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卡AV在线|网页在线观看无码高清|亚洲国产亚洲国产|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學習啦>論文大全>科技論文>

四年級科學論文怎么寫(2)

時間: 家文952 分享

  關于科學的論文范文

  科學學科的自我認識:科學學科學

  摘要:科學學科是科學知識體系的微觀結構單元,科學學科研究是科學知識體系結構研究的延伸和細化。建立在科學學科研究成果基礎上的科學學科學,是錢學森所倡導的科學體系學或科學知識體系學的一個基礎分支學科。通過梳理科學學科30年來的期刊文獻,可以大致圈定科學學科學的主要論題。為了推進科學學科學的有序、可持續(xù)發(fā)展,今后一個時期應該實施強化學科意識、借力關聯(lián)學科、擴充學術隊伍等具體對策。

  關鍵詞:科學學科;科學學科學;科學知識體系;科學體系學

  中圖文獻號:G301 文獻編碼: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5.01.005

  科學學科是具有特定研究對象的科學知識分支體系,是科學知識體系的微觀結構單元?,F(xiàn)代科學包含數(shù)以千計乃至數(shù)以萬計的科學學科,它們的研究對象有所差異、研究范圍各不相同。科學學科學是以一般科學學科作為研究對象的學科,是科學學科自我認識的產(chǎn)物。本文從回溯科學分類和科學學科研究在中國的演進歷程入手,梳理科學學科學的主要論題,提出推進科學學科學的有序、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本對策。

  1 科學分類和科學學科研究的演進歷程

  人們對知識分類、科學分類問題的思考,同科學知識的產(chǎn)生幾近同步。2000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前427-前347)將科學知識分為辯證法(辯論中關于概念分析的方法和技巧)、物理知識(包括天文學、幾何學等)、倫理學說(關于行為和意志的學問)三類。其學生亞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在哲學框架下將科學知識分為理論哲學(數(shù)學、物理學、形而上學)、實踐哲學(關于人的行為的學問)、創(chuàng)造哲學(關于創(chuàng)作、藝術、講演等的學問)三類。進入近代時期,嚴格意義的科學誕生之后,一些歐洲學者對科學分類問題闡發(fā)了各自的觀點。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1561-1626)按照人的能力,將科學區(qū)分為三個部分:記憶的科學(歷史學)、想象的科學(詩、藝術)、判斷的科學(哲學,包括第一哲學、自然學、人類科學)。法國哲學家孔德(1798-1857)繼承圣西門(1760-1825)的分類體系,將科學區(qū)分為數(shù)學、天文學(幾何天文學、力學天文學)、物理學(重力學說、熱力學、聲學、光學、電學)、生理學(生物體結構和分類學說、植物生理學、動物生理學)、社會學五個部分。恩格斯(1820-1895)依據(jù)機械運動、物理運動、化學運動、生命運動、社會運動等基本運動形式的差異,將科學相應地劃分為力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社會科學五個部門。

  科學分類“考察各門科學之間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確定每門科學在科學總聯(lián)系中的地位,揭示整個科學的內部結構,建立相應的分類體系”[1]。以科學分類為核心的科學知識體系結構研究,伴隨和映襯著科學知識體系的生成和持續(xù)擴張,走過艱難探索的學術歷程?,F(xiàn)代科學知識體系由難以盡數(shù)的科學學科構成,研究科學學科是科學知識體系結構研究的題中之義,是傳統(tǒng)的科學分類研究的延伸和細化。

  1979年,中國科學家錢學森(1911-2009)著文倡導創(chuàng)建科學技術體系學,“其任務是研究科學技術組成部分的相互聯(lián)系和關系,學科的產(chǎn)生、發(fā)展和消亡,體系的運動和變化”[2]??茖W技術體系學的核心部分是科學知識體系學或科學體系學,科學學科研究則是科學體系學的重要內容。正是由于錢學森、錢偉長(1912-2010)、錢三強(1913-1992)等老一代科學家的積極推動和參與,由于科學學、科學知識體系學勃然興起的帶動作用,科學學科研究在1970年代末以來逐步興起并不斷擴大研究規(guī)模。

  近期,我們在“中國知網(wǎng)”的《中國學術期刊網(wǎng)絡出版總庫》中,以“學科”作為檢索詞進行“篇名”的“精確”檢索,共檢出1979年至2014年期間的相關文獻54722篇(以下簡稱為“學科”期刊文獻)。

