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倒裝句翻譯方法
由于古今語法的演變,有的句型表達方式古今不同, 翻譯時,應(yīng)按現(xiàn)代的語法習(xí)慣調(diào)整。主要有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后置和介詞短語后置等。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母呖嘉难晕牡寡b句翻譯方法,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遇倒裝句翻譯需用移位法
(1)主謂倒置
主語后說的情況,多用于感嘆句或疑問句。如:
例1 甚善矣,子之治東阿也!(劉向《晏子治崠阿》)
譯:你治理東阿是很好的阿也!
例2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
譯:你不聰明也太厲害了!
以上兩例都是主謂倒裝句“子之治東阿”“汝之不惠”是主語,“甚善矣”“甚矣”是謂語。翻澤時應(yīng)調(diào)整順序,主語在前,謂語在后。
(2)賓語前置
有多種情況,都應(yīng)用現(xiàn)代漢語的說法,先說謂語或介 詞,再說賓語。最值得注意的是用“多”“是”把賓語提到 動詞前的句子。翻譯時按現(xiàn)代漢語的結(jié)構(gòu)調(diào)整。助同 “之”“是”不譯。如:
例1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
譯:不句讀,不能解除疑惑。
例1這是一個賓語前置句,按現(xiàn)代漢語的表達,順序為 “不知句讀,不解惑”?!爸笔侵~,幫助使賓語前置, 不譯。
例2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
譯:晉國有什么滿足的?
例2“何厭譯時將“何厭”放到“有”的后面,即“有 何厭”?!爸笔侵~,幫助使賓語前置,不譯。
例3人之所有,惟恐其不號予也。(2009年浙江卷)
譯:別人擁有的書畫.只擔(dān)心他們不肯給我啊。
例3“不吾予”為賓語前置,翻譯時要將代詞賓語“吾”放到動詞“予”的后面。譯為“不肯給我”。
(3)定語后置
借“之”和“者”使定語后置,常用“中心詞+后置定語 +者”或“中心詞+之+后置定語+者”的結(jié)構(gòu)。翻譯時調(diào)整順序。如:
例1蚓無爪牙之筋骨之甲。(荀子《勸學(xué)》>
譯:蚯蚓沒有鋒利“爪牙,強筋的筋骨。
例1“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即“利之爪牙,強之筋骨,’。
翻譯時把“利”放到中心詞“爪牙”的前面。
例2求人可使報秦國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找可以出使回復(fù)秦國的人,沒找到。
例2“可使報秦”是修飾“人”的,即“可使報秦之人”。翻譯 時把定語“可使報秦”放到中心詞“人”的前面。
例3客有吹洞蕭者,倚歌而和之。(蘇軾《赤壁賦》)
譯:有一個吹洞蕭的客人,合著節(jié)拍應(yīng)和。
例3二“有吹洞蕭者”修飾“客”,翻譯時把“有吹洞簫者”放到中心詞“客”的前面。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賓語前置和定語后置均可用 “之”作助詞,容易混淆。區(qū)別的辦法是:賓語前置的“之”前是名詞或名詞性詞組(賓語),“之”后是動詞(謂語);定語后置的“之”的前面是名詞或名詞性詞組(中心詞),但 “之”的后面一定是形容詞或能充當(dāng)定語的詞或詞組。 者結(jié)構(gòu)如下:賓語前置句(名詞,作賓語)之不知(動詞)惑之不解 不懂得句讀,不能解除疑惑
定語點置句:爪牙(名詞;旱心詞)之利(形容詞),筋骨之強 鋒利的爪牙,強筋的筋骨
(4)介賓短語后置
文言文中,介賓短語后置非常普遍,按現(xiàn)代漢語的表 達習(xí)慣,從它們所處的位置來講,叫補語。但從內(nèi)容上講,它們有時作狀語。翻譯時要提到動詞前面。如:
例1,不拘與時,學(xué)與余。(韓愈《師說》)
譯:不受世俗限制,向我學(xué)習(xí)。
例2多于南畝之農(nóng)夫。(杜牧《阿房宮賦》>
譯:比田里的農(nóng)夫還多。
例3徘徊于斗牛之間。(蘇軾《赤壁賦》)
譯:在斗宿和牛宿之間徘徊。
也可譯為:徘徹在斗宿和牛宿之間。
例4欲潛師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2008年高考江蘇卷)
譯:想要將隊伍秘移到江的南岸向劉尚靠攏.合并兵力抗擊敵人。
在上面例1、例2、例4,“于時”“于余”“于南畝”“于江南”翻譯時就一定要放到動詞“拘”“學(xué)”“多”“就”前作狀語,但有時,有些短語可置于動詞之前作狀語,也可以不調(diào),仍放在動詞后面作補語,如例3。
(5)文言文中,用于修飾動詞的數(shù)詞,有時置于動詞之前作狀語,而現(xiàn)代漢語中常常置于動詞之后作補語。有時在文言文中,數(shù)詞置于動詞之后作補語,而現(xiàn)代漢語則置于動詞之前作狀語。如:
例1騏驤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荀子《勸學(xué)》〉
譯:良馬跳躍一次,不能超過十步;劣馬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在于不停地走。
例1句中“一”譯為“一次十”譯為“十天”,并放到“躍”和“駕’’的后面。
例2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司馬遷《史記?廉頗藺 相如列傳》)
譯:在這種情況下,秦王很不高興,為趙王敲了一下瓦罐。 例2句中“一”譯為“一下”,并放到謂語“擊”的后面。
以上兩例中,例1如果按原文的順序翻譯為“良馬一跳”。例2譯為“替趙王一敲瓦罐”,不符合現(xiàn)代漢語表達的習(xí)慣。應(yīng)該在數(shù)詞后加上量同,并放到謂語之后。
例3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六國論》)
譯:后來,秦國兩次攻打趙國,李牧連續(xù)打敗了它。
例3中,“再”譯為“兩次”,并放到謂語“擊”的前面。
例4 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鴻門宴》)
譯:再三舉起他佩帶的玉來暗示項王。
例4“三”譯為“再三”,并放到謂語“舉”的前面。以上兩例 中,例3如果按原文的順序翻譯為“攻打趙國再次”,例4 譯為“舉起……暗示項王再三”,不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表達習(xí)慣,應(yīng)放在謂語之前。
高考文言文倒裝句翻譯方法
上一篇:高考語文文言文省略句的翻譯方法
下一篇:高考文言文翻譯的方法和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