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的開端教案及反思
《勞動的開端》是一篇表現舊社會勞動人民的艱難生活的文章,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帶來《勞動的開端》教案及反思,供你參考。
《勞動的開端》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舊社會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
2、理解課文中比喻句的意思,體會它們的作用。
3、 明白在艱難中磨練,在逆境中抗爭的道理。
教學過程
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師一起學習了作者第一次挑煤的經歷,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走近吳運鐸,學習《勞動的開端》。
一、復習檢查
老師先來檢查一下同學們上節(jié)課的學習情況,聽寫詞語,要求:老師第一遍讀請快速寫好,當老師讀第二遍時,請校對。(1、聽寫“渾身疼痛 紅腫 滾水 直冒冷汗 一步三滑 打秋千 2、現在老師要增加一點點難度,我說詞語意思請寫出相應的詞語:形容很深的水,比喻十分不利的處境。(萬丈深淵)
向兩邊來回搖擺。(晃蕩)
1、聽寫詞語(學生聽寫在本子上,后學生自評,自評后出現課件出示詞語)
渾身疼痛 紅腫 滾水 直冒冷汗
萬丈深淵 一步三滑 晃蕩 打秋千
校對詞語:剛才同學們聽得認真,寫得仔細,那么你對了多少呢?請對照大屏幕自評。(全對的同學在本子上打上五顆星。)
2、借助詞語說說第一次挑煤的經歷
師導語:你能從這些詞語中選擇幾個說說我第一次挑煤的經歷嗎?(指名學生說)
預設學生可能會說的話:
A、我挑著煤,走在一步三滑的山路上,肩上的煤筐來回晃蕩,像是打秋千,頭上直冒冷汗。——師評:你真不錯一下子用上了4個詞語。
B、我挑著煤趕路,紅腫的肩頭跟滾水燙過一樣疼,回到家覺得渾身疼痛。
——師評:是呀,第一次挑煤的經歷真是讓我難以忘懷。
C、我去挑煤時,被人抽掉木板,摔了下來,好像落在萬丈深淵里,渾身疼痛。——師評:你抓住了“我”挑煤時受到的欺侮進行了敘述。
3、孩子們,你從“我”第一次挑煤的經歷中,你分明看到了一位 的少年?(可憐、苦難、堅強的少年)
4、小結,指板書:是呀,他生活可憐卻敢于——(生讀)在艱難中磨煉;
他承受苦難卻勇于——(生讀)在逆境中抗爭。
二、走進課文,感受生活艱難
為什么那瘦小的身軀卻要挑起與他年齡不相符的重任呢?默讀文章1——9自然段,邊讀邊劃出句子。
1、感受生活的艱難(家窮)
(1) 記得我12歲那年,家里窮得揭不開鍋。
問:A、“揭不開鍋”什么意思?(沒米下鍋,形容里窮)
B、是呀,我家很窮,窮得沒有了 ,沒有了 ,沒有了 。
是的,我們已經到了一貧如洗的地步。你看——讀句子“我家沒有燈籠,也沒有火把。”
C、此刻,你能用上一些平時積累的詞語形容我家的窮嗎?(一貧如洗、家徒四壁、身無寸縷、家貧如洗……)
D、指導朗讀。師:請把你的感悟送進朗讀中讀一讀。
(2)面對一貧如洗的家境,我的心情怎樣?(讓學生說)
出示句子:看著一家人挨餓,我心里像油煎一樣。
A、“油煎”一樣的心情是怎樣的心情?(難受、無奈、痛苦)
B、就請你帶著這“油煎”一樣的感受去讀——“記得我12歲那年,家里窮得揭不開鍋”。(指名學生讀,師評:聽哪,這話中透出我多少的無奈呀! 這是一種多么錐心的痛呀!請大家一起讀讀這句話。)
2、感受挑煤的不易
面對空空如也的家令我心里像油煎一樣,在準備挑煤的經歷中還有哪些方面也讓我有了油煎的感覺呢?請大家再讀課文劃出相關句子。
交流:(隨機出示)
句子(1)萍鄉(xiāng)煤礦四面是高山,在東北方的深山里,煤藏離地面很近。(深山野嶺)
(2)我看見比我大點兒的窮孩子都去挑煤,也打算靠自己的力氣去掙幾個小錢。(報酬很低)
(3)要去挑煤半夜就得動身。(挑煤時間早)
(4)小趙歪著腦袋,把我左看右看,笑著說:“得了吧!你也挑得動煤?像個瘦猴子,不要讓扁擔把你壓扁了!”(如學生說不出這句話,師點撥:那時候挑煤不是想去就能去的,我們來看看小趙對我說的話。)
A、問:小趙左看右看他在看我什么呢?
