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卡AV在线|网页在线观看无码高清|亚洲国产亚洲国产|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學習啦 > 語文學習 > 語文教案 >

高中語文教案萬能模板

時間: 新華0 分享

通過編寫教案,教師可以明確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計劃,以便更好地組織教學,從而提高教學質(zhì)量和效率。優(yōu)秀的高中語文教案萬能模板要怎么寫?下面給大家整理高中語文教案萬能模板,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高中語文教案萬能模板篇1

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點

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chuàng)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為詩歌,收錄了中國現(xiàn)當代的優(yōu)秀詩篇是高中階段文學鑒賞的開始《再別康橋》出自人教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必修)第一冊第一單元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是鑒賞學習現(xiàn)代詩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鑒賞其他現(xiàn)代新詩的基礎學生可以借此體會、比較、鑒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這又契合了新課改特別關(guān)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對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2.學習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高中語文新課標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意境和意象、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shù)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再別康橋》一文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因為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yōu)美、神思飄逸的特點《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xiàn)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xiàn)了一種帶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根據(jù)新課程標準及教參的要求,結(jié)合本文的特點,我確定了本文的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了解現(xiàn)代詩的特點品味詩歌語言,把握詩歌獨特意象和意境,學習詩中象征手法的運用;

過程和方法目標:培養(yǎng)學生對詩詞的興趣和熱情;掌握背誦技巧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感知《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根據(jù)以上教學目標,我把本文的教學重難點確立為:

教學重點:訓練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把握詩歌的獨特意象,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難點:感受詩歌涌動著的激情,把握主題,理解意象的意義和象征的作用

說教法

高中語文新課標倡導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過程應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本課采用以誦讀法為主其它教學法為輔的綜合教學法

1誦讀法詩歌是情感的藝術(shù),誦讀有助于學生很好地把握內(nèi)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詩歌的語言是獨特的、精練的、優(yōu)美的,誦讀有助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

2問答欣賞法讓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對《再別康橋》中康橋美景的賞析和意象進行解讀,引導學生欣賞詩歌的畫面美,從而受到審美的體驗

3探究式學習法引導學生對《再別康橋》情感和主題的探究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

說學法

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尤為重要教是為了不教,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要比單純的知識傳授要重要得多1.聯(lián)想鑒別、協(xié)作探究徐志摩是現(xiàn)代詩壇獨具魅力的詩人,單憑一首詩是很難“窺一斑而知全豹”為更好地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比較分析鑒別能力,我們引入聯(lián)想比較法學生可課外查尋有關(guān)抒寫離愁別緒的詩詞和課文進行比較,另外可以引導喜愛徐志摩的學生閱讀詩人的其他詩并作進一步深人鉆研

說教學過程

根據(jù)“教指導學,為了學,服務于學”的指導思想,我準備采用以下教學步驟來達到教學目的:

1.導入新課

首先,播放黃磊演唱的歌曲《再別康橋》,音樂能陶冶人的性靈,使學生進入到情景之中其次,我借用課件展示徐志摩的簡要情況和劍橋大學校園的圖片,即以圖片加文字的形式讓學生從視覺上對課文有一定的感知,幫助理解詩人的“康橋情結(jié)”再次,用多媒體以文字形式展示時代背景因為每個詩人都是獨特的,每首詩都有它產(chǎn)生的社會根源及個性特點對詩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適當?shù)慕榻B,可以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好的導語猶如唱戲前的開臺鼓一樣未開臺先叫座,這樣的導入課文,自然就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

2.詩意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先讓學生自由朗讀,再欣賞配樂朗誦《再別康橋》,能讓學生從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師范讀,并進行誦讀指導(注意音節(jié)、重音、基調(diào))讓學生在優(yōu)美的樂曲中感受到詩歌的音樂魅力

3.激發(fā)想象,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

為了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像力,進入詩歌夢幻般的氛圍,首先把全詩分成七幅畫面,精心挑選了一系列與詩歌每一幅畫面相配的優(yōu)美圖片,并用多媒體展示讓學生根據(jù)詩意選畫面再找個別學生朗讀自已最喜歡的一節(jié)詩歌,結(jié)合圖片畫面,說出喜歡的理由,讓學生深入體會每一節(jié)的畫面美老師抓住詩中的亮點,關(guān)鍵詞進行適當?shù)狞c撥,借此指導學生鑒賞詩歌的方法,受到審美的熏陶

4.比較閱讀,體會建筑美

為了讓學生理解和感受新格律詩的建筑美,我選取了唐代詩人劉禹錫的格律詩《望洞庭》進行比較通過比較,學生發(fā)現(xiàn)了新格律詩的結(jié)構(gòu)特點:一、三句詩排在前面,二、四句詩低格排列,空一格錯落有致,建筑有變化;再者一三句短一點,二四句長一點,顯出建筑美

5.整體感知詩歌離而不傷、別而不愁的格調(diào)

自古以來,離別總免不了沉重的愁緒,我從中國詩詞中找了幾個寫黯然銷魂的離別的詩句,拿來與《再別康橋》比較一下:(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柳永《雨霖鈴》)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通過比較是學生深入體會到《再別康橋》是一場深情的離別,卻透露出輕快的情調(diào),學生可以準確把握這首詩有幾分無奈,又有幾分灑脫的基調(diào)

6.遷移應用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詩派是新詩史上極為重視形式美的一個流派通過學習《再別康橋》,可以從中體會到新詩的“三美”,即繪畫美、音樂美和建筑美,也使學生對詩詞格律的認識有了更多的了解為了拓展學生的藝術(shù)靈感,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再用多媒體展示徐志摩的另外兩首詩《偶然》和《沙揚娜拉》,感受新詩的特點和“三美”,并留課下作業(yè):根據(jù)對《再別康橋》三美的分析,試分析這兩首詩中的“三美”

高中語文教案萬能模板篇2

教學目標

1、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2、了解《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4、在誦讀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重點

1、理解“貳、軍、辭、鄙、陪、敢、濟、肆、闕、與”10個詞語。

2、歸納“若、說、辭、鄙、微、之”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難點

1、借助語境推斷文言詞語的意義。

2、領(lǐng)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課時安排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了解《左傳》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了解與本文內(nèi)容相關(guān)的歷史史實。

3、誦讀課文、整體感知,正音,借助注釋疏通文章。

教學過程

一、導語

二、關(guān)于《左傳》

教師補充:“左氏之傳,史之極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彼抢^《春秋》之后我國第一部記事詳細而又完整的編年體史書。《左傳》記敘了上起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歷史。不僅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而且還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為后世敘事散文樹立了典范。

三、學生整體感知課文

1、正音

①生字:函(hán)氾(fàn)佚(yì)縋(zhuì)闕(jué)

②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濟而夕設版焉)逢(páng)(人名逢孫)

③通假字:“知”通“智”

2、提問《燭之武退秦師》記敘了春秋時期的一件什么事?

——秦晉圍鄭,鄭國危在旦夕。燭之武奉鄭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國,說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場戰(zhàn)禍。

四、簡介秦晉圍鄭形勢圖

1、晉鄭彼鄰,秦如攻打鄭國,“越國以鄙遠。”當時,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汜水南面,離新鄭也不遠。大軍壓境,鄭國危如累卵。當時,秦、晉、鄭三國的關(guān)系十分復雜,

2、秦立晉君(公元前651年):晉獻工卒,晉國陷入內(nèi)亂。次子夷吾厚禮賄賂秦國,答應割讓晉河以東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擁立夷吾為君,即晉惠公。這就是課文中所言“且君嘗為晉君賜矣”。

3、惠公背約(公元前650年):晉惠公借秦國之力即位后,對割讓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鄭赴秦國,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許為由食言。這就是文中“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秦晉兩國之間的關(guān)系從此出現(xiàn)了裂痕。

4、重耳過鄭(公元前637年):這一年,晉公子重耳(長子)在齊國居五年后,離開齊國。經(jīng)曹、宋路過鄭國。鄭國大夫叔瞻勸鄭文公要以禮待重耳,鄭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為由,不聽叔瞻勸告,對重耳不禮。這就是課文中“以其無禮于晉”一事。

5、鄭楚結(jié)盟(公元前632年):是年四月,晉楚爭霸中原,戰(zhàn)于城濮,楚軍大敗。晉文公尊周攘夷,成為春秋霸主之一。

6、當時,鄭國處四戰(zhàn)之地,無險可據(jù),又自無禮于重耳之后,故背晉助楚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zhàn)。楚敗,鄭文公內(nèi)心恐懼,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晉國請罪求和。鄭既慫恿楚國出兵攻晉,又盟于晉,這就是文中所言“且貳于楚也”。

五、學生齊讀課文,進一步理解課文。

六、布置作業(yè)

1.反復閱讀課文。

2.借助注釋、工具書疏通文章。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指導學生朗讀課文,使之流利上口,起到增進對課文理解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習

提問:請同學們翻譯下列句子,并簡述與其相關(guān)的史實。

(1)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2)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應譯為: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并且在與晉國結(jié)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jié)盟。“以其無禮于晉”則指公元前637年晉公子重耳出亡途中路過鄭國,鄭文公不禮之事。“且貳于楚也”指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戰(zhàn)前鄭文公背晉助楚,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zhàn),城濮之戰(zhàn),楚敗,鄭文公又與晉侯結(jié)盟之事。

(2)應譯為:況且,您曾經(jīng)對晉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應把焦、瑕二邑割讓給您。然而,他早上渡河歸晉,晚上就筑防御工事拒秦,這是您知道的?!扒揖龂L為晉君賜矣”指的是公元前651年秦穆公擁立夷吾為晉惠公之事,“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則指夷吾公元前651年答應割讓晉河東之地予秦,而即位之后又反悔之事。

(3)應譯為:假如沒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會有今天。這句話則指秦穆公在公元前636年幫助重耳成為晉國國君之事。

二、指導朗讀,理清思路,簡析文意

1、檢查朗讀情況,采用個別朗讀與集體朗讀的形式,抽查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況。

2、教師作朗讀常規(guī)指導:文言文朗讀應特別注意停頓、語速、重音、語氣等。

3、放錄音(提醒學生要認真聽)

4、齊讀(速度較現(xiàn)代文要慢,句讀要清)

5、指導學生誦讀、理解

第一自然段誦讀指導:“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是本段關(guān)鍵一句,語速要較慢,尤其是“且”處應稍作停頓,“也”字要拖長聲音。此句讀完,稍作停頓,再起后句“晉/軍函陵,秦/軍汜南”。“晉”“秦”之后要略作停頓。因為“軍”在此名詞活用為動詞,當“駐扎”講。

提問:本段僅25字,卻道出很多內(nèi)容,有哪些?

——①秦晉圍鄭,來勢兇猛;弱小鄭國,危如累卵。②“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晉圍鄭的原因,又暗示鄭國有機可乘,為“燭之武退秦師”埋下了伏筆。

第二自然段誦讀指導:“國危矣”要讀出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要讀得堅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俺贾畨岩?,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是燭之武對只能虛度人生的無可奈何慨嘆,要讀出傷感的基調(diào),而鄭伯,面對燭之武的牢騷,并沒有表現(xiàn)出絲毫的不滿,而是從諫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鄭伯之言一定要讀得心平氣和。

提問:面對為難,鄭國君臣的表現(xiàn)如何?

——①佚之狐出謀劃策,力薦燭之武。②鄭伯從諫如流,情真意切,感動了燭之武。③燭之武面對鄭伯的誠意,深明大義,承擔了赴秦說秦師的重任。

第三自然段誦讀指導:

①本段是全文的重點段落。燭之武“夜縋而出”,只身赴秦,以他的能言善辯說服了秦君。他的義無返顧,他的胸有成竹,他的不卑不亢、侃侃而談都需要在誦讀中表現(xiàn)出來,例如“秦、晉國鄭,鄭既知亡矣”一句,要讀得心平氣和,誠懇可信,博得秦君好感。充分表達出燭之武欲揚先抑的論辯技巧。

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句,是言亡鄭只對晉國有利。但燭之武采用的是以退為攻的論辯技巧,因此要讀得平緩而又委婉。但“言用亡鄭以陪鄰?”這一反問句,語調(diào)要略高一些,反問語氣要讀出來;然后緩而較輕地讀出“鄰之厚,君之薄也”。因為這幾句話意在動秦伯之心,點明秦晉聯(lián)盟的虛偽性。

③“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句,則是燭之武另換角度,從禮儀上引誘秦伯,態(tài)度要更加誠懇,用中速讀,“若”字要拉長些,注意“共其乏困”中“共”的讀音。

④“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句,則是燭之武在析之以利害,誘之以利益之后更為成功的說服,即職責晉國的背信棄義和貪得無厭,因此讀時要有激憤之感,速度較前要快,尤其是“夫晉,何厭之有?”“若不闕秦,將焉取之?”兩句的反問語氣一定要讀出來。接著用平緩、誠懇的語氣讀出“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句。

提問,在此段中,燭之武是如何說服秦伯退兵的?

——本段的中心是燭之武說秦君,說辭僅125個字,卻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地道出了秦、晉聯(lián)盟的虛偽,亡鄭對秦的不利,晉國的貪得無厭和背信棄義,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題,句句打動對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辭令。

第四自然段誦讀指導: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頓,因“微”是連詞,表假設,為“假如沒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詞,為“那”?!耙蛉酥?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頓。

提問:本文是如何結(jié)尾的?

——以晉文公再風云突變中,頭腦前行,毅然撤軍作結(jié)。而這也正是燭之武所想達到的目的。

小結(jié):秦晉圍鄭,鄭危在旦夕,佚之狐的力薦可謂慧眼識英雄,燭之武臨危受命,夜縋而出,智說秦君,秦穆公心悅誠服,秦軍乃還。晉文公面對風雨突變,亦毅然去之。鄭國忠于轉(zhuǎn)危為安。全文處處注意伏筆照應,故事情節(jié)波瀾起伏,繁簡得當,有始有終,層次井然,燭之武的智勇及強烈的&39;愛國主義精神溢于字里行間。

三、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完成課后練習第二、三題。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1、引導學生質(zhì)疑,對課文中難以理解的詞句解難。

2、歸納“若、說、辭、鄙、微、之”的義項。

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習

①提問:燭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請用簡練的語言加以評價。

——在國家危難面前,燭之武深明大義、義無返顧;在強秦面前,燭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辯,聰慧機智。他的不計個人得失,處處為鄭國安危著想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的義無返顧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都值得我們學習。

②集體背誦全文。

二、歸納基礎知識

實詞:

1、貳

①“二”的大寫。(例: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左傳隱公元年》)

②副職(例:其內(nèi)任卿貳以上。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③不專一(例:貳則疑惑?!盾髯咏獗巍?

④離心,背叛(例:夫諸侯之賄,聚于公室,則諸侯貳?!蹲髠鳌?

⑤再,重復。(例:不遷怒,不貳過?!墩撜Z雍也》)

⑥從屬二主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2、鄙

①邊遠的地方(例:《為學》:“蜀之鄙有二僧?!?

