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數學教案大全(2)
幼兒數學教案大全
幼兒數學教案篇三
中班數學活動:小豬學算術
【活動目標】
1、學會順數與倒數,學會順接數、倒接數。
2、在游戲中感知倒數與順數的規(guī)律,開拓幼兒的思維發(fā)展。
3、情感上:使幼兒在心情愉悅的情況下,積極主動的學習,體驗數學活動的快樂,并感受集體活動的樂趣。
【活動重點】理解順數與倒數的內在規(guī)律。
【活動難點】學習倒數、倒接數。
【活動準備】
課件;幼兒操作板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以三只小豬學數學引入。
1、今天三只小豬要給小朋友們講三兄弟捉迷藏時發(fā)生的有趣的事情。(教師配合課件,講故事“三只小豬捉迷藏”)
2、概況故事中的發(fā)生的數學趣事,老大不會10以內的順數和倒數,更不會10以內的順數接著數和倒數接著數。
二、請小朋友們配合課件“數蘋果”,一起學習10以內的順數和倒數。
教師小結:順數是從小的數開始數,比如第一個數字是1,順數的方法就是1、2、3、4、5、6、7、8、9、10,倒數就是從大的數字往小的數字數,比如第一個數字是10,倒數的方法就是10、9、8、7、6、5、4、3、2、1。
三、欣賞童謠《我們一起數房子》,通過欣賞和跟唱童謠,鞏固學到的順倒數知識。
四、幼兒操作活動。
1、豬媽媽喊小豬回家吃飯了,可是小豬的花園旁有壞狐貍在蹲著,想要吃他們三兄弟,豬媽媽在花園里布置了道路迷宮,只有走對正確的路才能
回到家。正確的路上按照倒數的方法表示著10、9、8、7?的數字,請小朋友們用筆按照倒數的方法把所有的數字連起來,幫助小豬回家。
2、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3、表揚完成的又快又好的幼兒。
五、游戲活動。
翻牌接龍游戲:用倒數的方法接龍,教師翻開一張牌(如紅色6),手持紅色數字6的幼兒要立刻站起來大聲的說出“6”,而手持紅色數字“5”“4”“3”“2”“1”的幼兒依次接上,要求大聲的說出自己的數字。
六、順數倒數在生活中的運用。
1、電梯上下樓時顯示的數字順序;紅綠燈;微波爐等。
2、出示“快樂暑假倒計時”課件,讓幼兒先用順數的方法數一數今天離放暑假還有幾天(跟著標記好的日歷,全班一起數),得到數字是“7”,引導幼兒想想,今天過完了,明天還剩幾天?后天還剩幾天?大后天呢?從而使幼兒初步認識到倒數的方法在計算重要日子時的使用方法。
七、結束。
老師在班級活動廳里畫好了“跳房子”的格子,小朋友們回班后可以用順數和倒數的方法一起玩“跳房子”。
附:小豬學算術
六只小豬,呼嚕呼嚕去讀書,排排坐呀坐整齊,呼嚕呼嚕學算術。小豬有幾只?誰來數一數?
我來數,一二三四五。我來數,一二三四五,我來數,一二三四五,咦?怎么丟了一只呀?快快找呀快快找
唉!原來沒把自己數。
幼兒數學教案篇四
幼兒園數學教育活動:種樹
【活動設計】
現在幼兒園的“做中學”大都是局限于科學探究,用在專門的數學領域很少見,其實在《幼兒園綱要》中,也是把數學歸屬于科學領域。所以我們一直在思考能否把“做中學”用于數學活動?所以我們嘗試著挖掘數學教材中的教學內容,用“做中學”教學模式來實施。這也是我們幼兒園承擔的“做中學”子課題的研究內容。
遠和近是兩個相對的概念,幼兒在生活中經常接觸。如做游戲時,孩子經常會說:“我站得比你遠”,“不對不對,還要遠”。如何抓住生活這個點,使幼兒感受遠近的概念,體驗其相對性,又能讓孩子們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提高學習的有效性?為此我以替幼兒園“種樹”為話題引出遠近概念,并通過設疑猜測,讓孩子借助各種材料,運用自然測量的科學手段進行操作,并用自己的方法記錄測量結果,最終得出結論,并創(chuàng)設“種樹”游戲情境,讓幼兒將遠近概念遷移到情境中,運用于生活之中。符合“做中學”以探究為核心,注重孩子操作、發(fā)現驗證的原理,并讓幼兒充分感受到數學活動的趣味與價值。
【活動目標】
1、嘗試用目測及借助物體測量等辦法,區(qū)別物體的遠近。
2、在操作活動中發(fā)展幼兒觀察分析、比較、動手解決問題能力。
3、愿意用測量方法嘗試解決路徑的遠近問題。
【活動準備】
操作圖紙、卡紙剪的小樹、記錄單、筆、各種自然測量工具、種樹游戲情境。
【活動過程】
一、目測兩物之間的距離,區(qū)別遠近。
1、交代要求(出示一張幼兒園地形圖)
師:新幼兒園造好了,老師想請小朋友種許多樹來美化我們的幼兒園。你想把樹種哪呢?是離大門近還是離教室近?想好了撕掉樹后面的雙面膠把樹種上去,然后告訴老師。(提供人手一份的操作圖紙、卡紙剪的小樹。)
2、幼兒操作。
3、交流陳述。
師:你的數種在哪里呢?是離大門近還是離教室近?你怎么知道的?
