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若干知識點的分解策略
時間:
高晶1由 分享
語言學早已不是語音、語法等封閉的知識,它逐漸發(fā)展成為一門縱貫語言的形式、意義和語境的學科。語言學界目前的共識是:語言,主要是通過后天的互動體驗和認知加工形成的;語言和句法不是自治的(語言能力與其他認知能力不可分離,句法、語義、語用密切相關);語言不能被分割為幾個獨立的模塊,句法不能作為一個獨立單位研究;句法、語義等不能用形式化的方法作整齊劃一的解釋。①
語言學知識對語文教學又有什么直接意義呢?
下面的內(nèi)容將分為兩部分,一是講解語言學若干知識,以供教師了解、學習;二是聯(lián)系實踐分別闡述這些知識對語文教學的價值,幫助教師進行內(nèi)化和轉(zhuǎn)化。
一、漢語言文字的特點
(一)漢語語音的民族性
漢語的音韻包括聲、韻、調(diào)。審音用字,以聲傳情,用聲寫象,是我國古典詩文的傳統(tǒng),一直傳承到現(xiàn)當代的優(yōu)秀作家。審音用字,從閱讀欣賞的角度,則是由聲悟情,循聲求象。
1.聲母與情感的關聯(lián)
相同聲母的字,往往具有相近的意味。如:聲母“m”為雙唇的濁鼻音,發(fā)音時雙唇閉合,給人以蒙眬模糊的印象和神秘難明的感覺。“m”聲母的字,多有模糊、神秘、包裹、昏黑的意味,如“夢”、“朦”、“迷”、“漫”、“茫”等。聲母“r”屬于舌尖后的濁擦音,發(fā)音時自然卷起,聲帶柔和顫動,所發(fā)的音可以本能地喚起一種柔軟、纏綿的感覺。“r”聲母的字多含柔軟、纏綿、忍讓等意味,如“繞”、“絨”、“柔”、“潤”、“荏”等。
2.韻母與情感的關聯(lián)
韻母中的元音“a”開口度最大,發(fā)音響亮,氣流吐出無拘無束,常表示歡快、活潑的情感狀態(tài)。“i”的開口度小,發(fā)音低沉壓抑,常與抑郁的情調(diào)相聯(lián)系。一般來說,ang、eng、ing、ong以及ao等韻母,開口度大,音域?qū)拸V,能體現(xiàn)一種陽剛、悲壯、奔放之意味;而an、ou、ei、ui、ü、i等韻,開口度小,發(fā)音柔和低沉,常體現(xiàn)一種溫柔委婉、含蓄、哀痛的情調(diào)。
3.聲調(diào)與情感的關聯(lián)
聲調(diào)是漢語語音的一個突出特點,相同的音可由聲調(diào)來區(qū)別意義。漢語的平聲字(陰平、陽平),大多同平緩、輕快的情緒相關;而仄聲字(上聲、去聲),則大多同沉重、遲滯的情緒相關。如:情緒較輕揚的詞,是平聲,如“飄”、“揚”、“漂”、“飛”、“翱”、“翔”、“悠”等;情緒較沉重的詞,為仄聲,如“降”、“墜”、“墮”、“破”、“滅”、“廢”、“潰”等。
(二)漢字形體的構造與意義
“六書”,是漢字的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zhuǎn)注、假借。它體現(xiàn)了漢字的形體和意義結(jié)合具有理據(jù)性。在語文教學中,象形和形聲這兩種造字方法,較為重要。
1象形。是用描摹事物形狀的方法造出來的字,是象形字。象形字是最古老的文字,現(xiàn)代漢字的偏旁,大都由象形字充當。閱讀教學,特別是文言文教學中,常通過象形的字形,來理解文字的本義。
2.形聲。利用形旁和聲旁組成的字,是形聲字。聲旁,也叫聲符,表示字的讀音。形旁,也叫意符,表示字的意義。意符可以體現(xiàn)出詞的基本意義,如:以“玉(王)”為意符的字多同玉石相關,以“纟”為意符的字多表示與絲、絲織品有關。語文教學中,常通過聲符和意符把握文字的意義。
(三)漢語語法的特點
漢語語法的最大特點,是沒有嚴格意義的形態(tài)變化。漢語的詞類轉(zhuǎn)化和活用,比較容易發(fā)生,句式變化比較靈活。
1.漢語的流水句
流水句,也稱為“流塊堆疊”②,是漢語句式民族特點的集中體現(xiàn)。意思是說,漢語句子的組織,可以利用不同的詞組,隨心所欲地組成不同的語句。
例如,“我們村莊上種地種菜,每年每日,春夏秋冬,風里雨里,那里有個坐著的空兒?”(《紅樓夢》三十九回)“那一陣風起處,星月光輝下,大吼了一聲,忽地跳出一只吊睛白額虎來。”(《水滸傳》四十三回)