②庸俗,鄙陋。(例:《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③看不起,輕視。(例:《左傳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禮,夫猶鄙我。”)

3、許

①準許。(同現(xiàn)代漢語)

②答應,聽從。(例:“許之?!?、“許君焦、暇……”)

③贊同。(例《愚公移山》:“雜然相許?!?

④約數(shù)(例:《小石潭記》:“潭中魚可百許頭?!?

⑤表處(例: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4、闕

①què古代宮殿前兩邊的高建筑物。②què城樓

③què皇宮,引申為朝廷④quē通“缺”

⑤jué挖掘,引申為侵損,削減。

5、微

①細小,輕微(同現(xiàn)義)②衰敗國勢衰微。

③卑賤(例:《史記曹相國世家》:“參如微時,與蕭何善。”)

④幽微,精妙。微言大義(成語)⑤隱蔽,不顯露。見微知著(成語)

⑥如果沒有。(例:《岳陽樓記》:“微斯人,吾誰與歸?”)

6、敝

①壞,破舊。(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屨?!?

②謙詞敝人③疲憊(例:《資治通鑒》:“曹操之眾,遠來疲敝?!?

④損害,衰敗。因人之力以敝之。(本文)

“說”“辭”見課后第三題。

虛詞

1、以

①以其無禮于晉(因為,連詞)②敢以煩執(zhí)事(拿,用,介詞)

③越國以鄙遠(表順承,連詞)④焉用亡鄭以陪鄰?(表順承,連詞)

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把,介詞)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連詞,表順承)②夜縋而出(表修飾,連詞)

③若亡鄭而有利于君(表順承,連詞)④朝濟而夕設版焉。(表轉(zhuǎn)折,連詞)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語氣詞,表陳述)②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副詞,為什么)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疑問副詞,怎么能)④且焉置土石(疑問代詞,哪里)

⑤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代詞,之)⑥永之人爭奔走焉(兼詞,于此)

“之”的意義和用法見課后第三題。

詞類活用

①晉軍函陵(名詞作動詞)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使鄭亡,動詞使動用法)

③鄰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④越國以鄙遠(鄙,意動用法,以……為鄙;遠,形容詞用作名詞,)

⑤朝濟而夕設版焉(“朝”、“夕”,名詞活用作時間副詞)

⑥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東”、“西”均為方位名詞作狀語;封,名詞活用作動詞,作疆界。)

通假字

①焉用亡鄭以陪鄰?(陪,通“倍”)②共其乏困(共,通“供”)

③何厭之有?(厭,通“饜”,滿足)④秦伯說(說,通“悅”)

⑤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

古今異義:

①行李之往來(行李,古義:出行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

②若舍鄭以為東道主(以為,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義:那人;今義: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文言句式

①以其無禮于晉②佚之狐言于鄭伯曰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③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有何厭”。

④是寡人之過也。判斷句。

板書設計

燭之武退秦師

國勢嚴峻秦晉圍鄭

中心人物臨危授命棄積怨擔國憂

亡鄭有利于晉

燭之武說服秦伯借秦立場

存鄭無害于秦離隙秦晉

鄭秦結(jié)盟

大功告成

晉師撤離

高中語文教案萬能模板篇3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1.引導學生了解中國詩的一些特點;2.引導學生從課文的段落結(jié)構(gòu)入手,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脈絡,進而把握全文大意。

二、能力培養(yǎng)目標:1.引導學生掌握通過抓住關(guān)鍵性語句劃分段落和歸納段意。2.學習作者在中國詩與外國詩的比較中,歸納中國詩的特點的寫法。

三、德育滲透目標:通過本文的學習,激發(fā)學生對我國優(yōu)秀的詩歌藝術(shù)的熱愛之情。

四、美育滲透目標:1.對文中的比喻進行分析,體會比喻的含義和表達效果;2.鼓勵學生對作者觀點提出不同意見,提高自主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重點:1.引導學生了解中國詩的一些特點;2.引導學生理解分析含義深刻的語言,品味作者用語之機巧。

難點:1.引導學生掌握通過抓住關(guān)鍵性語句劃分段落和歸納段意。2.對文中的比喻進行分析,體會比喻的含義和表達效果。

一、導入課文

我們學過《咬文嚼字》和《說木葉》,都或多或少和中國詩歌有所關(guān)聯(lián)?!兑慕雷帧分信e了很多古人推敲詩歌語言的例子,說明語言文字總是和情感相關(guān)聯(lián)的?!墩f木葉》則談了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點,啟示我們注意把握詩歌中的傳統(tǒng)意象的內(nèi)涵。今天我們一起來聽聽學貫中西的錢鐘書先生是怎樣說的。(板書課題《談中國詩》)

二、知人論世

1、作者簡介(略)(學生閱讀,了解)

2、需牢記的代表作:(學生分析,教師指導學生牢記)

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

長篇小說:《圍城》

短篇小說集:《人獸鬼》

學術(shù)著作:《宋詩選注》《談藝錄》《管錐編》《七綴集》等。

3、拓展激發(fā)閱讀興趣:(教師介紹)

《圍城》中的經(jīng)典語句: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

據(jù)說上個世紀十年代,西方的文化界名人到中國往往要了卻兩個心愿,一個是要見識一下中國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再一個就是要見識一下聞名世界的學貫東西的大學者錢鐘書先生。可見錢老先生在國內(nèi)外享有很高的榮譽,他被稱為“文化大家”。

4、背景資料:本文發(fā)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錢鐘書散文》(浙江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原稿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對美國人的演講,后節(jié)譯為中文。

設問:我是中國教授錢鐘書,你們是美國人,我給各位講中國詩,大家最想知道什么?(教學預設:生:中國詩有什么特點。生:中國詩和美國詩有什么不同。)

三、導引自學

1、設問:各位“美國人”的疑問正是錢先生要給大家解決的主要問題,也是這篇講演稿的主要內(nèi)容。請各位自讀課文,找出表明作者觀點的話語,帶有“中國詩”字眼的句子是關(guān)鍵句。

學生埋頭閱讀,圈圈點點。

(教學預設:大多數(shù)學生可以找出以下句子:①中國詩是早熟的;②中國詩是文藝欣賞里的閃電戰(zhàn);③一般西洋讀者所認為中國詩的特征:富于暗示性;④西洋讀者也覺得中國詩筆力輕淡,詞氣安和。個別學生可以找出⑤中國詩跟西洋詩在內(nèi)容上無甚差異;中國社交詩特別多,宗教詩幾乎沒有。)

2、引導學生歸納,以上五條是從詩歌的發(fā)展、形式、技巧、語言、內(nèi)容五方面講了中國詩的特點。

四、合作探究

(一)設計:細讀課文,用比較文學的觀點,抓住文中的關(guān)鍵詞句,概括出中外詩歌的異同。

教學預設:

1、詩史

外國:史詩——戲劇——抒情詩

中國:抒情——戲劇——無史詩(異)

2、篇幅

外國:詩的篇幅愈短愈妙

中國:文藝欣賞里的閃電戰(zhàn),平均不過二三分鐘

長詩比起外國詩,也只是聲韻里的輕鳶剪掠(同)

3、韻味

外國:聽不見的音樂更美

中國:言有盡而意無窮(同)

4、風格

外國:有拔木轉(zhuǎn)石的獸力和驚天動地的神威

中國:筆力輕淡,詞氣安和——像良心的聲音又細又靜(異)

5、內(nèi)容

中國詩跟西洋詩在內(nèi)容上無甚差異(同)

(二)教師進一步概括:錢鐘書先生從五個角度闡述了中國詩與外國詩的不同:從詩歌的發(fā)展來看,中國詩是早熟的;

從詩歌的形式來看,中國詩篇幅短小;

從詩歌的技巧來看,中國詩富于暗示;

從詩歌的語言來看,中國詩筆力清淡、詞氣平和;

從詩歌的內(nèi)容來看,中國詩社交詩多,宗教詩幾乎沒有。

(第二方案:抓住關(guān)鍵句,篩選出與西方詩歌相比較,中國詩所具有的特征。

明確:第一,中國詩講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變化,而且逐漸腐化。

第二,中國詩講求篇幅短小,“詩體”配適“詩心”的需要。

第三,中國詩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國詩筆力輕淡,詞氣安和。

第五,中國詩社交詩多,宗教詩幾乎沒有。

(三)品味語言

本文的說理,充滿了幽默風趣,讓人忍俊不禁。且這種幽默風趣,不是低俗的插科打諢,而是具有高雅的品味,旁征博引,充滿機智,充分體現(xiàn)了錢鐘書語言的幽默特色。

《圍城》小說的開頭講一位鮑小姐,穿得很少,人家給她起了個外號,叫“局部真理”。請大家想想,為什么叫這個名字呢?因為有句名言說“真理”是赤裸裸的”。鮑小姐穿得很少,幾乎是赤裸裸的,所以叫她真理,但她并沒有完全赤裸裸,所以叫她為“局部的真理”??梢?,錢的幽默是透著學者的智慧的幽默。

問題:請找出你自己感興趣的句子,談談你的理解或感受。(注意句不離篇)(討論)

示例:

1.中國人的心地里,沒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經(jīng)》說一個印度愚人要住三層樓而不許匠人造底下兩層,中國的藝術(shù)和思想體構(gòu),往往是飄飄凌云的空中樓閣,這因為中國人聰明,流毒無窮的聰明。

理解:用西方的科學“地心引力”來寫中國詩發(fā)展的特點,突出中國詩發(fā)展的“早熟”與靈動。用印度經(jīng)典故事來寫中國人的聰明。

2.比著西洋的詩人,中國詩人只能算是櫻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塊的雕刻者。不過,簡短的詩可以有悠遠的意味,收縮并不妨礙延長,仿佛我們要看得遠些,每把眉眼顰蹙。

理解:“櫻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塊的雕刻者”所從事的事情是微雕,以此來比喻中國詩人創(chuàng)作的詩歌之精練簡短。用生活中的看東西要看得遠些、把眉眼顰蹙來比喻中國詩的精練微妙更是逼真,將抽象的東西具體化了。

3.西洋讀者也覺得中國詩筆力清淡,詞氣安和。我們也有厚重的詩,給情感、思戀和典故壓得腰彎背斷。

理解:“壓得腰彎背斷”是一種生活中的具體形象,這里用來比喻思想內(nèi)容上的“厚重”,化抽象為具體,便于讀者更好的理解。

4.你們的詩人狂起來可了不得!有拔木轉(zhuǎn)石的獸力和驚天動地的神威,中國詩絕不是貴國惠特曼所謂“野蠻狂吠”,而是文明人話,并且是談話,不是演講,像良心的聲音又靜又細……

理解:形象地進行中外詩歌風格的比較。說外國一些詩人的風格是“拔木轉(zhuǎn)石的獸力和驚天動地的神威”,十分形象而準確。以“良心的聲音又靜又細”比喻中國詩歌中的豪放狂歌,既“新”且“準”,妙趣橫生中凸顯出總體上“筆力清淡,詞氣安和”的特點。

5.“我們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圖不過是靈魂的思家病,想找著一個人,一件事物,一處地位,容許我們的身心在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個安頓歸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蕩子回到家。出門旅行,目的還是要回家,否則不必牢記著旅途的印象?!?/p>

“研究我們的詩準使諸位對本國的詩有更高的領(lǐng)會,正像諸位在中國的小住能增加諸位對本國的愛戀,覺得甜蜜的家鄉(xiāng)因遠征而增添了甜蜜?!?/p>

理解:結(jié)尾引用的這兩處比喻,有情有理,點破了比較文學與研究者的關(guān)系。切合聽眾實際,拉近與出門在外的美國士兵的距離,顯得溫馨親切。

6.貴國愛倫·坡(Poe)主張詩的篇幅愈短愈妙,“長詩”這個名稱壓根兒是自相矛盾,最長的詩不能需要半點鐘以上的閱讀。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

理解:這里作者的用意在于襯托中國詩的超出想象的短小精練,而不是嘲笑愛倫·坡的目光短淺?!疤上Я恕?,給人以遺憾的感覺。這樣說,也注意到了聽者的心理反映,讓聽者有親切感。

參考答案:

例如,為了說明中國詩的發(fā)展的超常性,作者用中國畫的發(fā)展作了相應的類喻,“譬如中國繪畫里,客觀寫真的技術(shù)還未發(fā)達,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種‘純粹畫’的作風”;然后聯(lián)系印度的《百喻經(jīng)》一語道破天機。

為了說明中國的詩歌之短,作者借用了一西方的短語“輕鳶剪掠”,輕巧自在,憑人去遐想。錢氏作比喻,重文采亦重哲理──“假如鞋子形成了腳,腳也形成了鞋子;詩體也許正是詩心的產(chǎn)物,適配詩心的需要。比著西洋的詩人,中國詩人只能算是櫻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塊的雕刻者。不過,簡短的詩可以有悠遠的意味,收縮并不妨礙延長,仿佛我們要看得遠些,每把眉眼顰蹙。”其中道理更是相當深刻的。

其他如把中國詩中的狂放比喻為“文明人話,并且是談話,不是演講,像良心的聲音又靜又細——但有良心的人全聽得見”,“妙”中凸現(xiàn)了一個“準”字。

五、課堂小結(jié)

錢鐘書融會多種知識,探幽入微,條理精辟地論述了中國詩歌的特點。并在保證論述嚴謹周密的同時運用了大量比喻,使文章多姿多彩,幽默睿智。真不愧為“文化大家”!