  這里需要做兩點說明:其一,“學科”期刊文獻中,包含少量新聞報道、學位點介紹等非論文文獻,對這類文獻不做剔除處理不會對統(tǒng)計結果造成實質性影響;其二,“學科”期刊文獻中,從科學知識體系視角和從教育管理視角研究“學科”問題的文獻大約各占其半,嚴格說來后者不屬于科學學科學意義上的學科研究范疇,將其納入統(tǒng)計范圍,并不影響我們對科學學科文獻量變化趨勢的分析。從教育管理視角研究“學科”問題要以科學知識體系視角的學科研究為基礎和圭臬,因此“學科”期刊文獻的數(shù)量可以作為表征科學學科研究規(guī)模的一個基本指標。   由表1可以清楚地看出,“學科”期刊文獻在微小波動中呈現(xiàn)明顯的增長趨勢。該類文獻的產(chǎn)出量,1978年為19篇,1982年突破100篇,1997年達到1000篇,經(jīng)過7年后在2004年實現(xiàn)數(shù)量翻番,又經(jīng)過8年后在2012年實現(xiàn)再度翻番。我們將1979年至2014年的36年劃分為三個時段,第一時段(1979-1990年)、第二時段(1991-2002年)、第三時段(2003-2014年)產(chǎn)出“學科”期刊文獻分別為2638篇、12109篇、42138篇,第二時段文獻產(chǎn)出量是第一時段的4.6倍,第三時段文獻產(chǎn)出量是第二時段的3.5倍。

  “學科”期刊文獻量的增長,反映了學術界對于學科研究關注度的不斷提升,歸根結底反映了社會需求拉動學科研究的力度越來越大。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不僅有《社會科學學科辭典》、《交叉科學學科辭典》、《自然科學學科辭典》、《學科大全》、《新學科手冊》等一系列學科類工具書問世,而且有學者開始思考以學科研究為基礎創(chuàng)建一門新學科的問題。1987年,上海社會科學院陳燮君發(fā)表《關于開創(chuàng)學科學的思考》一文,認為“學科學是一門以學科為研究對象的新學科”,其“主要任務是研究學科的定義、分類、結構、模型、形態(tài)、特征、更替、衍生、周期、戰(zhàn)略、動力、方法、傳播、證偽、流派、組織、管理和預測的一般規(guī)律”[3]。1991年,陳燮君出版《學科學導論――學科發(fā)展理論探索》一書。該書包括學科學總論、學科結構論、學科文化背景論、學科方法和科學方法論、學科創(chuàng)造論、新學科戰(zhàn)略論、新學科內在動力論、新學科環(huán)境機制論、新學科宏觀控制論、新學科時間協(xié)同論、新學科學派發(fā)展論、新學科趨勢論等12章內容,以靜態(tài)和動態(tài)相結合的視角架構了“學科學”的學科理論體系[4]。

  科學學科學(學科學)是科學學科研究逐步深化的必然產(chǎn)物,是對科學學科研究成果的學科化整合。1990年代以來,科學學科學引起一部分學者的關注,“學科學”成為一種解析具體學科的研究視角,陸陸續(xù)續(xù)出現(xiàn)了幾篇以這種視角審視旅游地理學、翻譯學、音樂學、高等教育學、口腔內科學等學科的期刊論文[5] [6]。然而,由于缺乏專攻型研究者,這類論文數(shù)量太少,同前述科學學科研究期刊文獻的持續(xù)增長趨勢,形成明顯的反差。

  2 科學學科學的對象確認和主要論題

  據(jù)《辭源》編撰者的考據(jù),中文的“學科”一詞始現(xiàn)于宋代歐陽修(1007-1072)、宋祁(998-1061)等人纂修的《新唐書》198卷《儒學傳・序》:“自楊綰、鄭余慶、鄭覃等以大儒輔政,議優(yōu)學科,先經(jīng)誼,黜進士,后文辭,亦弗能克也。”此處的“學科”,指儒學的科目門類。將近1000年前出現(xiàn)的“學科”概念,同現(xiàn)代的學科概念在含義上非常接近。

  在《中國學術期刊網(wǎng)絡出版總庫》中,我們以“學科”作為“檢索詞”進行“全文”檢索,檢出最早使用“學科”一詞的文獻刊載于1915年的《清華學報》。該文是一篇編譯文稿,介紹了美國幾個州有關教師執(zhí)業(yè)資格的法令[7]。據(jù)此,我們可以大致推定,20世紀初,中國學術界開始使用“學科”一詞對譯西方文字的相應詞匯(如英文discipline、subject等)。

