。

  一、不良心理和青少年違法犯罪之間的關系

  在犯罪心理學中,環(huán)境、心理和行為活動作為三大變量和它們之間的辯證關系告訴我們,客觀世界是心理活動產(chǎn)生的源泉,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未成年人犯罪現(xiàn)象就是社會上消極因素在一些人不良消極心理因素中能動的反映,著眼于整個社會加以預控尤為必要,但未成年人個體中存在的不良心理,如反常的人際關系,過高的物質(zhì)需求,畸形的需要結構,輕浮的生活態(tài)度,錯誤的思想意識,憤世嫉俗,偏執(zhí)傾向,精神空虛,心理不平衡,承挫能力低等又決定了他們對不良刺激內(nèi)容的選擇和消化,如不及時矯治和消除,其直接惡果必然導致各種違法犯罪的發(fā)生。犯罪是不良心理的結果及外化,未成年人犯罪不是偶然的,哪怕是激情型犯罪也不例外。

  二、幾種常見的不良心理及其危害

  1、家庭結構殘缺,缺乏父愛和母愛導致的孤僻、脆弱、自卑或過強的自尊心理。青少年在結構不整或畸形的家庭中,生活心理壓力過重,對家庭易產(chǎn)生離心力,極易受壞人引誘而誤入岐途。如四川成都12歲女孩小麗因幼時被親生父母送人,養(yǎng)父母待她很好,她也很活潑可愛,而隨著養(yǎng)母的病逝,養(yǎng)父再娶后,小麗產(chǎn)生了強烈的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總認為自己是多余的,開始不服管教,常離家出走,浪跡社會并交往了一些不良青年,盜竊犯罪,而她自己卻不以為然。

  2、心理極為脆弱、偏執(zhí),逆反心理重。家庭結構健全而教育方法不當,導致青少年存在不良心理極為普遍已越來越為家長們所注意。如溺愛使子女容易養(yǎng)成好逸惡勞,貪圖享受,自私自利,以我為中心,專橫霸道,缺乏責任感,社交協(xié)調(diào)能力差等心理,有百弊而無一利。有的來自父母的高壓,專制和棍棒,造成少年的自卑、逆反、壓抑、焦慮、過分孤僻和對他人充滿敵意,具有較強的攻擊性。這樣的青少年一旦犯罪,暴力性犯罪就是其主要犯罪類型。

  3、盲目好奇心理和消極模仿心理。未成年人是我們社會的弱勢群體,這一群體,無論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具有不成熟的特點,對新鮮事物具有神秘感,有強烈的得知要求,在認識上有好奇心理。如引導不當也會造成違法犯罪行為的發(fā)生。實踐中,一些青少年由于對異性,毒品等充滿神秘感,好奇心驅(qū)使去尋求刺激,再加之自控力差,進而模仿。因好奇而模仿武俠小說、碟片中的暴力情節(jié)、色情行為而違法犯罪的不計其數(shù)。目前,吸毒低齡化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在很大程度上是和青少年盲目好奇,消極模仿心理是分不開的。

  4、從眾心理。在群體壓力大,個人心理承受力小時,采取從眾行為而獲得安全感,是人的一種自然向往和能動適應群體生活的社會屬性——聚群性,也是人的一種社會性需要。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未成年人糾合性犯罪的特點從眾心理就是基于青少年同齡群體內(nèi)相同的情感和相似的需要。如楚雄州1997—1998年所查獲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單獨作案的1257人中占42.9%,兩人以上共同作案的1675人占總數(shù)的57.1%,三人以上團伙犯罪的731人,占未成年人犯罪總數(shù)的24.9%。未成年人結伙犯罪影響大,連續(xù)作案多,危害廣,成員的共同心理是:要偷大家一起偷,要打大家一起打,你吸我也吸。從眾心理還加劇了團伙犯罪,某某市公安局破獲的以劉發(fā)輝(男,16歲),王超(男,15歲),李育武(男,17歲)三人為首的16名未成年人組成的搶劫犯罪團伙就是在這種心理作用下,由起初的6人發(fā)展起來的。

  5、嫉妒心理。“嫉妒是人之天敵”,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一點嫉妒心理,但關鍵在于人們怎樣去控制自己的嫉妒心,不加控制的嫉妒心,如脫僵的野馬,勢必帶來嚴重危害。未成年人中由于嫉妒而殺人和故意傷人的犯罪,也為數(shù)不少。某市林運二車隊的張會東(男,23歲),因開歌舞廳不景氣,看著別人生意紅火產(chǎn)生嫉妒,而實施犯罪,連續(xù)三次用炸藥爆炸了三家歌舞廳,當?shù)谒拇嗡艡C作案時被民警當場抓獲,問其作案動機時,回答說:“看到別人家的生意比我好,我就非常氣憤,就想去炸掉這家人。”由此可見嫉妒心危害之大。

  6、報仇心理和反社會心理。未成年人涉世不深,世界觀尚未定型,是人格形式和發(fā)展的最關鍵的階段,也是最容易產(chǎn)生逆反心理。對社會,對人生的認識易表面化、直觀化。在當今多元思維并存,各種不良社會風氣影響下,更加不能正確看待社會腐敗等問題,易對司法平等原則產(chǎn)生懷疑,對社會不滿,甚至仇視心理,對法律、社會信任度降低。書本教育、教師的教導和社會現(xiàn)實之間的反差,使青少年覺得無所適從。未成年人中思想不穩(wěn)定、抵制力較弱、意志力差的人,可能成為違法犯罪的后備軍,有的明明知道法律是威嚴的,而故意去犯罪。

  以上是易引發(fā)未成年人犯罪的不良心理的七種表現(xiàn),各種不良心理的形成,原因較為復雜多樣,既有家庭的,又有學校的,有社會環(huán)境的,還有個體主觀原因的。

  參考文獻:

  [1]李龍主編.法理學.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2]周葉中主編.憲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294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