六、布置作業(yè)

把本文所引用的中國古代詩人的詩句摘出,與篇名、作者、朝代一一對應,并熟記。

高中語文教案萬能模板篇4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實驗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二課選編《再別康橋》,本單元主要學習中國新詩和外國詩歌。

《再別康橋》是徐志摩寫給母校——劍橋大學的一曲戀歌,表達了作者在即將離別母校時的殷殷的摯愛和深深的依戀之情。教學中可通過簡介徐志摩以及他在康橋的生活,交待《再別康橋》的創(chuàng)作背景及創(chuàng)作意圖;再通過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分析結(jié)構(gòu),感受詩歌的“建筑美”,細細品味,感受詩歌的“繪畫美”。

此外,《再別康橋》表達離別情感的方式比較獨特,可通過與其他著名的離別詩的比較,感悟《再別康橋》獨特韻味。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學生對徐志摩有一定的了解,但是這種了解大多是寬泛的,甚至有些是從影視作品(如電視劇《人間四月天》)中得到的,因此,學生在接觸《再別康橋》的時候,極容易簡單地理解其中的離別情感,而無法揣摩到徐志摩在與康橋離別時的復雜情懷。

學生的興趣點可能會放在首尾兩節(jié),放在徐志摩的情感世界上,教學中應好好把握學生的興趣點,并由此切入,引導學生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讀作品。

詩歌的語言是含蓄的,所傳達的情感也常常是含蓄的,學生很難充分理解詩歌語言的內(nèi)涵,再加上對作者的了解不夠深入,從而產(chǎn)生閱讀障礙。

這首詩歌的學習難度并不大,學生會很感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應該做一些更加深入的挖掘,體味出詩歌更為豐富的韻味。

學生剛升入高中,對詩歌鑒賞的理解可能還停留在初中的水平層面,應適當?shù)匾龑麄儚亩嘟嵌热ダ斫庠姼?,多元化去鑒賞詩歌。

三、設計思想

依據(jù)新課程教育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力求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學生主體的積極思考、大膽創(chuàng)新,在充分閱讀文本的基礎上,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讀文本。

詩歌的欣賞應該是多元化的,因此,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去思考,不應僅僅拘泥于一些概念化的經(jīng)驗化的解讀,在鑒賞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力求讓學生從更深刻更新穎的層面去閱讀文本。

“以讀帶講”一直是詩歌教學奉行的教學準則,而《再別康橋》本身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詩作,學生對這首詩已經(jīng)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只是學生不一定真的能夠理解其中的豐富內(nèi)涵,“以講帶讀”或許可以幫助學生真正感悟這首詩的真意。不為教一首詩而教一首詩,應力爭通過對一首詩的解讀,讓學生走近詩人,從而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乃至內(nèi)心世界。

基于以上的考慮,在教學中最好輔以多媒體,以提供更為全面更為廣泛的相關(guān)信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解讀作品,讓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方面有一定的收獲。

四、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明確詩歌的意象、意境以及它們對于詩歌的重要作用;了解新月詩派的“三美”主張,欣賞詩歌的“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2、情感教育目標:領(lǐng)悟徐志摩與母校的深厚情感以及抒發(fā)情感的恰當方式。

3、能力培養(yǎng)目標:了解詩歌鑒賞的一般步驟以及詩歌鑒賞的一般方法,發(fā)揮充分的想象去感悟詩歌的意境;通過解讀意象去把握詩歌的主旨;欣賞詩歌創(chuàng)作的藝術(shù)特色。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1、《再別康橋》是如何體現(xiàn)新月詩派的“三美”主張的?《再別康橋》美在何處?

2、《再別康橋》的意象選擇非常獨特,如何理解意象的獨特之處?這些獨特的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3、徐志摩為何對康橋情有獨鐘,僅僅是學生對母校的情懷嗎?有沒有其他原因?

高中語文教案萬能模板篇5

設計指導思想

《勸學》是學生剛?cè)敫咧惺墙佑|的第一篇文言文,合理確定教學目標就顯得非常重要。我們認為高中階段文言文的教學一是要汲取思想文化、文學藝術(shù)的營養(yǎng),二是應領(lǐng)略古代典籍的博大艱深,三是必須積累古代漢語的基本語匯語法常識。

在教學過程中,圍繞“在學習中獲得教養(yǎng)”的主題,首先了解古代賢哲在此問題上的看法,然后以文本為平臺,致力于學生在思想情感、文化素養(yǎng)等方面有所感悟,從而具體感知古代文化典籍的魅力,吸收人生成長的精神營養(yǎng)。

正是強調(diào)學生感知的需要,教學中要突出誦讀、涵泳的方式,透過文本建立與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渠道。力避教師一包到底的傳統(tǒng)講授的方式。

教學目標

1.了解學習是完善自我,獲得教養(yǎng)的重要途徑。

2.了解比喻、對比在表達中的具體作用。

3.在理解文意,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準確背誦。

教學重點與難點

1.辯證認識學習在人的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2.具體理解比喻和對比手法在語境中的作用。

3.了解文中“于”“之”“而”以及“絕”“勸”“日”“知”的意義及用法。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熟悉課文

1.學生自由朗讀。

2.同座相互指導。

3.學生自愿表演朗讀。

4.學生和老師一起討論糾正朗讀中暴露的錯誤。

5.老師朗讀,也可由學生品評。

(二)介紹作者

1.閱讀題注,明確需要記憶的文學常識:荀況,戰(zhàn)國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系荀子和門人共同編著。

2.補充介紹

(1)稷下:古地名,故址在今山東臨淄附近,是戰(zhàn)國齊都臨淄西邊南首門,一稱稷門。因地近稷山,設館其下,故名稷下。為戰(zhàn)國各學派薈萃的中心。荀子曾三次擔任當時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學宮之長)。

(2)蘭陵令:春申君任命荀子為蘭陵令,開始了他一生中短暫的仕途生涯。蘭陵在今山東蒼山縣西南蘭陵鎮(zhèn),原為魯?shù)兀敎缤龊髿w于楚。荀子在蘭陵一邊做官,一邊著述,同時收徒講學,進入學術(shù)創(chuàng)造的一個高潮。

(3)孫卿:漢代避宣帝諱而改稱荀子為孫卿。

(三)討論第一段

1.討論幾組比喻的作用

(1)青出于藍、冰寒于水的比喻:說學習可以提高自己。

(2)糅木為輪的比喻:說學習可以改變自己。

(3)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的比喻:本體是下句“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說學習可以修身益智。

(4)第一段5個比喻,都是正面設喻,從正面闡述學習的重要性。

(5)比喻的表達效果:文中所用的喻體幾乎都是常見的、易懂的,這些仿佛信手拈來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會使人自然而然地聯(lián)想到某些直觀、淺近的形象事物,進而連類比物,啟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說的深刻道理。

2.討論首句“學不可以已”與比喻的關(guān)系:開宗明義,提出中心;從邏輯關(guān)系看,是因果關(guān)系,首句是果,結(jié)論,5個比喻是因。

3.討論“可以”“以為”古今意義是否相同:“可以”這里與現(xiàn)代漢語意義相同,都是能夠的意思?!耙詾椤边@里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文中是“拿它做”,現(xiàn)代漢語是“認為”。

(四)結(jié)合自身情況,用比喻說出學習可以提高自己、改變自己、修身益智的作用。

1.分組。

2.討論。

3.由學生自行評價。

(五)當堂背誦第一段

1.在理解基礎上熟讀。

2.鼓勵學生在大致能背的時候勇敢的嘗試背誦。

3.找出背誦過程中暴露的共同問題想出巧妙的背書方法。

第二課時

(一)討論第二段

梳理5個比喻的內(nèi)部關(guān)系

1.“登高博見”與“跂而望”為一組,本體是前面一句:“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跂而望”喻“終日而思”,“登高博見”喻“須臾之所學”,說學習能事半功倍。

2.“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為一組,說善于借助外物則效益倍增。

3.5個比喻就是5組正反對比,都是闡述學習的作用。

(二)當堂背誦第二段

1.在理解基礎上熟讀。

2.組織背誦競賽,比速度,比正確率。

(三)討論第三段

1.討論“積土成山”“積水成淵”“不積跬步”“不積小流”的比喻意義及寫法:前兩個先正面設喻,后兩個再反面設喻,都是說學習要積累,其本義在四個比喻的中間,“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2.騏驥駑馬、鍥朽木及鍥金石的比喻的意義和寫法:騏驥駑馬的比喻先正面后反面,鍥朽木鍥金石的比喻先反面后正面,都是說學習要持之以恒。

3.蚓與蟹的比喻的意義和寫法:蚓是正面設喻,蟹是反面設喻,都是說學習要用心專一。

4.明確“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的句式:定語后置,“之”為結(jié)構(gòu)助詞,表示定語后置。

5.第三段的比喻闡明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

(四)當堂背誦第三段

1.理清層次結(jié)構(gòu)來幫助背誦。

2.集體背誦。

3.理解性背誦。

(五)課文的邏輯結(jié)構(gòu)

課文一開頭提出“學不可以已”這一論點后,接著從三個角度展開論述:在第一段中,學習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二段,學習使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差別的人成為君子,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作用,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三段,闡述學習應持注重積累、持之以恒、專心致志的方法和態(tài)度,半途停止是不會學好的,只有“學而不已”才能成功,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可見先秦荀子散文達到極高的理性思維水平。

(六)結(jié)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談談對學習的作用、方法和態(tài)度的理解。

(七)作業(yè):整理課文里有關(guān)語言現(xiàn)象

1.通假字

(1)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輮同煣

(2)雖有槁暴,不復挺者有同又暴同曝

(3)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同智

(4)君子生非異也生同性

2.詞類活用

(1)動詞的使動用法: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2)名詞作狀語: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3)名詞用作動詞: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4)形容詞用作動詞: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3.特殊句式(學生口譯,教師重點點撥翻譯注意點)

(l)固定格式

無以至千里(“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下文“無以成江?!敝小盁o以”同此)

(2)定語后置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高中語文教案萬能模板篇6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鑒賞漢、魏、晉詩歌的情趣和藝術(shù)魅力。

2.了解五言詩的特點,有感情地誦讀并背誦這三首詩。

二、能力培養(yǎng)目標

培養(yǎng)學生鑒賞詩歌形象、語言、表達技巧的能力;鑒賞可以突出重點,不必求全。

三、德育滲透目標

引導學生接受詩中高尚而純真的情感熏陶,培養(yǎng)學生健康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涉江采芙蓉》

一、導入

(板書“鐘嶸《詩品》:‘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這個評價說的是什么嗎?它指的是《古詩十九首》的語言已經(jīng)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了。今天,我們將要學習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體味一下這“一字千金”的語言魅力。

二、文學常識介紹

《古詩十九首》是梁代蕭統(tǒng)《文選》“雜詩”類的一個標題,包括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游子他鄉(xiāng),死生新故之感?;蛟⒀?,或顯言,或反復言。初無奇辟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痹u價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漢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東晉的陶淵明,南朝宋代的鮑照等,也都有學習“古詩”手法、風格的《擬古詩》。

三、朗讀課文

1、教師范讀

2、自由朗讀

3、個人朗讀

四、(一)讀完這篇文章,你認為這首詩主要表達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確:游子思鄉(xiāng)之情。

(二)具體分析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達出這種情感的!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

主要意象是什么?對全詩意境的營造有什么作用?

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蓮而不妖。荷花給人以清幽、高潔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視“荷”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潔的品質(zhì)。為文章奠定了高潔、清幽的意境。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采摘花草送給遠方的親人,這種舉動在古代詩歌常有出現(xiàn)。例如王維《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還有灞橋折柳,現(xiàn)實生活中情人節(jié)送玫瑰,母親節(jié)送康乃馨。

采摘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達對親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這芙蓉并沒有送出去,文章中作者自問自答可以看出來作者的情緒出現(xiàn)了變化。由歡欣轉(zhuǎn)為失落,

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

這兩句既有人物動作描寫,也有心理刻畫,你能用形象的語言描繪出來么?“還顧”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的?

明確:“還顧”一詞,動作感和畫面感很強,可以清晰的表現(xiàn)主人公孤獨、憂愁、愁悵的形象和心情。表達了主人公極度痛苦的心情可是,并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就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藝術(shù)效果。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最后兩句,除了表達黯然痛苦的心情,還能體會到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情感,,想愛卻不能相守,讓人有“憂傷以終老”的擔憂,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這種分離是不同與秦觀的《鵲橋仙》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一個是永久的分離,一個是讓人產(chǎn)生距離產(chǎn)生美。

總結(jié):對于古文的思想感情可用三種方法:

1、通過誦讀,直接品味本文的思想感情。

2、通過分析,抓取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3、尋找文中關(guān)于文章主旨的表達情感的語句。

五、本文的表達手法

借景抒情,白描手法。

六、小結(jié)

“涉江采芙蓉”這首詩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一是含蓄不盡,余味悠長。

起首四句是平緩的敘述。“芙蓉”“蘭澤”“芳草”等語,讓人頓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潔以及所表達的感情的純潔、美好?!安芍z誰?所思在遠道?!边@兩句自問自答,語氣也是較為緩和的,不過“遠道”一詞已為下面的情緒轉(zhuǎn)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兩句承“遠道”而來,“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將“遠道”的意思說盡。

“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讀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單、憂愁、悵惘地立在船頭,徒勞地往故鄉(xiāng)的那個方向張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細計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詞,讀起來即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故鄉(xiāng)在哪兒?“所思”在哪兒?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極點??墒?,這兩句并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效果。最后兩句也并沒有順接上面兩句,而是從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擔憂是,如果兩個相愛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憂傷以終老”了。黯然的情緒真是令人消魂!

高中語文教案萬能模板篇7

教學目標:

1、了解《左傳》,及其寫作特色。

2、掌握文中重要實詞、虛詞、文言句式的用法。

3、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賞析人物形象及說服的技巧。

教學重難點:

1、古文中的實詞、虛詞、詞類活用、通假字、古今異義字詞、文言句式。

2、燭之武說服的技巧以及《左傳》的寫作特點。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1、導入:

同學們,你們聽說過錢學森嗎?對,他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1950年錢學森開始爭取回歸祖國,當時一位美國高級將領(lǐng)就說:“錢學森無論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個師的兵力,我寧可把他擊斃在美國也不能讓他離開。”錢學森抵得上5個師,在這,老師向同學們介紹一個人,他可不止抵得上5個師呢,他憑著自己的一張巧嘴不僅瓦解了國家的危機,還能化敵為友,這人是誰呢?對了,他就是燭之武。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課文《燭之武退秦師》。(板書)(1分20秒)

2、《左傳》的介紹及文體常識

請同學們翻開書本86頁。我們看到注釋1,課文選自《左傳》?!蹲髠鳌肥俏覈谝徊繑⑹略敿毜木幠晔分鳌:螢椤熬幠晔贰蹦??就是指按年月日順序編寫的史書體裁。大家看到里面有僖公三十年,就說明了燭之武退秦師這件事發(fā)生在僖公三十年。比如我們初中學過的《曹劌論戰(zhàn)》選自《左傳、魯莊公十年》。另外還有國別體,是按不同國家來編寫的。如《國語》、《戰(zhàn)國策》大家翻到92頁,我們在初中也學過《鄒忌諷齊王納諫》,大家看注釋1本文選自《戰(zhàn)國策、齊策》,說明鄒忌諷齊王納諫這件事發(fā)生在齊國。還有一個是紀傳體,大家看到88頁,里面列舉了24部紀傳體史書。紀傳體主要是以人物傳記為中心。大家聯(lián)系一下初中學的《陳涉世家》便會明白。其實書本給我們提供了許多的信息,同學們要學會發(fā)現(xiàn)和聯(lián)系。(1分50秒)

《左傳》以《春秋》的記事為綱,以時間先后為序,主要記載的是東周前期240多年間各國政治、軍事、外交等各方面的一些事件。擅長描寫戰(zhàn)爭和記述外交辭令,記事條理清楚,詳略得當;寫人間接生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歷代散文的典范。它與《公羊傳》《谷梁傳》并稱“春秋三傳”。我們學習了《燭之武退秦師》后大家對于《左傳》的寫作特色會有更深刻的理解。(1分)

3、朗讀課文:

現(xiàn)在就請同學們齊聲朗讀全文。晉侯秦伯圍鄭預備讀。(生讀)(1分30秒)

需要注意的字音:

氾(fán)南佚(yì)之狐夜縋(zhuì)而出越國以鄙(bí)遠亡鄭以陪(péì)鄰共(gōng)其乏困朝(zhāo)濟而夕設版焉闕(jué)秦秦伯說(yuè)杞(qǐ)子逢(páng)孫

4、分析課文/整體感知

老師想問一下第一段的最后一句應該怎么停頓?晉/軍/函陵,秦/軍/氾南。誰能告訴老師為什么這樣停頓?軍是駐扎的意思,是個動詞,這里是名詞用作動詞。很好,說明大家預習了。我們回過來看。晉侯、秦伯圍攻鄭國,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以是因為的意思,其是個代詞,代鄭國。無禮于晉是個倒裝句,于晉無禮。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沒有以應有的禮遇接待晉文公。這里的無禮是指沒有以應有的禮遇接待他。晉文公當初因為國內(nèi)的政治原因逃亡在外,路經(jīng)鄭國時,鄭國大夫叔瞻勸鄭文公要以禮待重耳,鄭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為由,不聽叔瞻勸告,對重耳不禮。貳是從屬二主的意思。大家看地形圖。當時,春秋諸侯國爭霸,鄭國繼從鄭莊公死后,國勢江河日下。然而,它正處在中原地區(qū)的中心位置,一旦晉國、楚國動起手來,倒霉的往往是鄭國。因為兩頭受氣,鄭國就練圓滑的夾縫生存技巧。就如兩年前的晉楚之間的城濮之戰(zhàn),戰(zhàn)爭前期,楚國實力明顯優(yōu)于晉國,鄭國原先是出兵幫助楚國。但后來晉國使用了謀略最終取得了決定性優(yōu)勢,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九次出使晉國,與晉國結(jié)盟,但是晉國還是心懷芥蒂,同時也是為了爭奪霸權(quán),在兩年后再次向鄭國發(fā)動了戰(zhàn)爭。(2分50秒)

這一段主要告訴了我們什么事情?