  100多年來,中國學術界、教育界對于“學科”概念的使用,有兩種基本涵義,分別用于不同的語境或場域。一是在科學知識體系語境下,“學科”被用于標示科學知識的類分劃界,具有明顯的理論指向。科學體系學、科學學科學等科學學分支學科所討論的“學科”,屬于第一種涵義的學科。二是在教育管理或人才培養(yǎng)語境下,“學科”被用于標示教育管理(人才培養(yǎng))領域的類分劃界,具有明顯的實踐指向。1915年《清華學報》所刊文稿中的“學科”,即屬于這種涵義。國務院學位委員會1983年頒布《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授予博士和碩士學位的學科、專業(yè)目錄(試行草案)》,1990年修訂為《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yǎng)研究生的學科、專業(yè)目錄》,其中的“學科”概念也屬此例。高等學校領導層、管理層經(jīng)常思考和談論的“學科布局”、“學科建設”、“特色學科”、“重點學科”、“學科評估”、“學科教學”等,大多屬于第二種涵義的學科。這種涵義的學科,通??梢杂?ldquo;專業(yè)”概念來置換??梢哉J為,第二種涵義的“學科”概念來源于第一種涵義的“學科”概念;第二種涵義的“學科”概念,經(jīng)常在第一種涵義的“學科”概念的基礎上被廣義化,用于指稱一個包含多個第一種涵義“學科”的專業(yè)知識領域或育人專業(yè)領域。因此,“學科”概念的兩種涵義,既有某種程度的內在聯(lián)系,又存在明顯的區(qū)別。

  2000年,王續(xù)琨在《科學學: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一文中,正式啟用“科學學科學”這個學科名稱用以替代“學科學”,將其列為理論科學學的一門分支學科[8]。“科學學科學”采用通行的學科方式命名,即研究對象加“學”字。“科學學科”作為科學學科學的特有研究對象,專指前述第一種涵義的學科。“學科”前面加上“科學”二字,其意義不僅在于明確標示了“科學學科”是指科學知識體系語境下的學科,而且可以避免“學科學”這個學科名稱被誤讀、誤解的尷尬。

  據(jù)我們所知,第一次接觸“學科學”這個術語的人,基本上都將其中第一個“學”字視為動詞,將“學科學”理解為“學――科學”。“學科學,用科學”是人們耳熟能詳?shù)某S谜Z、宣傳語。在期刊數(shù)據(jù)庫中以“學科學”作為檢索詞進行“精確”檢索,檢出文獻除少數(shù)幾篇外都是“學――科學”文獻。只有那些知曉“學科學”具有特定涵義的人,才會使用“學科――學”的切分方式,將其解讀為一門以“學科”作為研究對象的學科。以“科學學科”來替代“學科”,盡管可能會出現(xiàn)“科學學――科學”這樣的不當解讀方式,由于讀不出明確涵義,只能放棄不當解讀,進而力圖通過一定方式探尋、了解“科學學科學”的真實內涵。

  作為科學學科學研究對象的科學學科,可以從多個角度、側面來進行研究。換言之,科學學科學作為科學知識體系學的重要分支學科,有著豐富的論析主題或研究內容,諸如科學學科的確認基準,科學學科的類型劃分,科學新學科的孕育機理,科學新學科的創(chuàng)生模式,科學新學科生長點的預判方法,科學學科演進發(fā)展的內部條件,科學學科演進發(fā)展的社會環(huán)境,科學學科的聚類結構――科學分類等。由于“學科”期刊論文約有半數(shù)屬于嚴格意義的科學學科學研究范疇,對這些文獻進行檢索和梳理,可以探知科學學科學在特定時段的熱門論題或重點研究內容。   期刊文獻的題名或篇名,應當準確而簡明地指出該文的論題。“題名是以最恰當、最簡明的詞語反映報告、論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內容的邏輯組合。”[9] 因此,利用文獻篇名或題名,是一種比較簡便的主題檢索和判定方法。我們選擇科學學科學處于孕育期的1985年作為文獻檢索的起點,在《中國學術期刊網(wǎng)絡出版總庫》中對最近30年(1985-2014年)的54088篇“學科”期刊文獻進行篇名檢視,首先初步篩選出十幾個以“學科”作為核心詞的主題詞組,然后使用這些主題詞組進行“篇名”的“精確”檢索。檢出文獻在70篇以上的主題詞組,總計有24個(組),列為表2(“學科特點”中包含“學科特征”文獻67篇;“學科現(xiàn)狀”中包含“學科研究現(xiàn)狀”文獻20篇)。