這兩個句子都是由詞組的流動堆疊而成,以流動的視點,流水般的形式展開,形成一種化事件之整為句段之零的格局。就句子的每一個詞組來說,好像“沒頭沒腦”,然而詞組與詞組之間卻有機聯(lián)系,流轉(zhuǎn)出特有的韻味。
漢語的語法注重語序。順序的自然是句子編碼和解碼的關鍵??此齐S心所欲,其實是隨著當時情況的變化,自然地產(chǎn)生出不同的語句來。漢語語法依靠一個個“沒頭沒腦”的詞組,可以堆疊成完整的句子。
2.現(xiàn)代漢語的“歐化句式”
“五四”以后,受外國語的影響,漢語的句子結(jié)構在嚴密性上有很大的變化。所謂句子結(jié)構的嚴密化,即要求語言涵義精密細致、無懈可擊。為了把話說得細致、嚴密,會多用描寫性或限制性的修飾語,或按注性的插語、補語,或表明各種關系的聯(lián)合成分。
下面的語句,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歐化句式”的色彩:“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魯迅:《吶喊·自序》)“至于自己,卻也并不愿將自己以為苦的寂寞,再來傳染給也如我那年輕時候似的正做著好夢的青年。”(魯迅:《吶喊·自序》)
也有學者③指出,現(xiàn)代漢語句子結(jié)構的嚴密化,并非單純地由于西洋語法的影響,整個人類的邏輯思維都是在發(fā)展的,必然需要有適合的語言形式來表達。
二、語境與詞義
(一)廣義語境與狹義語境
語境,即使用語言時所處的實際環(huán)境。語境大致分為兩類:
①話語外部各種影響話語表達和理解的因素,包括說話的時間、地點、人物、場景等外部環(huán)境,甚至也包括社會文化背景等環(huán)境,叫非語言語境,或廣義語境。
②話語內(nèi)部的語境,包括書面語中的前言后語,或口語中的你一言我一語,叫語言語境,或狹義語境。
(二)語言意義與言語意義
詞語的語義,有很多種分類,比如概念意義和色彩意義。從與語境關系的角度,可分為語言意義和言語意義。
語言意義是語義的核心部分,它是詞語所指涉的客觀事物在社會集團的集體意識中的概括反映,可以脫離語境而獨立存在。詞典中的義項就是詞語語言意義的分項列舉。
言語意義是指詞語在特定交際語境中的意義,是在語言意義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說寫者和聽讀者所表達或理解的特定的意義,是具體的、個別的、復雜多變的。詞語的言語意義包括由于交際環(huán)境的影響而產(chǎn)生的詞語的臨時意義,它必須結(jié)合語境才能存在。④
(三)言語作品中的詞義理解
有研究者⑤使用“語義”與“文意”這兩個術語,來解釋語文教學中對言語作品中詞義的理解。“語義”,對應于語言意義;“文意”,對應于言語意義。
語文教學是通過他人的言語作品來培養(yǎng)學生語言能力的。言語作品中的語義已經(jīng)是文章思想的一部分,可以稱為文意。與客觀的語義不同,文意還具有言語作品中包蘊著的屬于個人的、具體的經(jīng)驗內(nèi)涵和審美情趣。
語義是文意的依據(jù)。文意違背了客觀的語義和語義組合的規(guī)則,就無法被他人理解。言語作品中,對語義的理解需轉(zhuǎn)化為文意。已經(jīng)掌握的語義,如不能放入具體語境中轉(zhuǎn)化為文意,就難以感受到它所傳達的思想。
三、語體
(一)語體
不同的交際領域和交際目的,使人們在交際活動中形成許多在運用語言材料和表現(xiàn)手段上具有不同特點的語言表達體系,這種語言表達體系就是語體。如:因不同的社會實踐活動而形成的新聞語體、宗教語體、廣告語體等;因交際媒介的差異而產(chǎn)生的口語語體、書面語體和網(wǎng)絡語體等。
不同語體的特點和風格,是通過語音、詞匯、語法、修辭方式、篇章結(jié)構等語言因素,例如,雙聲、疊韻、擬聲、兒化韻、諧音、押韻、平仄的交替等都是能夠體現(xiàn)語體色彩的語音材料和語音表達手段,以及一些伴隨著語言的非語言因素具體表現(xiàn)出來的。⑥
(二)口語語體和書面語體區(qū)分的七因素⑦(見下頁表1)
(三)現(xiàn)代白話文⑧
現(xiàn)代白話文指自“五四”文學革命起,開始有意識地、自覺地反文言,推崇白話所進行的創(chuàng)作。現(xiàn)代白話文從一開始就追求簡捷平易,或者說用接近口語的短句表達比較深遠的內(nèi)容,既有口語的活潑,又有“文”的典重。