生:晉秦圍鄭,以及圍鄭原因和圍鄭的局勢。(板書:晉秦圍鄭)

“春秋無義戰(zhàn)”從課文我們得知秦國與鄭國并無直接的矛盾和沖突,秦國之所以與晉國聯(lián)盟就是想從中獲利。而且他們并不駐扎在一塊,這就為燭之武成功說退秦君埋下了伏筆。鄭國士大夫佚之狐也看出了其中的貓膩,向鄭伯推薦了燭之武。我們接著看第二段。請一位同學讀一下第二段,注意節(jié)奏和情感。(1分)(生讀)(20秒)文中共出現(xiàn)了幾個人物?

生:三個。佚之狐、鄭伯、燭之武

佚之狐他說了什么?他的話起到了什么作用?

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大家注意言于鄭伯曰,與上一段無禮于晉一樣是個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對鄭伯說。若是假如的意思。國家危急,佚之狐向鄭伯獻上獻上計謀,可以看出佚之狐什么性格特點?有知人之明和愛國精神。佚之狐推薦燭之武,可見他對燭之武非常了解,同時也表現(xiàn)了佚之狐對時事的洞察力和預見性。(板書:佚之狐慧眼識才)鄭伯聽從了佚之狐的意見,從是聽從的意思。那燭之武有何反應?辭曰,辭是推辭的意思。燭之武為什么要推辭呢?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誰來翻譯一下這句話

生:我年輕力壯的時候,尚且比不上人家,現(xiàn)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很好,大家注意,也和已都是語氣詞,這里是兩個語氣詞連用。已同矣。燭之武真是比不上人家嗎?。咳绻媸沁@樣,佚之狐還敢說“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嗎?不是,據(jù)馮夢龍編的《東周列國演義》記載,燭之武,是三朝老臣,但始終得不到升官,在鄭國一直擔任“圉(yǔ)正”(養(yǎng)馬的長官),大概相當于《西游記》里所說的“弼馬溫”吧。被舉薦使秦時,已年過七十,須發(fā)皆白,身子傴僂,步履蹣跚。一個人才長期被淹沒,國家危急了才想起我這個七十多歲的老頭,你說燭之武會沒有怨言嗎?有。對此,鄭伯是如何說服燭之武的呢?(2分30秒)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請一位同學翻譯一下:我不能早些任用您,現(xiàn)在情況危急了才來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你也沒有好處啊。

大家注意,這里的是,是個代詞,代替前面所說的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這件事。這是一個判斷句式。我們現(xiàn)代漢語中也有判斷句,比如說“我是中國人”,常用一個系詞“是”來連接。但是古代漢語中的判斷句不用系詞,大家可能會誤以為“是寡人之過也”這里的“是”就是系詞,不對,實際上這里的“是”是個代詞。那什么是判斷句呢?判斷句是根據(jù)謂語的性質(zhì)給句子分類得出的一種句型,一般是用名詞或名詞性詞組作謂語,對事物的屬性作出判斷,即說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理解判斷句需要注意以下兩點:1、動詞謂語句不是判斷句。尤其是用“為”構(gòu)成的句子有時與判斷句十分相似。如,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這里的“為”很像現(xiàn)代漢語的的系詞“是”,但在古代漢語里面“為”是一個意義非常廣泛的動詞。因此這不是判斷句。2、語義上不表示判斷的句子不是判斷句。這主要在于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古代,判斷句的句式有1、……也“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者,……也“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是……也。“是寡人之過也”

可能同學們一時難以明白,沒關(guān)系,大家做下筆記,以后我們接觸文言文多了,有了語感就能理解了。面對一個小小的養(yǎng)馬官的抱怨,作為一國之君的鄭伯,他首先承認了自己的過錯,一方面,國家危難,確實需要燭之武出馬,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了鄭伯胸襟開闊,敢于認錯。(板書:鄭伯勇于認錯)同時,他站在燭之武的角度說,國亡了,對你也沒有好處呀。其實,燭之武已經(jīng)七十多歲了,鄭國滅亡也不會真對燭之武有什么致命的害處,然而燭之武還是冒著生命危險答應了下來。這也看出了燭之武藝高人膽大。(板書)其實,牢騷歸牢騷,國難當前,愛國之人都不會退縮的。另一方面,作者這樣安排劇情豐富了人物的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同時,也造成了波瀾起伏的效果,引人入勝。這一段寫燭之武臨危受命(板書)(2分20秒)

結(jié)語:國難當前,燭之武又是如何憑著自己三寸不爛之舌說服秦君,化解國家危機的呢?課后請同學們仔細閱讀第三段,試著給燭之武說的話分層次,并且擬個小標題。好,今天的課到這。同學們再見!

5、板書設計:

一、晉秦圍鄭人物形象:佚之狐慧眼識人才

二、臨危受命(主板書)鄭伯勇于認錯

燭之武藝高人膽大

第二課時

1、導入:

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燭之武退秦師》(板書)我們上一節(jié)課學習了文章的第一第二自然段。同學們都知道當時鄭國被晉國、秦國圍攻,鄭國危在旦夕。在這樣危急的時刻,佚之狐向鄭伯推薦了燭之武。燭之武被推到了拯救國家的風口浪尖上,身負使命的燭之武是如何憑借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說服秦君,化解國家危機的呢?今天我們接著學習課文最后兩段。

2、分析課文/整體感知

大家看到第三段,夜縋而出,縋是指把人用繩子綁上,從高處放下放。燭之武要去見秦君,得乘著夜色偷偷地讓人從城門把他掉下來,說明了什么?

生:形勢很危急

對,也從側(cè)面寫出了燭之武為了國家做出的英勇表現(xiàn)。四個字寫出了事情經(jīng)過,點出氛圍,表現(xiàn)人物性格特征,這樣凝練的手法是《左傳》特色之一。

燭之武見到秦伯說,秦晉圍鄭,鄭既之亡矣。既是已經(jīng)的意思。秦國、晉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jīng)知道自己就要滅亡了。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若,假如。以,是介詞,拿、用,句子省略了賓語,敢以之煩執(zhí)事。執(zhí)事是對對方的尊稱,這句話是說,如果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的話,就冒昧地用這種方式麻煩您。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倍鄰,鄰之厚,君之薄也。哪位同學翻譯一下。

生:越國別的國家來把遠方的土地當作邊邑,您也知道這樣很難。為什么要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

很好,課文的注釋也很詳細。大家注意,這里的以是連詞,表目的。鄙,本來是名詞,邊邑,現(xiàn)在活用為動詞,把……當作邊邑。亡是一個使動用法,使……亡。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供其乏困,君亦無所害。大家注意,這里有幾個古今異義詞。以為,古意是把……作為,是兩個詞,以之為。現(xiàn)代漢語則是一個詞組,以為。東道主在這里的意思是東方道路上的主任,現(xiàn)在泛指主人。行李,大家看注釋23,是指出使的人,現(xiàn)代漢語指出門所帶的包裹。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作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供給他們?nèi)鄙俚臇|西,您也沒有什么壞處。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而且您曾經(jīng)對晉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應把焦、瑕二邑割讓給您。(然而,)他早上渡河歸晉,晚上就筑起防御工事,這是您知道的。這里的晉君是晉惠公。這句話是個雙賓語句。為晉君賜,給晉君恩賜。大家學英語也接觸過,雙賓語是指由直接賓語和間接賓語組成。一般是間接賓語緊接在謂語動詞后,如晉君就是間接賓語。朝、夕是極言晉惠公言而無信之快。誰來翻譯一下: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生:晉國,何時才能滿足的呢?已經(jīng)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邑,又想往西擴大邊邑。如果不使秦國土地減少,將從哪里取得取得它所貪求的土地呢?秦國受損而晉國就會受益,希望您考慮這件事!”

何厭之有是個倒裝句,大家以前也見過,應該是有何厭。是賓語前置,之不用翻譯,是用來提賓的。東和西都是方位名詞做狀語。封,原本是名詞,疆界,這里用做動詞,成為……疆界。肆是擴張的意思。闕,使動用法,使……削弱。圖是考慮的意思。

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說通“悅”高興。還,撤退。

上節(jié)課老師布置大家在課后認真思考怎么給燭之武的十句話劃分層次,不知道大家都認真思考過了嗎?現(xiàn)在我們集體朗讀燭之武的說辭,從秦晉圍鄭到唯君圖之。秦晉圍鄭,預備讀。(生讀)好,現(xiàn)在分為兩個小組,討論一下燭之武對秦君所說的話可以分為幾個層次,并且擬個小標題?很好,其實同學們都劃分得不錯。這段話也可以分為五個層次。第一層就是第一句話,秦晉圍鄭到敢以煩執(zhí)事。說的是“坦言亡鄭”(板書),第二層越國以鄙遠到鄰之厚,君之薄也。表明“亡鄭有害”(板書),第三層從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到君亦無所害,擺明“舍鄭有益”(板書),第四段從且君嘗為晉軍賜矣到君之所知也,這是“援引歷史”(板書),剩下的是最后一層,“推測未來”(板書)我們現(xiàn)在就來看看燭之武說辭的精妙之處。

第一層是“坦言亡鄭”。燭之武剛一見面就說這樣的話,有什么好處呢?

生:使秦君高興

對,燭之武就是要第一時間消除對方的戒備。大家注意關(guān)鍵字“秦晉”大家看到第一段,課文在描述事情時說的是“晉侯、秦伯圍鄭”這是因為這場戰(zhàn)爭確實是晉國挑起的,秦國只是從中協(xié)助。但是燭之武卻有意把秦國放在了第一位,意在凸顯秦國的優(yōu)勢,表明鄭國的生死大權(quán)全在您秦君手里了。燭之武這一份尊重和恭維實在讓秦君心里很受用,也就給了燭之武往下說的條件。其實,這句話還有更深一層作用。大家想文中共涉及了幾個國家?三個,晉、秦、鄭。春秋之戰(zhàn)就是利益之戰(zhàn),鄭國坦言亡鄭,就表明了我已無力與你爭奪什么,現(xiàn)在關(guān)鍵的是您秦君要考慮的是如何從亡鄭中比晉國奪得更多的利益。燭之武一句話就將秦國的矛頭從鄭國身上轉(zhuǎn)移到了晉國身上。這是“以退為進”(板書)

就在秦君心里不由地開始活動時,燭之武不失時機地拋出了土地問題。大家看示意圖。秦國要想占有鄭國,得跨過晉國,這很不利于管理,如果放棄,那辛苦打下的江山就只能拱手相讓,秦君會樂意嗎?況且,土地就如西瓜,就只有那么大,別人占得多了,你相對就少了。這是“先示其害”(板書)

聽到這,估計秦君心里也在琢磨著。先示其害后,燭之武接著誘之以利?!叭羯徉嵰詾闁|道主,行李之往來,供其乏困,君亦無所害?!蹦鷾缌宋覀冟崌粌H無利還有害,不如留下我們還可以為您出使的人提供住宿和物資。(板書:誘之以利)

秦君動搖得更加厲害了,燭之武引出了歷史上晉國對秦國言而無信的例子。(板書:晉不可信)到最后劈頭直說:“夫晉,何厭之有”并且推測晉國滅了鄭國后為了擴大土地必定轉(zhuǎn)而對付秦國。(板書:晉無所厭)

短短125個字,燭之武層層深入,從不同角度說服秦君。燭之武似乎處處為秦國著想,從而打動了秦君,最后使秦君不僅放棄了攻打鄭國還與鄭國建立了聯(lián)盟關(guān)系。這是本文的高潮部分,為燭之武說退秦師(板書)

秦國原本是與晉國結(jié)盟攻打鄭國的,突然轉(zhuǎn)了方向,晉國會有什么樣的反映呢?我們接著看最后一段。同學們齊聲朗讀最后一段。子犯請擊子,預備讀(生讀)

誰來翻譯一下這一段

生:子犯請求攻打秦國,晉文公說:不行,假如沒有那個人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依靠別人的力量,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用散亂代替整編,這是不武的。我們還是回去吧。

大家注意,微,是表否定的假設。如果沒有。因:依靠。武是指在使用武力時應遵守的道義準則,如現(xiàn)在的成語“勝之不武”。去,是離開的意思?,F(xiàn)代漢語往、到。比如說我們?nèi)ネ馄偶摇?/p>

晉國軍隊終于撤離(板書)

結(jié)語:這件事情到這里就告一段落了,整個課文我們也學習完了。在課后同學們試著將文中的古今異義詞和一些詞類活用找出來,寫在作業(yè)本上交上了。大部分都在課堂上說過,不會很困難。我們下節(jié)課再進行總結(jié)。

3、板書設計:

坦言亡鄭——以退為進一、晉秦圍鄭

亡鄭有害——先示其害二、臨危受命

舍鄭有益——誘之以利三、說退秦師

援引歷史——晉不可信四、晉師撤離

推測未來——晉無所厭

第三課時

1、導入:

同學們,我們已經(jīng)把《燭之武退秦師》課文疏通了字詞,理清了文章脈絡,還著重學習了燭之武巧妙地說辭,今天我們一起來領(lǐng)略《左傳》的寫作特點。

2、學習《左傳》寫作特點

㈠.伏筆與照應

這篇課文雖短,但在敘述故事時,卻能夠處處注意伏筆與照應。例如,在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時,說是“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說明秦、鄭并沒有多大的矛盾沖突?!皶x軍函陵,秦軍氾南”,為下文燭之武“夜縋而出”,出使并說退秦軍埋下了伏筆?!耙箍P而出”照應了開頭的“秦、晉圍鄭”,“國危矣”?!霸S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應了上文秦、晉雖是聯(lián)合行動,但貌合神離,既沒有駐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動也不需要通知對方,這就為秦、鄭聯(lián)盟提供了條件。

㈡.波瀾起伏

這篇課文充滿了波瀾,顯得生動活潑。如,大軍壓境,鄭國危在旦夕,不禁讓人捏著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薦,使鄭伯看到了一線希望。讀者滿以為燭之武會順利出使敵營,挽狂瀾于既倒,誰知他卻因長期得不到重用而“辭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鄭國的希望又趨渺茫。鄭伯的自責,也增添了文章的戲劇性。再如,秦國退兵后,子犯建議攻打秦軍,秦、晉關(guān)系頓時又緊張起來。晉公講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場虛驚。課文有張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藝術(shù)感染力。

㈢.詳略得當

這篇課文主要是表現(xiàn)燭之武是怎樣說退秦師的,所以重點放在燭之武的說辭上。對“退秦師”的前因后果,只作簡略交代。在燭之武“夜縋而出”的前后,鄭國君臣和百姓是怎樣焦急地等待燭之武的消息,秦國君臣又是以怎樣的場面和驕橫態(tài)度接待這位即將亡國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筆墨塑造燭之武的形象,從而做到繁簡得當,層次井然。

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我們會對左傳的藝術(shù)特色有更深的理解。

現(xiàn)在我們來總結(jié)文中一些重要的字詞句。從同學們交上了的作業(yè)看,同學們都做得不錯,(看實際的具體情況)現(xiàn)在我們就一起總結(jié)一下。

3、總結(jié)詞類活用、通假字、古今異義、文言句式以及重要的虛詞

1、詞類活用

①晉軍函陵(名詞作動詞,同下文“秦軍”)

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使鄭亡,動詞使動用法)

③鄰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④越國以鄙遠(鄙,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鄙;遠,形容詞用作名詞,遠地)

⑤朝濟而夕設版焉(“朝”、“夕”,名詞活用作時間副詞)

⑥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東”、“西”均為方位名詞作狀語;封,名詞活用作動詞,作疆界。)

2、通假字

①今老已,無能為也已(已,通“矣”,語氣詞,”了”)

②共其乏困(共,通“供”)

③何厭之有?(厭,通“饜”)

④秦伯說(說,通“悅”)

⑤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

3、古今異義

①行李之往來(行李,古義:出行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

②若舍鄭以為東道主(以為,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義:那人;今義: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5若舍鄭以為東道主(東道主,古意:東方道路上(招待使節(jié)的)主人)

4、文言句式

①以其無禮于晉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鄭伯曰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③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有何厭”。

④是寡人之過也。判斷句。

⑤(燭之武)辭曰省略句

⑥敢以(之)煩執(zhí)事省略句

⑦若舍鄭以(之)為東道主省略句

⑧(晉)許君焦、瑕省略句

⑨子亦有(何)不利焉省略句

5、重要虛詞

1、以

①以其無禮于晉(因為,連詞)

②敢以煩執(zhí)事(拿,用,介詞)

③越國以鄙遠(表順承,連詞)

④焉用亡鄭以陪鄰?(表順承,連詞)

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把,介詞)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連詞,表順承)

②夜縋而出(表修飾,連詞)

③若亡鄭而有利于君(表順承,連詞)

④朝濟而夕設版焉。(表轉(zhuǎn)折,連詞)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語氣詞,表陳述)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副詞,為什么)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疑問副詞,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疑問代詞,哪里)

⑤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代詞,之)

⑥永之人爭奔走焉(兼詞,于此)

“之”的意義和用法見課后第三題。

4、其

①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代詞,指代“行李”)

②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代詞,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與,不知(代詞,自己的)

④吾其還也(證據(jù)助詞,還是,表商量)

5、之

①公從之(代詞,代佚之狐的建議)

②是寡人之過也(的)

③行李之往來(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④何厭之有(賓語前置,有何厭之)

高中語文教案萬能模板篇8

教學目標:

1、了解屈原的生平,感知其高貴的個人品質(zhì)和忠君愛國的思想。

2、了解浪漫主義詩歌傳統(tǒng)的特征。

教學流程:

課前自學:

一、了解文學常識

1 、 屈原,戰(zhàn)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xiàn)楚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對內(nèi)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lián)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xiàn)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內(nèi)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fā)生了尖銳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及頃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輾轉(zhuǎn)流離于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是他堅持“美政”理想,與腐朽的楚國貴族集團進行斗爭的實錄。與此相關(guān),屈原的作品還深刻揭露了楚國政治的黑暗、楚國貴族集團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現(xiàn)了他堅持“美政”理想、堅持節(jié)操,“雖九死而猶未悔”的斗爭精神;同時表現(xiàn)了他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矢志獻身于祖國的決心。

2、楚辭體

特點:楚辭體又稱騷體,騷體詩在形式上打破了《詩經(jīng)》那種以四言為主的體制,在民歌的基礎上又繼承了散文的筆法,句式長短參差,形式比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語勢,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二、古漢語知識積累(解釋加點詞語)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覽揆余于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紛吾既有此內(nèi)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

1、古今異義詞(解釋)

⑴朕: ⑵考: ⑶以為: ⑷代序:

2、活用詞(找出活用詞并指出活用情況和解釋)

⑴名余曰正則兮 ⑵字余曰靈均

⑶紉秋蘭以為佩 ⑷朝搴阰之木蘭兮

⑸夕攬洲之宿莽 ⑹紛吾既有此內(nèi)美兮

⑺不撫壯而棄穢兮

3、句式(指出特殊句式)

①恐年歲之不吾與

②肇錫余以嘉名

③紉秋蘭以為佩

課堂學習

1、 齊讀課文,讀出感情。(小組競賽,教師指導)

2、 學生展示譯文,有感情地誦讀。

我是古帝高陽氏的后裔啊,我偉大的父親名叫伯庸。正在寅年寅月呀,又是寅日的那一天我降生了。我的先父仔細揣度我剛剛下凡的時節(jié),一開始父親賜給了我相應的美名。給我取名叫正則啊,給我取字叫靈均。

我既然有了這么多內(nèi)在的美質(zhì)啊,又加之以這美好的才能。我把江離和白芷披在身上啊,又聯(lián)綴起秋蘭把它作為自己的佩巾。我感念光陰像流水一樣迅疾,趕不上啊,惟恐年歲不等待我。清晨我攀折山上上的木蘭啊,傍晚我采摘江洲邊的宿莽(來潤德潤身)。太陽與月亮快速運轉(zhuǎn),未嘗稍停啊,新春與金秋依次更替。感念樹上黃葉紛紛飄零啊,我害怕美人年華老去。為什么不乘著正茂的年華廢棄污穢的行徑啊,為什么不改變已經(jīng)過時的法度?駕著快馬飛快地向前猛奔啊,請跟我,我為你先行給你充當向?qū)?/p>

3、每個學習小組對文章進行質(zhì)疑,確定一個研究問題,并試作分析。上課展示。(從內(nèi)容\形式\音律上\對屈原形象的把握等,教師分類梳理)

小組研究的問題:

如:為什么屈原花那么多的精力強調(diào)自己的優(yōu)秀?

為什么屈原把自己打扮得像個女性?

自我研究的答案:

4、在全班范圍內(nèi)研究探討:

1、談談你對《離騷》語言表達特色的理解。(學生分組討論,全班交流)

1浪漫主義手法的巧妙運用。詩人盡情地發(fā)揮出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愛好表達心志?!办杞x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把現(xiàn)實的背景與虛設的幻境巧妙地融為一體,顯示了濃厚的浪漫主義氣息。

2比興手法的運用。如文中用“美人”喻指楚懷王,用香草比喻內(nèi)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采摘和披掛江離秋蘭比喻修身養(yǎng)性,用乘騏驥比喻追求和實現(xiàn)美好的政治理想等等,把比興與表現(xiàn)的內(nèi)容合而為一,使詩中的意名勝具有了象征意義。

3對偶句式的運用。如詩中的“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

“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等句,句式整齊.情文并茂。

4汲取散文的筆法,行文靈活多變。句式以六言為主、加上對偶修辭,使整首詩整齊而節(jié)奏鮮明。如詩中的"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等句,句式整齊.情文并茂。

5大量用"兮"字,不僅加強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詩歌的調(diào)子回蕩頓挫,婉轉(zhuǎn)動人。

6、其他言之成理也可。

5、比較文天祥之選擇生與屈原之選擇壯烈投江,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認識談。

(言之有理即可,小組競賽)

課堂小結(jié):

屈原的一生是一個悲劇,一個愛國者的悲劇,一個改革家的悲劇,一個正義毀于邪惡的悲劇。縱觀他的一生,作為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敗了。他的理想和事業(yè)永遠為后人所惋惜。但作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他成功了。屈原是中國文學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高中語文教案萬能模板篇9

一、教學目標

(一)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感受詩歌美

(二)通過合理想像,再現(xiàn)詩中畫面,領(lǐng)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真情

(三)培養(yǎng)學生的詩歌審美能力,激發(fā)學生詩意表達情感的愿望

二、教學重難點

(一)重點:學習全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二)難點:合理想像,再現(xiàn)畫面,體會詩情,培養(yǎng)學生的詩歌審美能力

三、教學方法:

誦讀法、聯(lián)想想像法、美點尋蹤法、合作探究法、點撥法

四、教學課時: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往今來,人們對離別情感的表達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飲酒作別,可折柳相送,還可長歌一曲,更可寫詩撫懷今天,我們以一曲《長亭外古道邊》的離別歌開啟我們的學習離別詩之。

(二)走近詩人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我國現(xiàn)代著名詩人,翻譯家,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著有《自剖》《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閑話》《志摩的詩》《猛虎集》等作品他的詩歌藝術(shù)成就較高,被人們譽為“一手奠定中國詩壇的人”。

(三)了解背景

康橋是詩人母校劍橋大學所在地1928年作者再度離開了母校,寫下了這首詩正是康河的水的靈性,激發(fā)了詩人的性靈,喚起了詩人久蟄他內(nèi)心的詩的天命他曾說:“我敢說康河是世界上一條最美的水”請聽,康橋河畔傳來他的心音。

(四)初讀感受

1、師范讀,生劃分節(jié)奏(師配樂朗讀)

2、齊讀共評(生配樂齊讀,師生互評)

(五)再讀把握

1、全詩共七節(jié),請從每一節(jié)中找出主要描寫的景物,并說說作者都做了哪些事情。

明確:全詩分別描寫了云彩、金柳、青荇、彩虹、星輝、夏蟲;從標題上看,作者再次告別康橋,他告別康橋的方式很獨特,先作別云彩,回憶金柳,擁抱康河,在康河尋夢,在星輝中放歌,卻因?qū)舨坏迷俣入x別。

2、在這種情況下,他當時的心情如何

明確:詩人是尋夢不得后不得不離開康橋的,在這種情況之下他是失落和感傷的。

3、哪一節(jié)表現(xiàn)出他的失落和感傷呢你能把它讀出來嗎?

明確:第六第七節(jié)(生讀)

尋夢不得他如些憂傷,那么他的夢想到底是什么呢胡適先曾這樣評價他:“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里面只有三個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的現(xiàn)實的歷史”而這首詩中詩人所描繪的美好圖景正是他追求這單純信仰的最好的例證。

(六)精讀體會

1、請選出你認為最美的一幅圖景,抓住景物特征,并通過合理想像用你自己的語言進行描繪

示例一:夕照金柳映河圖:日暮西山,金色的夕陽照耀在康河之上,河面波光粼粼,河岸兩旁嫩綠的柳枝泛著金光,它隨輕風擺動,清新美麗,嬌柔嫵媚就像是嬌美的新娘這般美景讓詩人盡收眼底他欣喜若狂,就像新郎看到新娘一樣這便是他對康橋的愛,何等濃烈,又何等溫柔。

示例二:夏夜離別康橋圖:星光璀璨的夜晚,康河的夜景更加迷人,如夢如幻可是詩人不得不跟康橋告別他心上千般不舍萬般無奈,想要和康橋話別訴說離情,可是傷感百轉(zhuǎn)千回終是默默無語,心中悄悄升起笙簫吹響的離歌我的心情有誰能懂呢那沉寂的夏蟲該是懂的吧!

