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文言文知識點梳理(2)
高中語文文言文知識點梳理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問代詞“誰”、“何”、“奚”、“安”等做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
“良問曰:‘大王來何操?’”
彼且奚適也? 《逍遙游》〈莊子〉
沛公安在? 《鴻門宴》〈史記〉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傳》李朝威
(3)、介詞賓語提前:
微斯人吾誰與歸?
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
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異? 《齊桓晉文之事》
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 《陳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遙游》〈莊子〉
介詞賓語前置,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
例如:“東鄉(xiāng)坐。”
(4)、特殊結構:用"之"、"是"將賓語提前。
宋何罪之有?(宋國有什么罪過?)
惟命是聽 (成語)
惟利是圖 (成語)
惟馬首是瞻 《馮婉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韓愈
惟你是問。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2 定語后置
在古漢語中將定語移置在中心詞之后的現(xiàn)象。定語后置一般有三種情況:
(1)、中心詞+定語+者 中心詞+之+定語+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2)、中心詞+之+形容詞(定語)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勸學》)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3)、中心詞+數(shù)量詞(定語)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鴻門宴》)
3. 狀語后置
現(xiàn)代漢語中狀語置于謂語之前,文中,處于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
例如:
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
覆之以掌。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雖董之以嚴刑,振(震)之以威怒 《諫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與君少長?——與君孰少長? 《鴻門宴》〈史記〉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勸學》〈荀子〉
4.主語后置: (主謂倒裝 )
為了強調謂語,有時將謂語置于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
甚矣,汝之不惠(慧)。 《愚公移山》〈列子〉
快哉此風!(宋玉《風賦》)
“美哉,我少年中國。
(五) 固定句式
1 "……孰與……"、"……何如……"。
這兩種說法都是詢問比較的結果,用法相同。
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你們看廉將軍和秦王相比,誰更厲害?) 吾孰與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誰更美?)
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長安和太陽相比,哪一個離得更遠?)
"孰與"、"何如"還可以用來詢問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擇取舍。
2日食飲得無衰乎?——得無,該不會,表揣測的疑問詞
《觸龍說趙太后》〈戰(zhàn)國策〉
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得無,該不會,
表揣測的疑問詞《促織》蒲松齡
3求,無乃爾是過與(同“歟”,語氣詞)——無乃…與?恐怕…吧
《季氏將伐顓臾》〈論語〉
4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何(以)…為,表反問的句式,為什么要…呢
《季氏將伐顓臾》〈論語〉
5故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致江海。——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 《勸學》〈荀子〉
6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奚以…為,哪里用得著…呢,表反問 《逍遙游》〈莊子〉
7“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子?秋水》)
——…之謂也,…說的就是…《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8 "不亦……乎?"可譯為:"不……嗎?","難道不……嗎?"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有過不罪,無功受賞,雖亡,不亦可乎?
9 以為、以……為……意思是以為、認為、把……當作、用……做……。
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石鐘山記》)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
10 唯……是 “是”無意,起賓語提前作用;“唯”表示對象的唯一性
11豈……哉(乎)、獨……哉 意思是難道……嗎
例如:
趙豈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難道 (《陳涉世家》)
12與其……孰若……、與其……寧……
可譯為與其……不如(寧可)……
與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鴻門宴》)
與人刃我,寧自刃。(《魯仲連傳》)
與其……寧…… 相當于“與其……寧可……”
13"如……何"、"奈……何"、"若……何"。這是三個同義的說法。意思是"把……怎么樣"、"對……怎么辦"或"怎么對付(處置、安頓)……"。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處理太行、王屋這兩座大山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辦呢?)