教師一交代完要求,幼兒就快速地操作起來。他們很利索地撕掉雙面膠,粘好小樹,小手舉得高高地,迫不及待地告訴老師自己的做法。通過觀察,孩子種樹的位置都是具有顯著差異的,遠近關系很明顯。在孩子表述中我發(fā)現,孩子經過目測,對遠近概念有了初步的掌握。
(關注幼兒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經驗是做中學的重要理念之一。幼兒的學習方式應有一定的生活情景,有適合他們邊玩邊學的游戲,為此通過創(chuàng)設種樹的游戲,將知識與活動融為一體,使幼兒以積極的情感投入到嘗試活動中,吸引幼兒參與數學活動,激發(fā)孩子興趣。)
二、借助測量工具區(qū)別遠近。(這是本活動的重點。教師通過提出問題→幼兒猜測→動手操作→交流驗證的流程加以解決,是做中學教學的具體體現。)
1、提出問題,幼兒猜測
師:我們用小眼睛看的方法一下子就知道自己種的樹離教室近還是遠。老師也種了一棵樹,請你們看看是離教室近還是離大門近?(教師出示具有微小差異的遠近圖片)
幼1:好像是一樣近。
幼2:好像是離大門近。
(當孩子遇到困惑時,教師不是急于告知答案,而是引發(fā)幼兒進一步思考。)
師:當我們眼睛看不出物體遠近時,該怎么辦?
幼:用尺子量,用線量……
師笑夸獎:你們真聰明,當眼睛看不出物體遠近時,我們可以用工具來幫忙。
(當孩子提出自己的觀點時,教師用體態(tài)語加以肯定,這是非??少F的,同時教師可以借機將其間蘊涵的有價值的問題“掛”出來,引起更多幼兒參與思考和討論。)
2、操作并記錄,驗證猜想
師:今天老師給你們準備了小棒、火柴棒、回形針這些工具,請你們去量一量,老師種的這棵樹是離教室近還是離大門近,并且把它記錄在記錄單上。完成后可以輕輕告訴你身邊的小朋友。(教師提供一張縮小的圖紙,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在操作中看到一個用回形針測量的幼兒,放置回形針時有重疊部分,這必定會影響實驗結果的正確性,教師馬上用語言及時提示:“量東西時,怎樣放工具才會準確?”經過提示,幼兒觀察到了自己的錯誤并馬上改了過來。
(數學活動是一門嚴謹的科學,作為老師應該讓孩子體驗到數學知識是一門很精確的科學,容不得半點馬虎,所以教師要具有很強的觀察能力,隨時發(fā)現孩子的錯誤,并運用啟發(fā)性語言幫助幼兒運用原有經驗,糾正錯誤。這樣幼兒才會逐漸養(yǎng)成認真細致的學習品質。這也是做中學所最終要追求的目標。)
巡回指導中,教師發(fā)現幼兒在記錄時用了多種的記錄方法。有的孩子采用直接畫小棒或回形針的方法;有的孩子用數字進行記錄;有的孩子用圖形加數字的方法進行記錄。
(實驗記錄是重要的一部分。我們嘗試著讓孩子做個人的實驗記錄,因為它能記錄下每個孩子的發(fā)現、問題、操作的結果及其解釋,這是保持操作連續(xù)性的最好工具,也是激發(fā)和延續(xù)孩子對問題探索和研究愛好的最好方法。正如“做中學”中所說的:同樣的操作,同樣的觀察,對于不同的孩子來講有著不同的體驗、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理解。)
這時候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
幼:老師多出來怎么記錄呀?有好幾雙眼睛都盯住了我。
師:你們想想怎樣記錄才能讓別人一下子就看明白呢?