2、通過剛才同學們的描繪,給我們再現(xiàn)了詩中的美景,也使我們更深切地感受到了詩人的情懷但作者的情感在詩中不著一字,卻處處含情他是怎樣表現(xiàn)的呢,完成下面的連線題你一定有發(fā)現(xiàn)。

云彩永久戀情

金柳低落傷感

水草夢想孕育

彩虹(夢)激情澎湃

星輝喜愛難舍

夏蟲歡喜眷戀

明確:我們把那些能夠反映詩人情感的物象稱為意象詩人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做為一種指向,截取眼前的景物把他放在眼前來表現(xiàn)無數(shù)這樣的意象組織起來的叫意境不同的意境,體現(xiàn)不同的情感。

(七)美讀涵詠

1、主題歸納:全詩構(gòu)造一個純美的記憶中的康橋世界,但現(xiàn)實的“我”不得不與康橋告別,在告別與追憶之間,書寫了“我”的傷感與失落情緒康橋是美麗的,但它已隨風而逝,留給“我”的是不盡的思念。

2、理解了這首詩的情感,讓我們有感情地朗讀這首優(yōu)美的詩(齊讀)。

(八)鏈接抒寫

1、理想破滅卻阻止不了他對美的追求他把美的追求表現(xiàn)在了詩歌上全詩有三美:一是音樂美,二是繪畫美,三是建筑美建筑美在于詩行的排列,它是錯落有致的,看起來美觀大方我們的生活也要像詩人一樣善于發(fā)現(xiàn)美,用文筆去創(chuàng)造美請看視頻,也動筆寫一寫(鏈接生活視頻)。

2、展示師下水作《若相離,槐花憶!》

(九)課堂總結(jié)(略)

(十)布置作業(yè)

1、找出詩中表達作者情感的重點字、詞、句加以品味,說說作者的情感變化。

2、另找徐志摩的另一首現(xiàn)代格律詩,運用今天學過的賞析方法法加以賞析。

3、仿寫現(xiàn)代詩

(十一)板書設計(略)

高中語文教案萬能模板篇10

一、學習要點

1、《吶喊》是魯迅1918年到1922年短篇小說的結(jié)集,也是他的第一部小說集。課文是這部小說集的序言,寫于1922年12月30日。作者在序言中,通過回顧自己從19世紀末到五四時期的生活經(jīng)歷、思想發(fā)展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歷程,說明寫作《吶喊》的緣由和本書的主題。

魯迅的生活經(jīng)歷與思想發(fā)展之間的關(guān)系如下表所列:

地點生活經(jīng)歷

思想發(fā)展

紹興侍親疾看透世態(tài),想走異路

南京求新知選擇學醫(yī),救民報國

仙臺攻醫(yī)學領(lǐng)悟“要著”,棄醫(yī)從文

東京搞文藝悲哀寂寞,深刻反省

北京抄古碑苦悶沉默,思索追尋

北京應索稿看到希望,作文吶喊

2、魯迅在本文中概述了自己心路的歷程。透過魯迅的思想、行為,我們可以看到時代的折射。這些情景對我們理解課文是不可缺少的。

①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封建社會已經(jīng)走向崩潰,屢受列強的侵略而無力抵抗。但是幾千年封建傳統(tǒng)思想的慣性,使中國社會各階層不能正視現(xiàn)實,不能接受西方現(xiàn)代文明的優(yōu)勢地位。他們承認列強船堅炮利,卻看不到自己思想意識形態(tài)的落后,帶來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方面的落后。所以他們提倡以夷之技制夷。洋務運動的興起,正是這種思想的必然??茖W救國論成為維新的主流,而不愿從思想文化等精神方面反省中國。魯迅想通過學醫(yī)救國救民的思想,正是當時這種社會主流思潮的反映。

②中國漫長的封建統(tǒng)治,使國民在精神上受到極大的壓抑和毒害,造成民眾的愚味、麻木和冷漠。日俄戰(zhàn)爭中興高采烈的看客“賞鑒”同是中國人被外國人砍頭的“盛舉”,正是中國民眾精神面貌真實的反映。對于這樣的國民性,魯迅一直是持嚴厲的批判態(tài)度的。他的文學作品,如《阿Q正傳》《祝福》《藥》等,都是鞭撻封建腐朽思想毒害下民眾的愚昧麻木,呼喚革新思想追求文明進步的創(chuàng)作實踐。

③中國近代的改革,一直是不徹底的。

這是由于中國漫長的封建專制所造成的強大的傳統(tǒng)守舊勢力頑強的反抗。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共和建立等大的革新運動,都沒有取得顯著的成效,中國的貧弱局面一直沒有改變。這使許多先驅(qū)者感到失望甚至絕望,于是沉淪下去,有些人逃避現(xiàn)實,在輝煌的古代盛世尋求安慰,有些人沉湎于聲色犬馬中麻醉自己,甚至走向了反動。

④雖然變革總是受到挫折,但是還有很多人在奮斗。

越來越多的人像魯迅一樣,認識到思想救國才是根治中國現(xiàn)狀的良藥。他們紛紛從西方現(xiàn)代思想中尋找藥方?!靶挛幕\動”就是在這樣的情景下出現(xiàn)的,五四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也是為了從思想上救治國民而發(fā)出的激烈的呼喊。魯迅的《吶喊》中的第一篇《狂人日記》所說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都是吃人的歷史,也是為了喚醒民眾而對封建思想做出的嚴厲否定。

3、《吶喊》的篇名和寫作時間

《狂人日記》1918年4月《風波》1920年10月

《孔乙己》1919年3月《故鄉(xiāng)》1921年1月

《藥》1919年4月《端午節(jié)》1922年6月

《明天》1920年6月《白光》1922年6月

《一件小事》1920年7月《兔和貓》1922年10月

《頭發(fā)的故事》1920年10月《鴨的喜劇》1922年10月

《社戲》1922年10月

4、下面是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富仁先生在他的《中國文化的守夜人——魯迅》一書的《自序》一文中的一段話,供學生認識與了解魯迅作參考。

“但魯迅的書都給了我一點踏實的感覺。記得小時和母親住在農(nóng)村一座黑糊糊的土屋中,睡夢中醒來,見母親還坐在我的身邊,心里就感到很踏實,很安全,若是發(fā)現(xiàn)身邊沒有一個醒著的人,心里馬上就恐怖起來。別人的感覺我不知道,反正在我的感覺里,魯迅是一個醒著的人。感到中國還有一個醒著的人,我心里多少感到踏實些,即使對現(xiàn)實的世界仍然是迷蒙的,但到底少了一些恐怖感。中國現(xiàn)當代文人說的多是夢話,夢話也有文學價值,但對我這樣的一個膽小的人,說夢話的人甚至比不說夢話的人更加可怕。魯迅之所以在我的心靈中占了一個特殊的位置,大概這是一個主要的原因。由這種感覺,我認為稱魯迅是‘中國文化的守夜人’更為合適?!?/p>

“在夜里,大家都睡著,他醒著,總算中國文化還沒有都睡去。中國還有文化,文化還在中國。我認為,僅此一點,我們就得承認他的價值?!?/p>

二、能力檢測

1、閱讀下列語段回答文后問題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里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F(xiàn)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shù)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

①文中“鐵屋子”比喻什么?

②文中“熟睡的人們”比喻什么?

③文中“不久都要悶死了”預示著什么?

2、魯迅的小說集以“吶喊”為名,其含義是什么?

參考答案:

1、①“鐵屋子”比喻當時異常黑暗頑固的舊社會。

②“熟睡的人們”比喻受封建思想毒害,精神麻木的國民。

③“不久都要悶死了”預示著麻木的國民們可怕可悲的前途。

2、“吶喊”的含義,有兩方面。

一是表示自己寫小說是為了喚醒精神麻木的人們,使他們起來抗爭而發(fā)出的戰(zhàn)斗呼喊,也即將舊社會的病根暴露出來,催人留心,設法加以療治;一是為勇猛的革命前驅(qū)助威幫陣而呼喊,使之不憚于前驅(qū),不再感到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毫無反應的寂寞孤獨。

高中語文教案萬能模板篇11

第三單元

本單元有三篇文章,雜文一篇、隨筆兩篇?!赌脕碇髁x》是一篇雜文,是一種文藝性的社會評論文章,有著豐富的文學性和形象性。其余兩篇是隨筆,與散文的特點相似,但更注重于說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主要寫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的性質(zhì)和發(fā)展變化。《短文三篇》節(jié)選了蒙田、帕斯卡爾、福爾格姆等作家對人、社會等方面的理解。

本單元是雜文、隨筆單元,從應用的角度說,都是議論文。所以,學習本單元,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議論能力。議論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中時常常用得到的。從審美的角度說,這些課文都具有文學性、形象性,都具有哲理美、語言美,可以借此培養(yǎng)學生的美感,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從探究的角度說,這些課文闡述的社會、人生問題都是與學生密切相關(guān)的問題,值得學生與課文作者對話、溝通,去分析、評判這些問題。

這里精心編排了四篇課文,其中一篇是雜文,三篇是隨筆。雜文是魯迅的《拿來主義》。這是一篇傳統(tǒng)課文,闡述對文化遺產(chǎn)的批判繼承問題。雖然這篇雜文寫于上世紀30年代,但今天讀來依然覺得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現(xiàn)實意義,充滿著科學價值與革命精神。因為70年來,被這篇戰(zhàn)斗檄文指責為“孱頭”,怒罵為“昏蛋”,鄙夷為“廢物”的人仍不斷冒出來。這篇課文精巧的構(gòu)思,精彩的比喻,嚴密的論證,辛辣的諷刺,也值得學生好好學習。

隨筆《語言生活的歷史進程》一文,其實是說明文。按照現(xiàn)在的文體分類法,可以歸入學術(shù)文化隨筆。它的主旨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類的語言也在不斷發(fā)展,文字、傳聲技術(shù)和計算機提高了語言的傳播功能,國家共同語和國際共同語擴大了語言的流通范圍,人類的語言生活還在更快地前進,中國的語言文字必須跟上時代的前進步伐。這篇文章的寫法很有特點。條理清楚,語言是精煉的口語。這篇文章不僅供看,而且供聽,類似廣播稿,人們一聽就懂,它是“文體口語化”的范例。

隨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是倫理學方面的文章。過去教科書選用的議論文,大都是政論、思想評論和時事評論,關(guān)于母愛、父愛之類的議論文章,似乎從來沒有進過課本。選用這篇文章就算開了一個先例。實際上,這個問題與學生的關(guān)系非常密切,每個學生都是在父母的愛的陽光下成長的。學生從小學起已經(jīng)讀了不少關(guān)于父母之愛的文學作品和一般記敘文,現(xiàn)在讀這篇議論文章,就可以上升到理論高度,重新認識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作者是精神分析學家、社會學家和哲學家,他的西方思維方式,他的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可以讓學生開闊眼界,活躍思維。

《短文三篇》中《熱愛生命》一文,是典型的隨筆。它是一段哲人語錄,樸素而又深刻。它告訴讀者,生活是相對于生命而言的,熱愛生命的最好方式就是珍惜時光,熱愛生活。同樣,“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種形式,是熱烈豐盈的生命形式的終極狀態(tài),人們?nèi)绻軌虺浞值叵碛蒙x予的所有快樂,就不會留意死亡的降臨。針對現(xiàn)在中學生中浪費生命、漠視生命、戕害生命的現(xiàn)象,學習這篇《熱愛生命》,應該是有現(xiàn)實意義的。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只是幾個片段,不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但這幾個片段大致有序,并且它的含義深刻而豐富,足以引發(fā)學生的深思。它告訴人們,人的全部尊嚴就在于思想。因為能思想,人區(qū)別于頑石或者牲畜,比能致他于死命的東西高貴得多,能囊括吞沒人的宇宙。道德的原則要求人“努力好好地思想”。學習這篇課文,應該使學生認識到,要維護人的尊嚴,就要“努力好好地思想”。

《信條》看似淺顯或絕對,實際上并非如此。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說過,他之所以能獲獎,主要原因就是他牢記并實踐了在幼兒園就學過的那些信條。這篇課文的高明之處,在于作者把復雜問題簡單化,而且講得機智、幽默,充滿溫情,容易為人們所接受,并高高興興去實踐。希望在學生身上,也能達到這個效果。

高中語文教案萬能模板篇12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反復朗讀,加深對詩歌內(nèi)容的把握。

2、通過分析意象,強化對作者愛情觀的理解。

二、教學步驟:

1、導入:

本單元是詩歌單元,一路走來,我們領(lǐng)略了偉人毛澤東的萬丈豪情,體味了詩人穆旦的赤子情懷,而此刻,我們將與一株美麗的木棉相逢,傾聽一位不平凡的女性發(fā)出的愛情宣言《致橡樹》。

2、作者介紹:

舒婷:原名龔佩瑜,1952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當代朦朧派詩歌的代表人物,寫有許多著名的朦朧詩,如《四月的黃昏》《這也是一切》《呵,母親》《思念》《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雙桅船》《也許》等。其中《雙桅船》獲中國作協(xié)第一屆全國新詩二等獎,《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獲1979——1980全國青年優(yōu)秀詩歌獎。

3、朦朧詩:

產(chǎn)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強調(diào)詩人的自我意識。內(nèi)容含蓄雋永,形式虛實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創(chuàng)造一種朦朧的藝術(shù)形象或意境,從而誘發(fā)人們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獲得特殊的審美享受。代表詩人還有顧城、北島等。

4、分析課文:

(1)這位朦朧派代表詩人的愛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讓我們屏神靜聽那來自心靈深處的真實表白。(先聽錄音,再訂正讀音,再請同學們齊讀。)

(2)作者否定了哪幾種愛情觀?為什么?

讓我們先聽聽美麗的木棉樹的回答吧!她說:愛情不應該是這樣的。

①老師范讀。

②分析:

A、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炫耀自己),為了追求高貴的地位,不顧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嚴于不顧,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愛情?這是一種“極力攀附”的愛情。木棉對這種愛情態(tài)度鮮明,立場堅定,堅決予以否定。課文中有三個字:“絕不像”!其中哪一個字可以體會到作者決心之大?絕!

B、其次,癡情的鳥兒。

為綠陰重復單調(diào)的歌曲的鳥兒,木棉樹又抱有什么樣的態(tài)度呢?

課文中也有三個字,“絕不學”!因為這種鳥兒是單方癡戀,只知為對方歌唱,卻忘了用自己的歌喉為自己歌唱。她意識不到自身存在的價值,不知道在愛對方的同時“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樹的陰影之中,卻不愿飛出橡樹的庇護,不愿飛向?qū)儆谧约旱淖杂商炜?。所以,這是一種“只知癡戀”的愛情。

C、接下來,詩人又分別列舉了“泉源、險峰、日光、春雨”。這些事物在其他文學作品中大多屬于被贊美對象,那么在本詩中木棉對它們的態(tài)度呢?

同學們回答:“也不止;不,這些都還不夠!”

雖然不象前兩種全盤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遺憾。因為它們?yōu)榱讼饦涞呐畈L,無怨無悔地奉獻、給與,卻忘了給自己一個獨立的世界、創(chuàng)造自身價值的機會,這種自我犧牲固然可嘉,卻也難免令人遺憾。所以,這是一種“一味奉獻”的.愛情。

擴展:作者在寫到“日光”“春雨”這兩個意象時,不像前面是完整的句子。如果讓你補充完整,這兩個句子應該怎么寫呢?

例:甚至也不止像日光,照亮你的前程,溫暖你的心靈;甚至也不止像春雨,播撒愛的甘霖,滋潤你的心田。

D、小結(jié):以上種種都是“世俗的愛情”,作者是持不贊同的態(tài)度的。在作者看來,愛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單方的癡戀,即使由衷的奉獻,也是不夠的。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的愛情是什么樣的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3)作者肯定的愛情觀。她說:愛情應該是這樣的。

①請全班女同學齊讀至結(jié)尾。

②分析:

A、首先,作者強調(diào)的是愛情的基礎。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p>

這兩句指出了只有以獨立的人格、高貴的尊嚴為前提,才可以論及“愛情”,也即強調(diào)了愛情的基礎應是“獨立、平等”。

B、“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每一陣風過;我們都互相致意;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p>

這幾句強調(diào)了愛的雙方應緊密結(jié)合、相親相愛、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

C、作為愛的雙方,又應該以什么樣的形象出現(xiàn)在人們面前呢?

男生齊讀:你有你的銅枝鐵干,像刀、像劍、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漢比作刀、劍、戟,枝干像銅、像鐵,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漢形象應是偉岸挺拔、堅強有力的。

D、那么,女性又應以怎樣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呢?

女生齊讀:我有我紅碩的花朵,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認為女性應有“紅碩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應該是青春秀美的,充滿生機的。有了美麗的外表,還必須擁有豐富的內(nèi)涵。

后面兩句:“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作者在這里為什么選用了這兩個比喻?

