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項脊軒志》中一處細節(jié)的思考論文
《項脊軒志》真實地表現(xiàn)了作者當時的生活和心理,全文籠罩著一種濃重的悲情愁緒。林紓在《畏爐論文》中贊譽《項脊軒志》 敘細瑣之事,能使熔成整篇 , 瑣瑣細細,均家常之語,乃至百讀不厭 。的確,文本最令人稱道之處在于通過細節(jié)的描寫來抒情,,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關于《項脊軒志》中一處細節(jié)的思考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關于《項脊軒志》中一處細節(jié)的思考全文如下:
高中語文選修課本中《項脊軒志》一文,是一篇借記物以敘事抒情的散文,寫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文章結尾有一句話“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現(xiàn)有資料大多將其譯為“院中有棵枇杷樹,是我妻子去世那年親手種植的”。這句話的譯文中不能明確是誰親手種植的枇杷樹。查閱資料,有“歸有光種的”或“妻子種的”兩種解釋。我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認真的思考和探尋后認為,親手種植枇杷樹的是歸有光的妻子,而非歸有光。
一、從斷句上翔斷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植也。”似乎省略了主語。如果我們斷句為“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那么這句話的主語是很明確的,顯然枇杷樹是其妻子種植的?;蛟S有人說斷句“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不是也能說得通嗎?縱觀全文,我們會發(fā)現(xiàn)作者在記述“我”的言行時,都是用“余”作為第一人稱代詞的,不應該單單在此改用“吾”。否則敘述就與全文不一致,因此可以認為這個句子的主語就是“吾妻”。
二、從文章內容上判斷
家道中落。八歲喪母,肩負重任,讀書軒中,這些對于二十出頭的小伙子來說可謂身世悲苦,生活沉重。妻子魏氏時常來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這些“搗亂”的行為對于歸有光來說,無疑是一種輕松與甜蜜。雖然后來歸有光的第二位妻子去世后,他也寫了一篇文章《世美堂后記》,以懷念王氏的勤謹、孝敬、賢惠。但是魏氏栽種枇杷樹時的美麗身姿、音容笑貌以及那個年齡特有的美好情感已經定格,無可替代。當再看見亭亭如蓋的枇杷樹,作者怎能不無限思念、無限感傷?正所謂睹物思人,這“物”一定與人有關才能觸及作者情感,此樹正因為是妻子親手種植的,這“移情與物”說來才更為合理。
三、從文章運用的創(chuàng)作手法上判斷
歸有光善于用細節(jié)描寫的手段來刻畫人物,這一點是讀者公認的。“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這句話處在補記部分,作者以此作結來表達對亡妻的無限懷念之情。懷念母親“扣扉問食”時的溫婉與慈愛:懷念祖母“執(zhí)笏勉勵”時的關切與憐愛;懷念妻子“手植枇杷”時的甜蜜與恩愛。作者正是通過這些細節(jié)去表現(xiàn)人物。既然是懷念妻子,這一段刻畫的就是妻子的形象。難道強調“親手種植”是為了刻畫“我”的形象嗎?顯然作者是用“妻子”手植枇杷這一細節(jié)來刻畫妻子的形象。
四、從古代種樹文化來判斷
古人是有以種樹來緬懷已逝之人的習俗,但一般種柏樹或柳樹而不是枇杷樹,并且是種在墓旁而非庭院中。從枇杷樹本身的寓意來看,枇杷樹結果成雙成對比喻夫妻和美,果實味甜喻愛情甜蜜。妻子為什么常常到軒中?妻子為什么對小妹說南閣子?我想項脊軒的生活一定給了妻子美滿幸福的感受,所以用親手種下的枇杷樹來寄托美好情感??上湓谌送?,物是人非。“吾妻死,室壞不修”,妻子去世,作者連房子壞了都無心去修,哪來心情去植樹?種一棵比喻夫妻和美的枇杷樹,就更說不過去了。
綜上理由,我認定枇杷樹是歸有光的妻子親手所植。誰植庭中枇杷樹?在探尋的過程中,我走近了歸有光,一個悲苦的男人。近不惑之年,仍沒有實現(xiàn)讀書軒中的理想,而那個陪他讀書、親手為他種下幸福之樹的人卻紅消香斷難尋覓,他也只有淚灑空枝見血痕了,這算不算人間最痛?
歸有光《項脊軒志》
歸有光是明代散文大家,他的人物描寫,擅長于細微處見精神,于平淡處見真淳,言簡意豐,紙短情長,真可以說是:一方紙,情的天空。
《項脊軒志》是歸有光的散文杰作,它通過景物的描寫、人事的敘述,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人亡物在、三世變遷的感慨,以及懷念祖母、母親和妻子的深厚感情。它隨事曲折、感情深厚、情致妙肖,具有一種濃郁的陰柔美。
相關文章:
1.高二語文上學期期末復習題(答案)
2.2015-2016高一上學期語文期末試卷
3.2015年中考作文素材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