到1930年前后,達到成熟的階段。最大的成就是,形成了現(xiàn)代白話文既鮮明流利,又深沉委曲的寫作新風格。
這種風格,與口語的關系表現(xiàn)為“不即不離”。“不即”,是不同于口語。書面語,尤其文學作品的書面語,應該比口語多點什么——就是內(nèi)容的精粹和深遠,以及表達方面的精煉和典重。有了它,就成為“文”,而不是照錄口語。“不離”,是它的格局為口語,詞語等也來自口語或可入口語。念,像話,卻又比口語整潔、深沉。
四、語篇與段落
(一)語篇
語篇⑨(text),也譯為篇章,指為描寫和分析目的而記錄下來的一段語言,不僅指結(jié)集的書面材料,也指口說材料(后者經(jīng)某種轉(zhuǎn)寫),例如獨白、儀式講話等。
語篇的七要素⑩
①銜接。指的是形式聯(lián)系、表層聯(lián)系,是“表層篇章”(即實際的詞語)之間有順序的相互聯(lián)系的方法。銜接依靠語法形式和約定俗成。
②連貫。指的是功能聯(lián)系,在形式篇章之下各種概念的相互關聯(lián)。
③目的性。作者通過具有形式聯(lián)系和功能聯(lián)系的篇章,要達到的目的。
④可接受性。作者經(jīng)常揣摩篇章接受者可接受的程度。
⑤信息性。對篇章預測到的內(nèi)容或沒有預測到的內(nèi)容。能預測的,信息量就小;不能預測的,信息量就大;對某個篇章了解的程度高,信息量就??;程度低,信息量就大。
⑥情景性。篇章與語境是密切相連的。
⑦互文。對篇章中某些內(nèi)容的理解,需依靠以前見過的某些篇章。
(二)語段的銜接與連貫
句群與段落,統(tǒng)稱為“語段”。語段的銜接與連貫有三個條件:共同的話題、合理的句序、語言的銜接和連貫。
1.共同的話題(11)
語段中的各句和句群,要能組成一篇或一段,必須圍繞一個共同的話題。話題起著內(nèi)聚作用,聯(lián)系各句使全段成為一個整體的核心。
2.合理的句序
句序反映著句子之間在結(jié)構和意思上的聯(lián)系,也反映著作者表述時的思路。
3.語言的銜接和呼應
五、修辭格
(一)修辭格
修辭格(12),又叫“辭格”、“辭藻”、“修辭方式”等,是指為了提高語言的表達效果而有意識地偏離語言和語用常規(guī)之后,逐步形成的固定格式、特定模式。就是說:
①修辭格具有提高語言表達效果的作用;
②修辭格是對語言的和語用的常規(guī)的一種偏離;
③修辭格是一種格式,有它自己的結(jié)構模式。
(二)表達性辭格與認知性辭格(13)
表達性辭格,是僅從表達效果的角度概括出來的辭格。它只描述了為達到某種表達效果而采用的方法。如,婉轉(zhuǎn)——說話時不直白本意,用委婉含蓄的話來烘托暗示;夸張一說話上夸大過于事實處。
認知性辭格,為表達變異的認知經(jīng)驗需要對語言要素重加組織,形成特定的格式,這就是認知性辭格。一般的語言表達方式只適應于正常的認知經(jīng)驗,認知性辭格的修辭價值,是在認知關系改變的基礎上形成的。
這樣的辭格大致有比喻(包括明喻、暗喻、借喻等)、比擬、借代、移就、粘連、夸張六種,再加上象征、通感所涉及的語言現(xiàn)象。
(三)認知性比喻、形象性比喻、說明性比喻、命名性比喻
任何一種語言使用意圖只要形成了特定的格式,都可以設立一類辭格。如說明性的辭格、形象性的辭格、指稱性的辭格等。以比喻為例來說明這些辭格類型。
1.認知性比喻
比喻的關鍵特征是本體與喻體之間具有相似點。認知性比喻與一般性比喻,本質(zhì)不同。
認知性比喻的示例:
2.形象性比喻
形象性比喻是利用人們熟悉的形象去描摹人們不熟悉的形象。形象性比喻的基本特點是本體在比喻中所接受的是自己的可能特征,但在可能特征的集合中處于邊緣地位。例如:
“很紅很紅”是月亮的可能特征,但與“月亮”組合的機會很少。
3.說明性比喻
一種特征與特定對象的關系,在某事物上表現(xiàn)得簡單清楚,在另一事物上卻表現(xiàn)得晦澀不明,這時就有必要以前者來說明后者,所形成的就是說明性比喻。
4.命名性比喻
命名性比喻,通常用于對新生未知事物的認知,是通過比喻,把新認識的事物歸入已有知識框架中不相干的某類事物中。例如:電腦。
注釋:
①王寅:《什么是認知語言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iii頁。
②申小龍:《漢語與中國文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54-157頁。
③⑥王榮生,韓雪屏編著:《語言知識新視點》,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30頁、184頁。
④劉穎等編:《語言學概論》,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88-89頁。
⑤參見王寧:《漢語語言學與語文教學》,載《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第3期。王寧,易敏:《語言與言語理論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載《語文建設》2006年第2期。
⑦劉世生,朱瑞青編著:《文體學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53頁。
⑧張中行:《文言和白話》,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277-290頁。
⑨[英]戴維·克里斯特爾編:《現(xiàn)代語言學詞典》,沈家煊譯,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第358頁。
⑩徐赳赳:《現(xiàn)代漢語篇章語言學》,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第8-15頁。
(11)章熊等:《中學生言語技能訓練》,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91-407頁。
(12)王希杰:《漢語修辭學》,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第11頁。
(13)劉大為在其著作《比喻、近喻與自喻——辭格的認知性研究》中認為,傳統(tǒng)修辭學用語言的不同的表達效果定義辭格。他用“表達性辭格”概括傳統(tǒng)修辭學對辭格的這種看法。
語言學知識對語文教學又有什么直接意義呢?
下面的內(nèi)容將分為兩部分,一是講解語言學若干知識,以供教師了解、學習;二是聯(lián)系實踐分別闡述這些知識對語文教學的價值,幫助教師進行內(nèi)化和轉(zhuǎn)化。
一、漢語言文字的特點
(一)漢語語音的民族性
漢語的音韻包括聲、韻、調(diào)。審音用字,以聲傳情,用聲寫象,是我國古典詩文的傳統(tǒng),一直傳承到現(xiàn)當代的優(yōu)秀作家。審音用字,從閱讀欣賞的角度,則是由聲悟情,循聲求象。
1.聲母與情感的關聯(lián)
相同聲母的字,往往具有相近的意味。如:聲母“m”為雙唇的濁鼻音,發(fā)音時雙唇閉合,給人以蒙眬模糊的印象和神秘難明的感覺。“m”聲母的字,多有模糊、神秘、包裹、昏黑的意味,如“夢”、“朦”、“迷”、“漫”、“茫”等。聲母“r”屬于舌尖后的濁擦音,發(fā)音時自然卷起,聲帶柔和顫動,所發(fā)的音可以本能地喚起一種柔軟、纏綿的感覺。“r”聲母的字多含柔軟、纏綿、忍讓等意味,如“繞”、“絨”、“柔”、“潤”、“荏”等。
2.韻母與情感的關聯(lián)
韻母中的元音“a”開口度最大,發(fā)音響亮,氣流吐出無拘無束,常表示歡快、活潑的情感狀態(tài)。“i”的開口度小,發(fā)音低沉壓抑,常與抑郁的情調(diào)相聯(lián)系。一般來說,ang、eng、ing、ong以及ao等韻母,開口度大,音域?qū)拸V,能體現(xiàn)一種陽剛、悲壯、奔放之意味;而an、ou、ei、ui、ü、i等韻,開口度小,發(fā)音柔和低沉,常體現(xiàn)一種溫柔委婉、含蓄、哀痛的情調(diào)。
3.聲調(diào)與情感的關聯(lián)