  表2 中國學術期刊按主題詞組進行篇名檢索的文獻數(shù)量(1985-2014年)

  主題詞組 文獻量 主題詞組 文獻量 主題詞組 文獻量 主題詞組 文獻量

  學科體系 1272 學科性質 418 新興學科 206 學科發(fā)展戰(zhàn)略 128

  新學科 619 學科整合 362 邊緣學科 205 學科融合 122

  交叉學科 597 學科特點 326 學科屬性 191 學科建構 95

  學科交叉 562 學科分類 247 多學科研究 173 學科協(xié)同 93

  跨學科研究 492 學科地位 218 學科創(chuàng)新 165 學科現(xiàn)狀 79

  學科定位 471 學科結構 221 學科滲透 146 學科意識 75

  檢索日期:2015年2月6日

  依據(jù)檢索結果,我們將科學學科學近期的主要論題概括為以下“六論”:科學學科屬性類型論、科學新學科創(chuàng)生論、科學學科體系結構論、科學學科定位關系論、科學學科演進方式論、科學學科發(fā)展戰(zhàn)略論。

  ――科學學科屬性類型論,涵蓋“交叉學科”、“學科性質”、“學科特點”、“學科分類”、“邊緣學科”、“學科屬性”等主題詞組。在該論題之下,需要研究科學學科的屬性特征和確認基準、科學學科類型劃分的一般原則、科學學科分類方案等。

  ――科學新學科創(chuàng)生論,涵蓋“新學科”、“學科交叉”、“跨學科研究”、“新興學科”、“學科意識”等主題詞組。在該論題之下,主要探討新學科孕育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huán)境、新學科的創(chuàng)生模式、新學科創(chuàng)生區(qū)位的預先判定等。

  ――科學學科體系結構論,涵蓋“學科體系”、“學科結構”、“學科建構”等主題詞組。在該論題之下,需要研究科學學科的層級結構、科學學科理論體系的建構原則、科學學科的分支學科的架構方式等。

  ――科學學科定位關系論,涵蓋“學科定位”、“學科地位”等主題詞組。在該論題之下,主要探討科學學科定位的方法、科學學科在科學知識體系中的地位、科學學科與親緣學科和相關學科的關系等。

  ――科學學科演進方式論,涵蓋“學科整合”、“多學科研究”、“學科創(chuàng)新”、“學科滲透”、“學科融合”、“學科協(xié)同”等主題詞組。在該論題之下,需要研究科學學科演進的內部機制、科學學科演進的外部機制、科學學科演進中的互動方式等。

  ――科學學科發(fā)展戰(zhàn)略論,涵蓋“學科發(fā)展戰(zhàn)略”、“學科發(fā)展策略”等主題詞組。在該論題之下,主要探討科學學科發(fā)展戰(zhàn)略的謀劃原則、科學學科發(fā)展戰(zhàn)略的具體內容、實施科學學科發(fā)展戰(zhàn)略的保障條件等。

  3 科學學科學的推進對策

  為了推進科學學科學的有序、可持續(xù)發(fā)展,今后一個時期,在充分利用科學學科研究已有成果的基礎上,我們建議實施強化學科意識、借力關聯(lián)學科、擴充學術隊伍三項具體對策。

  3.1 強化學科意識

  中國學術期刊中的“學科”研究論文,作者來自于數(shù)學、自然科學、哲學、社會科學的許多學科領域。他們構思和撰寫這些論文,體現(xiàn)了具體學科領域的學科意識。例如,寫作《創(chuàng)意寫作學的學科定位》一文,作者必然需要在學科意識的導引下,從學科的視角審視和探討創(chuàng)意寫作學與相關學科的關系,從而辨析、確認這門學科在科學知識體系中的地位。寫“學科”文章,當然要具有所涉學科的學科意識。從科學學科學發(fā)展的視角來看,研究者只有形成清醒的學科意識,才有可能自覺地開展科學學科學的相關元研究。