中國漫漫的歷史長河,展現(xiàn)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劇。她們中的一部分意識到了社會強加給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們試圖改變不公正命運帶給自己的屈辱,但是常常以悲慘的結(jié)局告終()。她們中的另一部分人喪失了做“人”的權(quán)利,只能像附屬品從屬于男性社會,而她們自己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這無疑又加深了她們自身的悲劇色彩()。女詩人作為新時代覺醒了的女性,她為此感到難過、沉重,因而發(fā)出沉重的嘆息。由此可知,作者認為女性,尤其是覺醒了的女性,除了外在美之外,還應該具有深刻的思想和豐富的情感,這也正是女性的內(nèi)在美成熟之美的體現(xiàn)。而“英勇的火炬”則突出女性更需具備像男子漢一樣的勇敢、頑強的品質(zhì)和熱情友愛的態(tài)度,能給別人帶來力量、光明和溫暖。所有這些加起來,構(gòu)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E、那么,真正的愛情應該包含哪些內(nèi)容呢?

“我們分擔……卻又終身相依?!?/p>

作者認為真正相愛的兩個人,應該能夠分擔各種不幸和痛苦,要風雨同舟,患難與共。

F、最后,詩人大聲表白:這才是偉大的愛情!

男女生齊讀最后幾句。

(4)橡樹、木棉分別象征什么?(全班齊讀)

橡樹:男性的陽剛氣概。偉岸挺拔、剛強不屈、鋒芒銳利。

木棉:女性的柔韌氣質(zhì)。健康活潑、深沉博大、堅韌不屈。

(5)總結(jié)全文:詩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藝術(shù)構(gòu)思,在詩的開頭首先否定了種種世俗的愛情;接著在強調(diào)獨立平等的基礎上,提出了理想的愛情。這兩種愛情觀根本區(qū)別在于是否強調(diào)了愛的基礎獨立、平等。

女性的獨立宣言:本詩寫于1977年,當時正好是在“10年浩劫_____”后對“10年浩劫_____”中人性扭曲、等級明顯的社會現(xiàn)象的反思,女詩人回想幾千年來中國婦女總處在男尊女卑的生存狀態(tài)下,以飽含情的筆觸,用內(nèi)心獨白的方式向世人宣告女性是獨立的,與男性是平等的,應該與男性公民一起創(chuàng)造美好的生活,所以本詩可以理解為女性的獨立宣言。

(6)作業(yè):既然木棉向橡樹表達了自己的心聲,那么,橡樹聽了這些,會有何感想呢?假如你是那棵橡樹,你又會向木棉說些什么?

請以《致木棉》為題,寫一首詩或一篇文章。

高中語文教案萬能模板篇13

(一)教學思路

在古代的史傳文學中,最富有史學意義和文學色彩的要數(shù)《史記》;在《史記》中,最令人蕩氣回腸、驚心動魄的是《項羽本紀》;而在《項羽本紀》中,最能體現(xiàn)項羽的性格和為人的是“鉅鹿之戰(zhàn)”、“鴻門宴”和“垓下之圍”。因此,教學《鴻門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文總的教學思路是從語言到人物、從整體到局部、從課內(nèi)到課外,引入值得商榷的看法和值得思辯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討論,從而把握情節(jié)起落,感受人物形象,豐富文化底蘊,提高思辯能力。從語言到人物:本文編排在高中第一冊,它與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之間存在著一個明顯的落差。因此,擬安排兩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積累文言詞匯和句式,理解和熟悉課文語言:首先要求學生結(jié)合注釋去鉆研課文,理解其中的古今異義、通假現(xiàn)象、詞語活用和特殊句式;然后,利用連環(huán)圖畫,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給重要場景寫說明文字,進行“語言轉(zhuǎn)換”訓練,進一步理解語言,把握情節(jié)。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項羽和劉邦這兩個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從整體到局部:《鴻門宴》是節(jié)選文字,但它始于曹無傷告密、終于曹無傷被殺,是相對獨立和完整的片斷。在疏通語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把握矛盾線索,理清宴前、宴中、宴后的情節(jié)結(jié)構(gòu),大處著眼,整體把握;然后抓住“宴中”這一部分,引入值得商榷的看法,具體、深入地剖析“三起三落”的情節(jié)安排。這樣,既有“面”上的鳥瞰,也有“點”上的響鑼重錘,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整體把握和深入思辯的能力。從課內(nèi)到課外:“鴻門宴”只是“項羽現(xiàn)象”或者說“項羽文化”中的一個點,我們的教學應該由這個“點”輻射開去,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增進他們的文化底蘊。理解文言詞匯和句式,把握情節(jié)結(jié)構(gòu),感受人物性格,可以說都是課內(nèi)功夫。為了使課文教學富有深度和廣度,擬安排兩個環(huán)節(jié)加以拓展。1.討論:有人說項羽不在席間殺死劉邦,表現(xiàn)了他的“婦人之仁”,但蘇軾卻說這表現(xiàn)了他的“君人之度”。對此你怎么看?2.組織大家交流、評析課前圍繞“項羽”專題搜集的詩文。

(二)教學設計

本課教學綜合運用點撥法、自讀法和討論法,擬安排三課時。第一課時適當介紹歷史背景以導入新課。在自讀的基礎上加以點撥,疏通文句。將讀文與讀畫以及根據(jù)畫面寫說明文字相結(jié)合,進一步加深對重點場景的理解。教學要點:1.

結(jié)合注釋,利用古漢語詞典,理解課文中的文言詞語和句式。①古今異義:“盜”、“非?!钡取"谕佻F(xiàn)象:具―俱;距―拒;內(nèi)―納;要―腰;蚤―早。③詞類活用:“活”、“王”、“兄”、“籍(吏民)”等。④特殊句式:具告以事;毋從俱死;為之奈何;孰與君少長;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客何為者。2.

閱讀課文的重點場景和相關(guān)的連環(huán)圖畫,用自己的語言給圖畫配說明文字。第二課時教學要點1.抓矛盾線索2.理情節(jié)結(jié)構(gòu)宴前(戰(zhàn)還是不戰(zhàn))

①項羽下令擊劉②劉邦拉攏項伯③項羽輕信“說項”宴中(殺還是不殺)①劉邦詭表心跡②范增舉示玉玦③項莊舞劍④樊噲闖帳⑤項羽賜座宴后(收還是不收)①劉邦趁機離席②項王接受贈璧③范增砸碎玉斗3.引入值得商榷的看法,討論“宴上”斗爭的“三起三落”教學難點:如何從實際出發(fā),認識情節(jié)發(fā)展的“三起三落”。第三教時主要采用討論和交流的方法,深入感受人物的性格內(nèi)涵,同時將學生的閱讀視野引向廣闊的天地,豐富文化底蘊。教學要點:1.分析、概括項羽和劉邦的性格內(nèi)涵。

2.關(guān)于“婦人之仁”和“君人之度”的評論。

3.組織學生交流、評析圍繞“項羽”專題搜集的材料。教學難點:對項羽不在席間殺死劉邦的不同看法的評論。

(三)教學實例

(部分教學片斷實錄)教學片斷一:給連環(huán)圖畫配說明文字采用實物投影儀,或預先制作成課件,投影出下列連環(huán)圖畫:圖一:(圖略)圖二:(圖略)圖三:(圖略)圖四:(圖略)

(以上圖片選自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繪畫本中國通史》)要求學生仔細閱讀以上畫面,辨明人物及人物之間的關(guān)系,觀察人物的舉止神態(tài);然后仔細鉆研課文中的相關(guān)文字,用自己的語言說明畫面內(nèi)容??梢赃m當交代畫面內(nèi)容的前因后果,切忌亦步亦趨的“硬譯”。

第二天一大早,劉邦趕赴項羽的駐地鴻門,向他賠禮道歉。項羽的情緒有所緩和,并設宴款待劉邦。

宴席上,范增屢屢示意項羽殺掉劉邦,項羽都不表態(tài)。范增只得召進項莊,讓他在祝酒之后舞劍助興,尋機刺殺劉邦。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故事。

項伯見勢不妙,也拔劍起舞,不時用自己的身體掩護劉邦,使項莊無法下手。

張良立即外出,把情況告訴守候在軍門外的樊噲,樊噲帶劍持盾闖了進來,面對項羽,歷舉劉邦反秦之功,嚴辭斥責項羽聽信讒言,企圖誅殺有功之人。項羽無言以對。以上說明文字不是“標準答案”,只要扣住畫面,語言簡潔、順暢,都值得鼓勵。

教學片斷二:“三起三落”的討論師:有人將宴會上的情節(jié)概括為三起三落。

三起:

一起是“范增數(shù)目項王,舉所佩玉玦”示意項羽殺掉劉邦,氣氛頓趨緊張;

二起是范增見項羽“默然不應”,于是叫項莊以舞劍為由,趁機刺殺劉邦,形勢極為嚴峻。

三起是樊噲撞倒守門衛(wèi)士而入帳,怒視項羽,嚴辭斥責,情節(jié)發(fā)展到最高潮,緊張氣氛達到了極點。

三落:

一落是對樊噲闖帳,項羽不僅不怒,反而稱為“壯士”;

二落是項羽賜酒賜肉,被樊噲斥責之后反而賜坐;

三落是劉邦以“如廁”為由逃離項羽軍營。對這一說法,你們怎么看?請展開討論。

生一:對“三起”的概括應該說是準確的。范增舉玦、項莊舞劍和樊噲闖帳三處情節(jié)或者說細節(jié)確實充滿了殺機,大有一觸即發(fā)的危險,讓人為劉邦的命運深感憂慮。

生二:“起”和“落”是相對的,有起才有落,它們應該在同一條橫軸上展開……

生三:是啊,一落是項王“默然不應”,視而不見;二落應該是“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而項羽對此置若罔聞,讓人為劉邦暫時松了一口氣。

生四:樊噲闖入帳內(nèi),項王“按劍而跽”,高度警覺,而當明了他的身份后,稱之為“壯士”,先是賜酒,后又賜彘肩,一聲不響地聽了斥責以后又賜坐,大有惺惺相惜之意。到這里,劉邦所受到的生命威脅應該說是基本上消除了。這就是“落”。把后來劉邦托辭逃席看成三落是不恰當?shù)摹?/p>

師:同學們分析得很有道理。宴席上殺不殺劉邦是斗爭的焦點,而殺不殺劉邦的關(guān)鍵看項羽的態(tài)度。三起三落是對應的,宴席上閃耀著刀光劍影,但又張中有弛,跌宕起伏。這一場面描寫實在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最典型的體現(xiàn)

教學片斷三:有關(guān)“婦人之仁”和“君人之度”的討論師:有人說項羽不在席間殺死劉邦,表現(xiàn)了他的“婦人之仁”,而蘇軾在《范增論》中說這體現(xiàn)了他的“君人之度”。對這兩種說法,你們是怎么看的?

生一:項羽雖然是一個叱咤風云的蓋世英雄,但從宴席前和宴席上的表現(xiàn)來看,是一個優(yōu)柔寡斷、感情用事的人,說他有“婦人之仁”,我覺得有一定的道理。

生二:說項羽在宴席上“優(yōu)柔寡斷”是不準確的。他的叔父項伯替劉邦向他表功和求情之后,項羽實際上就有不殺劉邦之意。正因為項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對范增的再三暗示置若罔聞,對項伯的庇護加以縱容。項羽是一個狂妄自大、剛愎自用的人,說他有“婦人之仁”是不準確的。

生三:項羽為什么沒在席間殺死劉邦?項伯的求情固然起了作用,但最根本的原因是項羽以為劉邦不是自己的對手,對自己根本構(gòu)不成威脅,只要劉邦不在關(guān)中稱王,對自己俯首稱臣,就可以饒他一命。這樣看來,我倒是有些贊同蘇軾的看法,盡管這樣的“君人之度”是缺乏戰(zhàn)略眼光的,項羽日后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生四:什么是“君人之度”?就是統(tǒng)治者的寬廣的氣度,對臣下的過錯也能夠容忍和寬恕。從項伯的求情和劉邦的“表演”來看,劉邦不但沒有絲毫過錯,反而有莫大的功勞,不但不應受到任何責罰,反而應該受到封侯封王的獎賞。項羽答應“內(nèi)奸”項伯的求情,相信劉邦的連篇鬼話,根本不是什么“君人之度”,而只能說是缺乏知人之明,缺乏審時度勢的智慧。有人說項羽“四肢發(fā)達,頭腦簡單”,不是沒有道理的?!瓗煟簞偛糯蠹矣懻摰煤軣崃?,充分發(fā)表了自己的意見,有一些思想交鋒的“火花”閃耀出來。在這里我不想對大家的發(fā)言作老吏斷案般的評判,有的議題不必去追求“唯一答案”。錢鐘書在《管錐編》中對項羽有一個分析,對我們理解項羽豐富、復雜的性格內(nèi)涵有幫助:“‘言語嘔嘔’與‘喑嗚叱咤’,‘恭敬慈愛’與‘僄悍猾賊’,‘愛人禮士’與‘妒賢嫉能’,‘婦人之仁’與‘屠阬殘滅’,‘分食推飲’與‘玩印不予’,皆若相反相違;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兩手分書、一喉異曲,則又莫不同條共貫,科以心學性理,犁然有當?!妒酚洝穼懭宋镄愿?,無復綜如此者。談士每以‘虞兮’之歌,謂羽風云之氣而兼兒女之情,尚粗淺乎言之也?!?/p>

(四)教學體會

1.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文言文教學中,串講法一直占有很大的市場,教師成了無所不知的主角,學生是附庸,是被動的接受者。運用這種方法,盡管也能讓學生掌握一些古漢語以及文章的內(nèi)容和形式方面的知識,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不到足夠的展現(xiàn)和發(fā)揮,因而也就影響了情感的熏陶和能力的培養(yǎng)。我們對這種傳統(tǒng)的教法進行了改革,將教師的點撥與學生的自我鉆研、互相討論相結(jié)合,讓學生與文本對話,與古人對話,與老師對話,與同學對話,充分發(fā)揮他們主動學習、主動求索的精神。變“教堂”為“學堂”,變“講師”為“導師”,給學生提供自讀、研討和歷練的寬廣的“平臺”,真正確立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這是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是現(xiàn)代先進的教育教學思想的體現(xiàn)。

2.致力于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而欓T宴》是《史記》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優(yōu)秀的作品之一。對于這樣的作品,應該多角度、多方面地進行立體的教學設計,從整體上豐富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教學中,我們正是這樣去追求的。除了要求學生學習古代漢語知識和文化常識外,還注重引導他們?nèi)シe累與課文有關(guān)的歷史知識,感受項羽和劉邦特別是項羽的形象,領(lǐng)悟?qū)Ρ?、張弛和細?jié)刻畫等表現(xiàn)藝術(shù);同時,組織他們搜集相關(guān)的材料,對值得商榷的專題展開討論,提倡思想交鋒,鼓勵唇槍舌劍,以提高他們搜集、分析和利用材料的能力,提高他們的鑒賞水平、思辯能力和表達能力。

3.加強課內(nèi)外的溝通。課內(nèi)只是一個很小的“點”,課堂只是一處狹窄的“方塘”。理想的教學應該由課內(nèi)輻射到課外,將課外容納到課內(nèi),讓“天光云影”在“半畝方塘”里“共徘徊”。本案例就是這樣去做的,在課前要求學生圍繞“項羽”這個專題廣泛搜集材料,進行分析、篩選,為討論作準備。有的同學發(fā)現(xiàn)“鴻門宴”的情節(jié)互見于《項羽本紀》、《高祖本紀》、《留侯世家》和《樊噲列傳》,只是根據(jù)表達的需要,彼此互有詳略的不同;有的搜集到了杜牧的《題烏江亭》、王安石的《續(xù)題烏江亭》和李清照的《夏日絕句》;有的復印了蘇軾的《留侯論》和《范增論》;有的還查閱了楹聯(lián)辭典,抄錄了霸王靈祠中項羽塑像兩旁的對聯(lián):“彼可取而代也白眼視秦王一時氣蓋人世間,漢皆已得楚乎烏騅嗟不逝千古風悲垓下歌”;……材料豐富的程度大大出乎教師的意料。這一做法有效地開發(fā)了語文教學資源,溝通了課內(nèi)外的聯(lián)系,使《鴻門宴》的教學成了一種深層次的、彌散型的研究性學習,同學們在搜集、分析和利用材料的實踐中開闊了眼界,鍛煉了思維,提高了能力

高中語文教案萬能模板篇14

教學目標

1.理解意象,通過意象來把握意境的營造。

2.把握本課思想內(nèi)容,在課堂上背熟一部分課文。

3.體會文中“丁香姑娘”的象征意義。

教學重點,難點

1.朦朧詩的特點

2.把握作者情感

3.丁香姑娘的含義

4.真正做到課堂背誦

教學方法

1.朗讀法:朗讀課文,感知本文的意境美,含蓄美。

2.啟發(fā)法:通過圖畫進行引導啟發(fā)。

3.探討法: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調(diào)動學生學習興趣。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雨巷,一條多么悠長的雨巷;雨巷,一條多么寂寥的雨巷;雨巷中,彷徨著一位詩人,又彳亍著一位姑娘。他們在雨巷中飄然相逢,又飄然相散。這景,這情,誘使過多少讀者遐想幽思!