(預設學生會說:看我個子矮小。能不能挑得動煤。
師切入:猜猜我有多瘦呢?你能用平時積累的詞語說說嗎?
生:面黃肌瘦、骨瘦如柴、身輕如燕、像根蘆柴棒……
師切入:是呀,看著面黃肌瘦、瘦猴子似的我,擔心、挑煤的艱辛、屈辱涌上了小趙的心頭,他陷入了沉思,想起了很多很多。
出示說話訓練:小趙左看右看,看著我,一邊看一邊想,他想起了 。
(預設:挑煤的各種情景------山高路滑,挑煤之路一步三滑,挑在肩上來回晃蕩
礦主惡狠狠的樣子 在漆黑的夜晚走在一步三滑的山路上,走在荒山野嶺中)
所以小趙這樣說:“得了吧!你也挑得動煤?像個瘦猴子,不要讓扁擔把你壓扁了!”
B、感悟小趙說的話,指導朗讀。
師點撥:孩子們,小趙的一笑中包含著什么呢?(無奈、傷心、關心、辛酸)
老師根據學生的不同感受進行朗讀指導。
如:生1:我覺得小趙的笑中有著對“我”的關心。
師:你真會讀書,從字里行間讀出了朋友之情,請用關心的語氣說說。
3、感悟抗爭
孩子們,這就是逆境,這就是艱難;可我并沒有在艱難中消沉,并沒有在逆境中墮落。請快速找出寫我與生活抗爭的句子。
交流:
句子(1)我要用勞動解除饑餓的威脅。(師:急家人所急。)
(2)“不信,咱倆摔跤試試。” (師:決心大。)
(3)挑煤掙幾個小錢。(師:盡管微薄卻可以補貼家用。)
(4)第9自然段(師:想方設法)
三、走近一生
(指板書小結:12歲的吳運鐸挑煤吹響了向命運抗爭的號角。他在艱難中磨練,在逆境中抗爭。讓我們走近他的一生——
出示資料: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說說哪些句子,哪些字眼打動了你。
1940,23歲,他左腳踝(huái)骨因工重傷,仍然忘我工作,他硬是拄著拐杖,步行800里,到達目的地。
1941年,24歲,為搶修一批炸彈,雷管突然爆炸,左手炸掉四個手指,右眼炸瞎,臉部、腳部嚴重受傷。15天以后他在醫(yī)院清醒過來,他忍住傷痛,又在病床上設計機床結構草圖,鮮血不時滲透繃帶。
1947年在一次炮彈爆炸實驗中,吳運鐸再遭“重創(chuàng)”,左手腕和右腿被炸斷,右眼崩進一粒鐵砂,成了一個血人。
吳運鐸有超強的毅力,為革命的兵工事業(yè)屢次負傷,全身有傷口100多處,有多少的彈片一直伴隨他走向生命的終點。
交流(隨機點評)
小結:是的,在他苦難而輝煌的一生中,遇到過無數次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可是他都挺過來了,成了新中國的兵工之父,成了中國的“保爾.柯察金”。此時,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你會想起那個詞呢?(自強不息、奮斗不止、頑強拼搏……)師:一切的困難都無法阻擋他頑強拼搏的決心。一切的苦難造就了他百折不撓的品質。板書:百折不撓
四、拓展延伸
1、在我們這個社會大舞臺里,還有許許多多在和命運抗爭的“吳運鐸”,此刻,你又想起了誰呢?