  在1979年以來的54866篇“學科”期刊文獻中,只能篩選出7篇屬于科學學科學元研究范疇的“學科學”論文。學科元研究幾近空白的實際狀況,已經(jīng)成為科學學科學演進發(fā)展的瓶頸。所謂學科元研究,是指對科學學科學這門學科中各種具有一般性、普遍性、基礎性特征的元問題的探討,主要涉及它的歷史沿革、對象范圍、學科定位(學科關聯(lián))、研究范式、主要方法、理論體系、學科結構、應用領域、演進態(tài)勢、發(fā)展環(huán)境、未來前景等。學科元研究對處于任何演進發(fā)展階段的學科而言都是極為重要的,因為它是一門學科的自我認知、自我反省,可以影響到這門學科的基本走向和發(fā)展速度。因此,學科元研究的涉獵廣度和開掘深度,通??梢宰鳛樵搶W科成熟度的一個重要標尺。

  自1987年中國學者著文倡導創(chuàng)建學科學(科學學科學)至今,27年僅發(fā)表了寥寥7篇科學學科學元研究論文,而且后面6篇論文均沒有涉及元研究的核心論題。學科元研究既沒有廣度也沒有達到應有的深度。加強學科元研究,已經(jīng)成為推進科學學科學有序演進,進而推動科學知識體系研究向縱深發(fā)展的當務之急??茖W學研究者應該責無旁貸地擔當引領者、傳播者的角色,以自己參與科學學科學元研究的實際行動宣傳這門意義特殊的新興學科,吸引一批具有不同學科背景的“學科”研究者向科學學科學元研究這個方向靠攏乃至“轉軌”。

  3.2 借力關聯(lián)學科

  科學知識體系演進的歷史表明,任何學科都不可能各自為戰(zhàn)、單兵獨進。一門學科在其孕育、萌生、成長的過程中,同其他學科之間必然發(fā)生誘引、借鑒、移植、滲透、融合等互動作用。在科學知識體系這個復雜性事物的演進過程中,由于各個要素、局部或子系統(tǒng)所處的微觀環(huán)境、原有的基礎條件各不相同,必然存在著發(fā)展的不均衡,表現(xiàn)為林林總總、難以盡數(shù)的學科有萌生時間早晚的不同,有演進速度快慢的差異。在任何一個時間點上,學科之間都不是齊頭并進、并駕齊驅的。從哲學上來看,均衡是相對的,而不均衡是絕對的。發(fā)展的不均衡就是矛盾,正因為學科之間不均衡狀況的存在,導致知識體系在矛盾運動中趨向新的相對均衡狀態(tài)。所以說,不斷走向均衡化是學科體系演進的重要內驅力。具體而言,先期問世的學科能夠對處于孕育、草創(chuàng)階段的學科產(chǎn)生示范、導引作用,發(fā)展速度較快的學科能夠對發(fā)展速度較慢的學科產(chǎn)生拉引、扶持作用。   按照互動作用的強弱程度,科學學科學的關聯(lián)學科可以區(qū)分為親緣學科、近鄰學科、相關學科等幾種類型。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科學知識體系學和跨學科學這兩門親緣學科。

  科學知識體系學是科學學科學的上位親緣學科,即后者是前者的分支學科。自錢學森首倡創(chuàng)建科學技術體系學以來的30多年,相關期刊論文[10] [11] [12] [13] 和專著[14] 偶有所見??傮w來看,科學知識體系學仍處于初期創(chuàng)生階段,同科學學科學的發(fā)展水平基本相似。在這種情況下,科學學科學不能消極地等待科學知識體系學向其輸送“營養(yǎng)”,研究者應該在準確把握兩者層級關系的基礎上建立互相促進的借力機制,以整體的謀劃促局部的推進、以局部的突破促整體的延展。

  跨學科學以超越一個學科范圍的研究行為作為研究對象,是科學學科學的等位親緣學科或姊妹學科。1985年,劉仲林著文提出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跨學科學”的構想[15]。1990年代以來,中國學術期刊上共發(fā)表了9篇元研究論文[16][17],涉及跨學科學的理論基礎、發(fā)展態(tài)勢、教育活動等問題,另外還有幾部跨學科學的著作問世[18][19]。就研究內容而言,跨學科學與科學學科學之間有部分疊合關系,跨學科學側重于探討跨學科研究方式與科學知識體系演進的關系,科學學科學側重于探討科學學科與架構科學知識體系的關系,研究視角互為補充??鐚W科學的起點和發(fā)展程度略超前于科學學科學,研究者應該利用兩門學科之間的疊合關系建立互為補充的借力機制,在學科層面上以某些共通性為節(jié)點形成協(xié)同發(fā)展的合力。