這詩人筆下的“雨巷”,究竟是怎樣熔鑄而成的?究竟表現(xiàn)了一種什么樣的情思?且讓我們一起來細細探尋戴望舒的《雨巷》。

二、寫作背景及《雨巷》

這首詩寫于1927年夏天。當時全國處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后的幻滅與痛苦,心里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詩作寫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將它投寄到《小說月報》。當時代理《小說月報》編輯的葉圣陶一看到這首詩就非常喜歡,稱它為“替新詩的音節(jié)開了一個新紀元”,并送給作者“雨巷詩人”的稱號。這一年,作者才22歲。

三、聆聽錄音,感知內(nèi)容。

1、這首詩講了個怎樣的故事?

細雨春日,一位青年撐著油紙傘彷徨在雨巷,他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也撐著油紙傘向他走來,走過他的身旁,走盡這雨巷,最終他還是一個人孤零零地走在這雨巷。

2、全班朗誦,說說你聽讀后的感受。

感受:憂傷、惆悵、凄婉、寂寥和朦朧的美。

3、你是如何獲得這種感受的?

明確:詩歌內(nèi)容,具體說是語言。

四、研讀詩歌,把握意象。

1、我們的憂傷、惆悵等感受來自語言,作者并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過意象來表現(xiàn)某些情感。說說詩中運用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的特征是什么?(小組交流)

明確:意象特征

雨巷悠長、寂寥

油紙傘古樸

我惆悵

丁香姑娘美麗、惆悵、寂寥

籬墻頹圮

這首詩最大的特點是明確與朦朧并存,也就是說它的意境是明確于朦朧并存。意境是通過意象來表達的,所以要把握意境就得從意象入手,剛才我們已經(jīng)找出了5個意象,現(xiàn)在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些意象是如何集明確與朦朧于一身的:

第一個是雨巷。明確:下著雨的江南小巷。(作者幼小時住在杭州大塔兒巷8號。他小學、中學走的都是長長的青石板路。)朦朧:小巷本來就讓人感到幽深,寂靜,再加上蒙蒙的細雨,意境更是充滿了朦朧美。

第二個是油紙傘。明確:這是件真實的雨具。朦朧:油紙傘不比自動傘,它本身就具有復古、懷舊、神秘、迷蒙的特點。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結(jié)合起來了。在寂寥的雨下,憑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圍。

第三個是我。明確:“我”就是指詩人自己。朦朧:指像詩人那樣迷失方向,處彷徨苦悶,找不到出路的先進青年。

第四個是丁香姑娘。明確:丁香形狀象結(jié),開在暮春時節(jié),開花為淡紫色或白色。朦朧:丁香象征著美麗、高潔和愁怨。姑娘。明確:一個女孩子。朦朧:象征著詩人對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現(xiàn)了空虛、幻滅和感慨的心境。

第五個是籬墻。明確:一堵墻。朦朧:(這個籬墻是頹圮)讓人有種哀怨、凄涼的氛圍

2、這些意象中哪個意象是主意象?共同探討作者選擇丁香姑娘這個意象的作用。

(1)作者為何選擇丁香來描寫姑娘?

明確:丁香的特點是高潔、美麗,古人常用丁香來表現(xiàn)愁思,而本詩開頭就定下了這樣凄涼、憂傷的基調(diào)。

(2)讀完全詩,你認為丁香姑娘存在嗎?哪里看出?

明確:不存在。開頭“我希望逢著”,結(jié)尾“我希望飄過”,表明丁香姑娘并未出現(xiàn),她只存在于作者的心中,存在于他的想象中。

(3)這種并未在詩歌中實際出現(xiàn)的意象我們一般稱為虛筆,這種手法稱作象征。

(4)那么丁香姑娘的象征意義到底是什么呢?(見課后練習二。此問題讓小組討論)

明確:丁香姑娘的特征是美麗、惆悵、寂寥,與“我”相近,又顯得虛無縹緲。因此通過她表現(xiàn)了詩人自身孤獨寂寞又愁苦,有所追求又迷茫無奈的心境。

丁香姑娘象征了作者追求的戀人、理想(進步知識分子對前途無望的苦悶之情)、人生(小知識分子青春期的孤獨憂郁或多愁善感)。

3、再讀詩歌,領(lǐng)悟意境。

再讀詩歌,盡力讀出丁香姑娘的特點,也讀出作者的心境。思考這首詩給我們展現(xiàn)了怎樣的意境呢?(學生齊讀,有愿意單獨朗讀的更好)

提示:所謂意境是指一個個意象組合在一起,構(gòu)成的一種整體境界,它包含了詩歌的整體氛圍、作者抒發(fā)的情感。

明確:孤獨、寂寥、凄婉、惆悵、朦朧的意境。

五、分析課文,把握詩人的思想情感

這首詩的開頭給我們的信息是什么?(雨巷)

(在黑板畫圖)雨巷,它是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它給我們的感覺是什么

明確:感傷、凄美、朦朧美

請同學們找出上半部分詩中的動詞(撐,彷徨,希望逢,結(jié)著,是有……)

撐著什么東西(油紙傘),撐著油紙傘干嘛?(獨自彷徨)彷徨在哪?(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詩人僅僅在彷徨嗎,不(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這姑娘是怎么樣的?(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為什么先寫顏色,再寫芬芳,最后寫憂愁?《舉個例子,有人在1000米外拿著999朵玫瑰向你走來,因為太遠,模糊,你看不清楚到底前方是什么。這時映入你腦海的先是一團紅(顏色),等到看清是玫瑰時,大家就會聞到玫瑰撲鼻的香(味道──芬芳)那時大家會不會想:“這么多玫瑰是送給誰?給我的嗎?”(內(nèi)心──憂愁)》

這個姑娘在干嗎(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哪(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這時候的“我”,就只在不斷彷徨,苦悶嗎?(不是)

雖然作者在彷徨,但他的心里并沒有放棄追求,“我希望逢著……的姑娘”。丁香一樣的姑娘是作者所希望出來的虛構(gòu)的人物,如果我們在畫上添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那整幅畫給我們的感覺又是怎樣?(希望,追求)

既然“我”是充滿希望,那“我”的希望最終怎樣了?實現(xiàn)了嗎(沒有,希望破滅了成了失望,追求也幻滅了──她默默地遠了,遠了,到了頹圮的籬墻,走盡這雨巷。在雨的&39;哀曲里,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那“我”最終就是以失望跟幻滅結(jié)尾嗎(不是的,我依舊是充滿希望──我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樣地,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

現(xiàn)在我們來看一下圖,經(jīng)過分析我們不難知道這首詩所表達的是“追求與幻滅,希望與失望的雙重情調(diào)”,“含蓄的暗示出作者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感”。

板書設計:

雨巷

戴望舒

第二課時

過程:

一、放《雨巷》配樂朗讀。

二、詩歌的節(jié)奏和押韻(處理課后練習一)

《雨巷》共7節(jié),每節(jié)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長,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詩行中反復出現(xiàn)形成了一種悠長的旋律,這樣的音質(zhì)就同詩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調(diào)很好地融合起來。詩中不但使用“ang”的韻尾、用音節(jié)的舒緩悠揚來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辭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來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三、小結(jié)歸納:

1、怎樣鑒賞現(xiàn)代詩歌?

明確:以意象為抓手,分析意象特征,營造了怎樣的意境,抒發(fā)了怎樣的感情。

2、在此基礎歸納本詩主題。

通過丁香姑娘、雨巷、油紙傘等意象的,營造了一種孤獨、凄婉而惆悵的意境,抒發(fā)了詩人追求理想中的情人而不得的苦悶惆悵之情。

四、拓展延伸。

總結(jié):這堂課我們主要通過意象的分析,學習了《雨巷》這首詩。而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常常會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請聽歌曲《丁香花》,體會一下唐磊心中有位怎樣的姑娘?

結(jié)束語:據(jù)說這首歌的創(chuàng)作就受到了《雨巷》的影響。同時,這首歌的背后還有一個凄美的故事,同學們課外可去查資料了解。

五、作業(yè):

1、課外閱讀舒婷的《致橡樹》,并用今天所學的意象分析法學習,領(lǐng)悟詩歌的意境。

2、模仿《致橡樹》、《再別康橋》或《雨巷》,仿寫一首詩,注意意象的選用。

高中語文教案萬能模板篇15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積累重要文言實詞、虛詞、文言句式等。

2、了解《戰(zhàn)國策》及相關(guān)知識,把握古代記敘散文的特點。

3、理解分析荊軻、太子丹、秦武陽等人物形象。

4、掌握古代記敘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二)過程和方法目標

1、介紹相關(guān)歷史背景,讓學生在歷史大背景中觀照荊軻刺秦王的故事。

2、引導學生提要勾玄地閱讀課文,學會抓住關(guān)鍵詞語,概述文章的敘事脈絡,做到綱張目舉,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

3、設計思考題,引導學生深入領(lǐng)會古代散文簡潔、精煉、細節(jié)傳神的語言魅力和敘事藝術(shù)。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1、理解領(lǐng)會荊軻不畏__、不避艱險、舍生忘死、扶弱濟困的英雄精神。

2、引導學生領(lǐng)略英雄的才華與品德,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教學重點】

1、分析荊軻人物形象及其刺秦王的行為

2、積累重要文言基礎知識。

【教學難點】

1、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領(lǐng)會古代記敘散文的語言魅力和敘事藝術(shù)。

【教學方法】

1、講解法

2、自主合作法

3、誦讀感知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在諸多風流人物之中,有一位僅有短短兩句吟唱,而這兩句卻成為千古絕唱,這就是荊軻的《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詩中透露出無限的悲涼和對人生的留戀,但荊軻仍然一無反顧,“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許多英雄就這樣永遠地走入歷史深處。今天,讓我們在前人的記述中再來探尋英雄的足跡,傾聽歷史的回音。(板書課題)

二、【《戰(zhàn)國策》簡介】

多媒體展示,學生齊聲朗讀

《戰(zhàn)國策》又稱《國策》,是西漢末年劉向編著,全書共三十三篇,分為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wèi)、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戰(zhàn)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動和社會面貌,著重記載了謀臣的策略和言論。這部書記事寫人十分生動,既有重要的史學價值,又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三、【背景簡介】

多媒體展示,教師簡述

故事發(fā)生在戰(zhàn)國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統(tǒng)一中國之前的六年。當時,秦于公元前230年滅韓,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趙(滅趙是公元前222年),秦統(tǒng)一六國的大勢已定。當初,燕王為了結(jié)好于秦國,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作人質(zhì)。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國。為抵抗強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為報“見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殺秦王贏政,使秦“內(nèi)有大亂”,“君臣相疑”,然后聯(lián)合諸侯共同破秦。荊軻刺秦王失敗之后,秦大舉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滅燕。

荊軻,春秋戰(zhàn)國時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齊國人,后遷居衛(wèi)國,原叫莊坷,到了燕國以后,才叫荊軻,他喜歡讀書擊劍,結(jié)交名人勇士。課文中提到的擊筑的高漸離,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雙全的燕國處土田光。田光覺得自己老了,無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薦了荊軻。田光為了激勵荊軻,便__了。荊軻接受了任務,太子丹高興萬分,馬上封荊軻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課文記敘的情況。

四、【掃清閱讀障礙】

1、讀準字音(多媒體展示,師生齊讀)

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

卒(cù)提(dǐ)創(chuàng)(chuāng)揕(zhèn)

拊(fǔ)髓(suǐ)樊於(wū)期箕踞(jījù)

亢(kàng)夏無且(jū)

2、疏通疑難語句(多媒體展示,學生討論,教師點撥)(疑難語句由學生預習得來)

①秦王必說見臣:

說,同“悅”。說見:高興地接見

②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

窮:走投無路,猶如“追窮寇”之“窮”。古代缺少衣物錢財一般叫貧,不得志、無出路叫窮。

困,困窘。樊將軍“父母宗族,皆為戮沒”,“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可見“窮困”。

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

全句意為:樊將軍因為走投無路來投奔我,我不忍心因為自己的事情而傷害了長者的心意

③乃今得聞教:

乃,語氣副詞,表轉(zhuǎn)折。教:指教。全句意為:而今才聽到(您的)指教。

④函封之:

函,盒子。這里名詞作狀語,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來。

⑤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

現(xiàn)在(是)拿著一把匕首進入兇險難測的__的秦國,我之所以停留,是因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⑥愿舉國為內(nèi)臣,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

愿意全國上下做秦國的臣民,(燕王)排在諸侯的行列,供應、貢獻、賦稅和郡縣一樣,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廟。

給(jǐ),供應,供給。職:貢賦,賦稅。

⑦北之人:北方邊遠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人。

蠻夷:古代泛指少數(shù)民族。

鄙:邊疆,邊遠的地區(qū)。

2210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