(當幼兒提出一種觀點時,老師引導他去思考,并允許與同伴討論,把球再次拋給幼兒,在此過程中把一個孩子的問題變?yōu)榇蠹业膯栴},引發(fā)集體的關注,使問題從孩子中來,又在孩子們的合作中得到解決。最后孩子的記錄單上出現了用圓點,曲線、鉤子等來表現多一些的記錄)
3、交流驗證。
師:我請一個小朋友,拿好你的記錄單,來講講你的測量結果。
幼1:我是用回形針來量的(注:直接在記錄單上畫回形針),樹離教室用了3個回形針,離大門用了3個回形針多一點(注:記錄單上畫了3個回形針,旁邊有省略號),樹離教室近。
幼2:我是用小棒量的,離教室用了一根小棒,離大門一根小棒都不到,樹離教室近。(注:記錄單上畫著一長一短兩根小棒)
幼3:我是用火柴棒測量的,樹離教室剛好2跟火柴棒,離大門兩根火柴棒還要多一點。
教師追問:那么樹到底離誰近?
幼:離教室近。
(幼兒將自己的實驗,用語言、觀察記錄表來驗證自己的猜測。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幼兒無拘無束地講述自己操作的過程、用自己的方式,有創(chuàng)意地進行陳述。討論交流,為幼兒提供了多維互動機會,也為孩子充分展示個性搭建了舞臺,記錄單上的不同符號顯示了孩子的不同創(chuàng)意。其他幼兒在交流時也認同這些個孩子的觀點,以他們同齡人的思維進行著對科學的詮釋。)
教師小結:當我們眼睛看不出物體遠近時,可以用測量工具來幫忙,上面老師種的這棵樹,不管用何種工具,測量結果都是樹離教室近,離大門遠。
(皮亞杰曾經說過:“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去聽科學。”所以幼兒不應該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應在體驗、領悟和創(chuàng)造中學習。做中學數學活動也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它的重要方式。本環(huán)節(jié)強調幼兒運用測量的方法來驗證自己的想法,充分體現了“玩中學,做中學”的新理念,并讓孩子親身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精確性。)
三、游戲:種樹(進一步感知遠近)
師:現在我們要到花壇里種樹了,三個人一組,聽到音樂聲停下來時,就請你把樹種到花壇上,然后用眼睛看一看哪兩個樹之間的距離近,哪兩棵樹之間的距離遠,然后用老師給你的材料量一下,看看是不是這樣?(提供積木、鉛筆、尺子等自然測量工具,編號的自制立體小樹、記錄表等,地上畫上三角形花壇,創(chuàng)設真實游戲情境,再次進行遠近比較。)
(將幼兒掌握的知識遷移到生活中,讓幼兒在具體情境中進一步感知遠近。給幼兒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充分放手,讓他們真正體驗到數學就在身邊。)
四、活動延伸:去戶外測量幼兒園各棵樹的距離。
(現實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科學問題,這為幼兒的科學學習提供了豐富的廣闊的經驗背景。教學是為了更好的應用于生活,做為孩子學習的引導者,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科學,發(fā)掘生活中的科學,積極引導,喚醒他們的生活經驗,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使科學學習與生活實際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這一環(huán)節(jié)可以讓幼兒關注身邊的科學問題,并去研究它)
【課后反思】
幼兒教育生活化,生活問題科學化已經成為現代科學教學改革的方向。“做中學”更主張密切聯(lián)系兒童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我設計這個教學活動時充分考慮到了孩子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從孩子們己接觸到的具體問題(為新幼兒園種樹這個話題)出發(fā),強調以體驗引發(fā)思考,鼓勵孩子們通過動手實踐來驗證自己的思考。通過生活游戲情境,將枯燥的遠近概念引申到有趣的操作中。孩子們在設問、猜想、操作、交流的過程,形成了樂于探究、合作與交流的全新學習方式。他們帶著問題走入活動,帶著問題離開。這恰恰是“做中學”成功的地方——引發(fā)不斷探索的興趣和愿望。我們還看到,孩子們在活動中表現出了強烈的參與意識,他們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探究意識和語言交流能力都增強了。尤其是孩子在記錄自己的操作過程時,迸發(fā)出創(chuàng)新的火花。令我再次深切體會到“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科學家”這句話的含義。
這個活動只是一次嘗試,但是卻給我增添了很大的信心,因為我感受到了“做中學”運用到數學教育中的效果,只要老師做個有心人,善于去挖掘教材,一些數學內容依然可以借助“做中學”模式煥發(fā)出新的光彩。我有理由相信,在“做中學”的推動下,我們的孩子會變得更聰明,更具有科學素養(yǎng)!
看了“幼兒數學教案大全”的人還看了:
6.大班數學
7.奧運幼兒數學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