聲調(diào)是漢語語音的一個突出特點,相同的音可由聲調(diào)來區(qū)別意義。漢語的平聲字(陰平、陽平),大多同平緩、輕快的情緒相關;而仄聲字(上聲、去聲),則大多同沉重、遲滯的情緒相關。如:情緒較輕揚的詞,是平聲,如“飄”、“揚”、“漂”、“飛”、“翱”、“翔”、“悠”等;情緒較沉重的詞,為仄聲,如“降”、“墜”、“墮”、“破”、“滅”、“廢”、“潰”等。
(二)漢字形體的構造與意義
“六書”,是漢字的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zhuǎn)注、假借。它體現(xiàn)了漢字的形體和意義結(jié)合具有理據(jù)性。在語文教學中,象形和形聲這兩種造字方法,較為重要。
1象形。是用描摹事物形狀的方法造出來的字,是象形字。象形字是最古老的文字,現(xiàn)代漢字的偏旁,大都由象形字充當。閱讀教學,特別是文言文教學中,常通過象形的字形,來理解文字的本義。
2.形聲。利用形旁和聲旁組成的字,是形聲字。聲旁,也叫聲符,表示字的讀音。形旁,也叫意符,表示字的意義。意符可以體現(xiàn)出詞的基本意義,如:以“玉(王)”為意符的字多同玉石相關,以“纟”為意符的字多表示與絲、絲織品有關。語文教學中,常通過聲符和意符把握文字的意義。
(三)漢語語法的特點
漢語語法的最大特點,是沒有嚴格意義的形態(tài)變化。漢語的詞類轉(zhuǎn)化和活用,比較容易發(fā)生,句式變化比較靈活。
1.漢語的流水句
流水句,也稱為“流塊堆疊”②,是漢語句式民族特點的集中體現(xiàn)。意思是說,漢語句子的組織,可以利用不同的詞組,隨心所欲地組成不同的語句。
例如,“我們村莊上種地種菜,每年每日,春夏秋冬,風里雨里,那里有個坐著的空兒?”(《紅樓夢》三十九回)“那一陣風起處,星月光輝下,大吼了一聲,忽地跳出一只吊睛白額虎來。”(《水滸傳》四十三回)
這兩個句子都是由詞組的流動堆疊而成,以流動的視點,流水般的形式展開,形成一種化事件之整為句段之零的格局。就句子的每一個詞組來說,好像“沒頭沒腦”,然而詞組與詞組之間卻有機聯(lián)系,流轉(zhuǎn)出特有的韻味。
漢語的語法注重語序。順序的自然是句子編碼和解碼的關鍵??此齐S心所欲,其實是隨著當時情況的變化,自然地產(chǎn)生出不同的語句來。漢語語法依靠一個個“沒頭沒腦”的詞組,可以堆疊成完整的句子。
2.現(xiàn)代漢語的“歐化句式”
“五四”以后,受外國語的影響,漢語的句子結(jié)構在嚴密性上有很大的變化。所謂句子結(jié)構的嚴密化,即要求語言涵義精密細致、無懈可擊。為了把話說得細致、嚴密,會多用描寫性或限制性的修飾語,或按注性的插語、補語,或表明各種關系的聯(lián)合成分。
下面的語句,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歐化句式”的色彩:“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魯迅:《吶喊·自序》)“至于自己,卻也并不愿將自己以為苦的寂寞,再來傳染給也如我那年輕時候似的正做著好夢的青年。”(魯迅:《吶喊·自序》)
也有學者③指出,現(xiàn)代漢語句子結(jié)構的嚴密化,并非單純地由于西洋語法的影響,整個人類的邏輯思維都是在發(fā)展的,必然需要有適合的語言形式來表達。
二、語境與詞義
(一)廣義語境與狹義語境
語境,即使用語言時所處的實際環(huán)境。語境大致分為兩類:
①話語外部各種影響話語表達和理解的因素,包括說話的時間、地點、人物、場景等外部環(huán)境,甚至也包括社會文化背景等環(huán)境,叫非語言語境,或廣義語境。
②話語內(nèi)部的語境,包括書面語中的前言后語,或口語中的你一言我一語,叫語言語境,或狹義語境。
(二)語言意義與言語意義
詞語的語義,有很多種分類,比如概念意義和色彩意義。從與語境關系的角度,可分為語言意義和言語意義。
語言意義是語義的核心部分,它是詞語所指涉的客觀事物在社會集團的集體意識中的概括反映,可以脫離語境而獨立存在。詞典中的義項就是詞語語言意義的分項列舉。
言語意義是指詞語在特定交際語境中的意義,是在語言意義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說寫者和聽讀者所表達或理解的特定的意義,是具體的、個別的、復雜多變的。詞語的言語意義包括由于交際環(huán)境的影響而產(chǎn)生的詞語的臨時意義,它必須結(jié)合語境才能存在。④
