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文言文知識點梳理
高中語文文言文知識點梳理
文言文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學生需要掌握文言文相關知識點,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guī)淼母咧姓Z文文言文知識點梳理,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中語文文言文句式和用法
(一 )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zhì)、情況、事物之間的關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
1.用“者”或“也”表判斷。
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頓,“也”表判斷;有單用“者” 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連用的。
例如:
陳勝者,陽城人也。(司馬遷《陳涉世家》)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韓愈《師說》)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歸有光《項脊軒志》)
夫戰(zhàn),勇氣也。(《左傳?曹劌論戰(zhàn)》)
蓮,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頤《愛蓮說》)
2.用副詞“乃”“則”“即”“皆”等表判斷。
這種形式也較為多見。
例如: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司馬遷《陳涉世家》)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即今之全然在墓者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 (蘇洵《六國論》)
3.用動詞“為”“是”表判斷。
其中“是”表判斷,要注意和用作代詞的“是”的區(qū)別。
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司馬遷《鴻門宴》)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并。 (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代詞,這樣) (蘇軾《石鐘山記》)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木蘭詩》)
4.用否定副詞“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斷。
例如: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蘇洵《六國論》)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斷。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
例如:
劉備天下梟雄。(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劉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其句式有如下幾種表示法:
“......者,......也。”這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后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后用“也”結(jié)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如:“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了涉世家》)
“......,......也。”判斷句中,有時“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xiàn),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如:“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資治通鑒》)
“......者,......。”有的判斷句,只在主語后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者也。”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戰(zhàn)國策.齊策》)
無標志判斷句。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志,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如:“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zhàn)》)
需要注意的是,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xiàn)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
(二) 被動句
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有標志的被動句,即借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志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被動句是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詞表示被動。
1.用介詞“于”“受……于……”表被動(“于”引出動作的主動者)。
例如:
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張溥《五人墓碑記》)
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韓愈《師說》)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2.用“為”“為……所……”(“為”引出動作的主動者)或“……為所……”表被動。
例如:
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歐陽修《伶官傳序》)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司馬遷《陳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
3.用“見”“見……于……”表被動(“于”引出動作的主動者)。
例如: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見”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恕也。”(《答司馬諫議書》)這里的“見”不表被動,它是在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么樣的客氣說法,像現(xiàn)代漢語中的“見諒”等那為此種用法。
4.用介詞“被”表被動。
例如: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張溥《五人墓碑記》)
5.無標志的被動句,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動詞本身表被動。這是意念上的被動句,需要根據(jù)上下文來判別。
例如:
“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資治通鑒》)這里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
(三) 省略句
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形:
1.省略主語有承前面的主語省略,有呼應下文省略,在對話中也常常省略主語。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蛇)黑質(zhì)而白章;(蛇)觸草 木,(草木)盡死;(蛇)以嚙人,(人)無御之者。
(2)承后省。
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愛是溪,(予)得其尤絕者家焉。”
(4)對話省。
如:“(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
2.省略謂語 謂語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況下也有承接上文、呼應下文或因?qū)υ挾÷缘摹?/p>
如:“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六則)
“夫戰(zhàn),勇也氣。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賓語的省略有兩種情況:省略動詞的賓語和省略介詞的賓語。
如:“以相如功大,拜(之)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
“豎子不足與(之)謀!”(《鴻門宴》)
鄭穆公使(人)視客館。
屠懼,投(之)以骨。(《狼》)
在文言文中,介詞“以”、“為”、“與”的賓語"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省略了的動詞賓語或介詞賓語要補充出來。
4.省略介詞 在文言文中,介詞“于”和“以”常被省略。
“賜之(以)彘肩。”
死馬且買之(以)五百金,況生馬乎?
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zhàn)(于)河南,臣戰(zhàn)(于)河北。
譯為現(xiàn)代漢語時,省略了的介詞也要補充出來。
5.修飾語和中心詞的省略。
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修飾語的省略]
行一不義(事),殺一無罪(人),而得天下,不為也。[中心詞的省略]
(四) 倒裝句(賓語前置;狀語后置;定語后置;主語后置)
1. 賓語前置
(1).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這類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詞表示。
“三歲貫汝,莫我肯顧。”
忌不自信。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齊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點擊下一頁分享更多 高中語文文言文知識點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