  3.3 擴充學術隊伍

  一門學科的發(fā)展速度,歸根結底取決于學術研究隊伍的數(shù)量規(guī)模和質量水平。科學學科學乃至科學知識體系學,至今尚未建立起“術業(yè)有專攻”的學術隊伍。對于科學學科學、科學知識體系學這樣的理論性較強的學科,可能永遠不會出現(xiàn)市場營銷學、人力資源管理學、圖書館學等應用型、實踐性學科那樣人頭攢動、熙來攘往的熱鬧景象。但是,通過扎扎實實的努力,凝聚人氣,組建一支基本學術隊伍還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歷史已經(jīng)證明,進入高等學校的課堂是一門學科獲得發(fā)展活力和后勁的重要保障。普通高等學校在已經(jīng)普遍開設的自然辯證法概論、科學學或科學技術學概論等課程中,可以鼓勵教師在自己有學習心得和研究心得的基礎上,充實科學學科學、科學知識體系學的相關內容。在哲學門類、教育學門類、理學門類、管理學門類等的一些學科專業(yè)中,則可以為研究生開設某些建立在科學學科研究成果基礎上的課程,如科學知識體系研究專題、科學學科研究專題、跨學科研究專題等。在本科教育層次上,可以面向本科生開設同科學學科學、科學知識體系學相關的選修課,在廣大青年學子的學術心田里撒播科學學科研究的種子。

  目前,在“中國知網(wǎng)”的《中國優(yōu)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中,雖然檢索到1699篇以“學科”作為題名主題詞的學位論文(起始年份2000年),但卻沒有檢索到以“學科學”這個學科名稱作為題名主題詞的學位論文。我們堅信,通過連續(xù)開設相關課程,科學學科學的種子總有一天會發(fā)芽,在不遠的將來科學學科學的某些元問題肯定會成為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學位論文選題。

  參考文獻:

  [1] 陳克晶,吳大青. 自然辯證法講義(初稿)專題資料之四:科學分類問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

  [2] 錢學森. 科學學、科學技術體系學、馬克思主義哲學[J]. 哲學研究,1979,(1):20-27.

  [3] 陳燮君. 關于開創(chuàng)學科學的思考[J]. 社會科學,1987,(12):56-61.

  [4] 陳燮君. 學科學導論――學科發(fā)展理論探索[M]. 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上海分店,1991.

  [5] 管文,熊紹華. 從學科學的角度談旅游地理學的幾個理論問題[J]. 旅游學刊,1993,(5):44-47.

  [6] 周曾同. 從“學科學”角度理解《口腔內科學》新概念[J]. 臨床口腔醫(yī)學雜志,2014,(6):378-380.

  [7] 唐崇慈 編譯. 教育法令・教員積資法令[J]. 清華學報,1915,(1):107-112.

  [8] 王續(xù)琨. 科學學: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J]. 科學學研究,2000,18(2):19-23.

  [9]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科學技術報告、學位論文和學術論文的編寫格式(GB 7713-87)[S]. 國家標準局,1987-05-05.

  [10]常紹舜. 淺談現(xiàn)代化科學技術體系學的建構方法[J]. 民主與科學,1992,(1):29-30.

  [11]陸近春. 科學體系學與科學社會學[J].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1993,(6):4-11.

  [12]黃順基. 開創(chuàng)有中國特色的科學學研究――學習錢學森“科學技術體系學”的體會[J]. 科學學研究,1999,(4):9-12.

  [13]陳洪敏. 科學知識體系的結構與演化規(guī)律[J]. 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3,(2):51-54.

  [14]姜井水. 科學技術體系學[M]. 上海: 學林出版社,2002;趙少奎 編. 現(xiàn)代科學技術體系總體框架的探索[M]. 北京: 科學出版社,2011.

  [15]劉仲林. 跨學科學[J]. 未來與發(fā)展,1985,(1):50-52.

  [16]劉仲林. 當代跨學科學及其進展[J]. 自然辯證法研究,1993,(1):37-42.

  [17]金吾倫. 跨學科學:跨學科研究的科學[J]. 天津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5):36-40.

  [18]劉仲林 主編. 跨學科學導論[M].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

  [19]金吾倫 主編. 跨學科研究引論[M].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7.

  
看了“四年級科學論文怎么寫”的人還看:

1.四年級科學論文800字

2.關于小學四年級科技論文怎么寫(2)

3.小學4年級的科技論文怎么寫(2)

4.關于科技創(chuàng)新作文400字范文5篇

5.小學科學論文的格式(2)

2592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