(三)言語作品中的詞義理解
有研究者⑤使用“語義”與“文意”這兩個術語,來解釋語文教學中對言語作品中詞義的理解。“語義”,對應于語言意義;“文意”,對應于言語意義。
語文教學是通過他人的言語作品來培養(yǎng)學生語言能力的。言語作品中的語義已經(jīng)是文章思想的一部分,可以稱為文意。與客觀的語義不同,文意還具有言語作品中包蘊著的屬于個人的、具體的經(jīng)驗內(nèi)涵和審美情趣。
語義是文意的依據(jù)。文意違背了客觀的語義和語義組合的規(guī)則,就無法被他人理解。言語作品中,對語義的理解需轉(zhuǎn)化為文意。已經(jīng)掌握的語義,如不能放入具體語境中轉(zhuǎn)化為文意,就難以感受到它所傳達的思想。
三、語體
(一)語體
不同的交際領域和交際目的,使人們在交際活動中形成許多在運用語言材料和表現(xiàn)手段上具有不同特點的語言表達體系,這種語言表達體系就是語體。如:因不同的社會實踐活動而形成的新聞語體、宗教語體、廣告語體等;因交際媒介的差異而產(chǎn)生的口語語體、書面語體和網(wǎng)絡語體等。
不同語體的特點和風格,是通過語音、詞匯、語法、修辭方式、篇章結(jié)構等語言因素,例如,雙聲、疊韻、擬聲、兒化韻、諧音、押韻、平仄的交替等都是能夠體現(xiàn)語體色彩的語音材料和語音表達手段,以及一些伴隨著語言的非語言因素具體表現(xiàn)出來的。⑥
(二)口語語體和書面語體區(qū)分的七因素⑦(見下頁表1)
(三)現(xiàn)代白話文⑧
現(xiàn)代白話文指自“五四”文學革命起,開始有意識地、自覺地反文言,推崇白話所進行的創(chuàng)作。現(xiàn)代白話文從一開始就追求簡捷平易,或者說用接近口語的短句表達比較深遠的內(nèi)容,既有口語的活潑,又有“文”的典重。
到1930年前后,達到成熟的階段。最大的成就是,形成了現(xiàn)代白話文既鮮明流利,又深沉委曲的寫作新風格。
這種風格,與口語的關系表現(xiàn)為“不即不離”。“不即”,是不同于口語。書面語,尤其文學作品的書面語,應該比口語多點什么——就是內(nèi)容的精粹和深遠,以及表達方面的精煉和典重。有了它,就成為“文”,而不是照錄口語。“不離”,是它的格局為口語,詞語等也來自口語或可入口語。念,像話,卻又比口語整潔、深沉。
四、語篇與段落
(一)語篇
語篇⑨(text),也譯為篇章,指為描寫和分析目的而記錄下來的一段語言,不僅指結(jié)集的書面材料,也指口說材料(后者經(jīng)某種轉(zhuǎn)寫),例如獨白、儀式講話等。
語篇的七要素⑩
①銜接。指的是形式聯(lián)系、表層聯(lián)系,是“表層篇章”(即實際的詞語)之間有順序的相互聯(lián)系的方法。銜接依靠語法形式和約定俗成。
②連貫。指的是功能聯(lián)系,在形式篇章之下各種概念的相互關聯(lián)。
③目的性。作者通過具有形式聯(lián)系和功能聯(lián)系的篇章,要達到的目的。
④可接受性。作者經(jīng)常揣摩篇章接受者可接受的程度。
⑤信息性。對篇章預測到的內(nèi)容或沒有預測到的內(nèi)容。能預測的,信息量就小;不能預測的,信息量就大;對某個篇章了解的程度高,信息量就??;程度低,信息量就大。
⑥情景性。篇章與語境是密切相連的。
⑦互文。對篇章中某些內(nèi)容的理解,需依靠以前見過的某些篇章。
(二)語段的銜接與連貫
句群與段落,統(tǒng)稱為“語段”。語段的銜接與連貫有三個條件:共同的話題、合理的句序、語言的銜接和連貫。
1.共同的話題(11)
語段中的各句和句群,要能組成一篇或一段,必須圍繞一個共同的話題。話題起著內(nèi)聚作用,聯(lián)系各句使全段成為一個整體的核心。
2.合理的句序
句序反映著句子之間在結(jié)構和意思上的聯(lián)系,也反映著作者表述時的思路。
3.語言的銜接和呼應
五、修辭格
(一)修辭格
修辭格(12),又叫“辭格”、“辭藻”、“修辭方式”等,是指為了提高語言的表達效果而有意識地偏離語言和語用常規(guī)之后,逐步形成的固定格式、特定模式。就是說:
①修辭格具有提高語言表達效果的作用;
②修辭格是對語言的和語用的常規(guī)的一種偏離;