高中語文文言文實詞判斷方法
1、課文求義法
利用課內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即遇到某一實詞可以聯(lián)想到課內曾經(jīng)學過的這一實詞的解釋,看用它作為當前句中的解釋是否合適。
如下例:
高考卷文言文閱讀第一題的四個選項:
A. 諷帝大征西方奇技。諷:勸告(出自《鄒忌諷齊王納諫》)
B. 咸私哂其矯飾焉。哂:譏笑(出自讀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C. 恐為身禍,每遇人盡禮。遇:優(yōu)待(出自《屈原列傳》出則接遇諸侯,遇,接待。從而推出此項錯誤。)
D. 太宗初即位,務止奸吏。務:致力(出自《過秦論》)
除B選項是在語文讀本中出現(xiàn)外,另三項皆根據(jù)課文。文言文知識考查一直是“題在課外,功在課內”。文言文閱讀考查的語段和內容是新的,但它要考查的文言實詞大都在課本中學過,所以在學習過程中,對課內文言文要充分重視,步步夯實。
2、成語印證法
即借助成語來推斷實詞詞義。成語是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簡潔精辟的定型詞組或短語。成語的含義未因時間的流逝而改變,為我們推斷實詞詞義提供了方便。
如:
“舉類邇而見義遠”。(《屈原列傳》)“聞名遐邇”這個成語大家很熟悉,“邇”對應“遠”。把“近”的意思套進原句去,語意很通順。因此,可推知,此句中的“邇”也是“近”的意思。這樣的例子很多,如:
①設五寸之的,引十步之遠。(有的放矢 的:箭靶)
?、诰由钱愐?,善假于物也。(狐假虎威 假:借助)
?、燮湮募s,其辭微。(微言大義微:深奧、微妙)
成語求義可以和成語的運用結合起來,反推也可,互相印證,相互促進,可謂雙贏。
3、結構求義法
古漢語相對于現(xiàn)代漢語在語言結構上更具對稱美,上下文對應位置上的詞語往往在意義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對,依據(jù)這一特點,可有效幫助我們理解詞義。
如:
?、偾責o亡矢遺鏃之費。“亡矢”與“遺鏃”的結構是一樣的,詞的配搭是一致的。“亡”與“遺”相應,“矢”與“鏃”相應。從而知道“亡”、“遺”都是失,就不會把“遺”理解為遺留或饋贈了。同樣,可從“矢”是箭推知“鏃”也是武器了。)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追亡”與“逐北”意思相同。由“追”可知“亡”是“逃亡”;“北”因與“亡”相應,則可推知“北”不是“北方”,而是“敗北”之義。)
?、酆喣芏沃瑩裆贫鴱闹?。(利用上下文的對稱結構,可據(jù)易推難。“擇”易于理解,可推出“簡”也作“選擇或選拔”講。)
有時借助整齊的句式,還可以先推斷出一個詞的詞性,進而推斷出這個詞的正確意思。
?、?ldquo;據(jù)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一句中借助“地”可以推斷“固”應當是名詞,進而解釋為“堅固的地方”。
?、诹紝佩笫匾χ?。借助“良”可以推斷“勁”應為形容詞,進而解為“硬”、“硬的”、“強有力的”。
?、圩冃彰?,詭蹤跡。借助“變”可以推斷“詭”應為動詞,就可以避免將“詭”解為“詭秘”的錯誤,而較為順利地將“詭”解為“隱蔽”。
高中語文文言文虛詞判斷方法
1、對照比較法。
就是熟記一些文言虛詞的典型例子,將句子、意義和用法一同記住,在做題過程中,將給定的句子與典型例句進行比較,推出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的虛詞判斷方法。
例如 “之”的用法,我們可以熟記“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子孫視之不甚惜 ”等三個句子,我們可以分清它們的用法分別是定語后置的標志、賓語前置的標志、代詞。
了解了這些用法,下面的三個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衮緹o爪牙之利。
?、诜驎x,何厭之有 。
?、矍种?。
2、語境推斷法。
就是聯(lián)系語境作具體分析,判定虛詞的具體意義和用法的方法。
①針針叢棘,青麻頭伏焉(蒲松齡《促織》)
語境是一只“青麻頭”(蟋蟀)藏匿在“針針叢棘”之中。由此可推斷“焉”是兼詞“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
3、“刪” “換” “代”法。
有些文章虛詞的用法,可以通過刪除或替換的方法來推斷。刪除或替換虛詞后句意表達不受影響的一般是連詞。
4、語法分析法。
根據(jù)語法知識判別虛詞意義,首先將句子主干抽出,劃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虛詞的功能。一般來說,代詞充當句子的主語、賓語和定浯;副詞充當句子的狀語;介詞往往與名詞、代詞組合構成介賓短語充當句子的狀語、補語;連詞在句子中只起連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動態(tài)或語氣。
?、傥崞拗牢艺?,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吾妻”是主語:“美”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作謂語:“我”是賓語;由此可確定“之”介于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诒百v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鄙賤之人”中,“人”是中心詞,“鄙賤”是定語,所以“之”應是助詞,相當于“的”。
看了“高中語文文言文知識點梳理”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