③修辭格是一種格式,有它自己的結(jié)構模式。
(二)表達性辭格與認知性辭格(13)
表達性辭格,是僅從表達效果的角度概括出來的辭格。它只描述了為達到某種表達效果而采用的方法。如,婉轉(zhuǎn)——說話時不直白本意,用委婉含蓄的話來烘托暗示;夸張一說話上夸大過于事實處。
認知性辭格,為表達變異的認知經(jīng)驗需要對語言要素重加組織,形成特定的格式,這就是認知性辭格。一般的語言表達方式只適應于正常的認知經(jīng)驗,認知性辭格的修辭價值,是在認知關系改變的基礎上形成的。
這樣的辭格大致有比喻(包括明喻、暗喻、借喻等)、比擬、借代、移就、粘連、夸張六種,再加上象征、通感所涉及的語言現(xiàn)象。
(三)認知性比喻、形象性比喻、說明性比喻、命名性比喻
任何一種語言使用意圖只要形成了特定的格式,都可以設立一類辭格。如說明性的辭格、形象性的辭格、指稱性的辭格等。以比喻為例來說明這些辭格類型。
1.認知性比喻
比喻的關鍵特征是本體與喻體之間具有相似點。認知性比喻與一般性比喻,本質(zhì)不同。
認知性比喻的示例:
2.形象性比喻
形象性比喻是利用人們熟悉的形象去描摹人們不熟悉的形象。形象性比喻的基本特點是本體在比喻中所接受的是自己的可能特征,但在可能特征的集合中處于邊緣地位。例如:
“很紅很紅”是月亮的可能特征,但與“月亮”組合的機會很少。
3.說明性比喻
一種特征與特定對象的關系,在某事物上表現(xiàn)得簡單清楚,在另一事物上卻表現(xiàn)得晦澀不明,這時就有必要以前者來說明后者,所形成的就是說明性比喻。
4.命名性比喻
命名性比喻,通常用于對新生未知事物的認知,是通過比喻,把新認識的事物歸入已有知識框架中不相干的某類事物中。例如:電腦。
注釋:
①王寅:《什么是認知語言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iii頁。
②申小龍:《漢語與中國文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54-157頁。
③⑥王榮生,韓雪屏編著:《語言知識新視點》,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30頁、184頁。
④劉穎等編:《語言學概論》,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88-89頁。
⑤參見王寧:《漢語語言學與語文教學》,載《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第3期。王寧,易敏:《語言與言語理論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載《語文建設》2006年第2期。
⑦劉世生,朱瑞青編著:《文體學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53頁。
⑧張中行:《文言和白話》,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277-290頁。
⑨[英]戴維·克里斯特爾編:《現(xiàn)代語言學詞典》,沈家煊譯,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第358頁。
⑩徐赳赳:《現(xiàn)代漢語篇章語言學》,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第8-15頁。
(11)章熊等:《中學生言語技能訓練》,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91-407頁。
(12)王希杰:《漢語修辭學》,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第11頁。
(13)劉大為在其著作《比喻、近喻與自喻——辭格的認知性研究》中認為,傳統(tǒng)修辭學用語言的不同的表達效果定義辭格。他用“表達性辭格”概括傳統(tǒng)修辭學對辭格的這種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