學生交流(張海迪、杏林子、史鐵生……)
2、人生的道路有曲折也有鮮花,有淚水也有笑顏。當你身處逆境時,你會怎么做呢?
小練筆:
當你身處逆境時,你會怎么做呢?
學生寫,師巡回指導
交流—點評
五、課外作業(yè)
一個人,一個故事給予了我們無限的力量;一篇文章,一本書能給我們更多的思考,希望大家課外去讀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板書:
勞動的開端
在艱難中磨煉 12歲
百折不撓
在逆境中抗爭 一生
《勞動的開端》反思
1、聯系生活,激發(fā)興趣,引領學生快速進入文本。
心理學家認為,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的重要的心理成份,它是推動學生去探索知識并帶有情緒體驗色彩的意向,隨著這種情緒體驗的深化,就會產生進一步的學習需要,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激發(fā)興趣的方法有多種,其中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情況,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使學生有話講且真實富有代表性,能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去學習。
在本課教學時,我在開頭請學生暢談自己在生活中的勞動情況,讓學生在發(fā)言中不知不覺地引入到課文的學習。同時強調很多同學為什么對自己的勞動并沒有多大的印象,是因為勞動對你的印象不夠深刻,自然引入到作者為什么對第一次勞動印象那么深刻,到底與我們的勞動有何不同,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欲。
2、抓住課文主線,學習問題有始有終。
主線猶如大樹的主干,一條巨龍的筋脈,又猶如散文之“形散而神不散”中的“神”。課文一般都有一條甚至幾條主線,從頭貫穿到尾,教師的教學設計也往往圍繞這幾條主線而進行設計,在教學時也始終抓住課文的主線而展開來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在本課教學中,“開端”是這篇課文的主線。我抓住這條主線,設置一個大問題:你是怎樣理解“開端”的?在學生進行一番討論交流后設疑:這“開端”是不是僅僅是勞動“開始”的意思呢?相信你在學完課文后對“開端”又會有一個新的認識。
這樣通過一個大問題,使學生產生疑惑,又給學生指明了學習的方向。在具體學習討論作者第一次挑煤的艱辛時,又同樣設置一個大問題:課文是怎樣深刻地寫出作者挑煤的艱辛的?讓學生自由地有選擇性地學習課文,尊重學生的不同體驗。
正因為有開頭的問題,而且在學生充分體驗到勞動的艱辛后,所以在課堂結尾時又重新回到開頭:經過剛才的學習討論,你對“開端”又有了新的認識嗎?這樣從開頭進入又重新回到開頭,做到問題學習有始有終,但始終圍繞課文的主線,可謂形散而神不散。
3、重視句式教學,反復誦讀,便于運用。
《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也要考慮語言文字的特點對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fā)展等方面的影響。語文學科本身的特點除了要求學生具有較好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外,還需要有較好的形象思維能力,也就是要有豐富的想象力,這也是把作文寫的生動、形象的必要條件。在學習課文中,掌握必要的句式也是把作文寫生動的一大因素。
本文作者為了表達自己在第一次勞動過程中所受的苦難,運用了大量的比喻句。這些比喻句生動形象地表現了作者的內心世界,也更好地體現了當時社會的現實,所以這么多的比喻句也為學生的習作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在教學時,我把這些比喻句作為重點,讓學生自行研讀,小組討論,使學生理解這些句子所表現的含義。同時加強朗讀,通過多種方法的朗讀,加深理解,掌握規(guī)律,便于學生在以后的習作中大膽運用。
4、需要注意的地方
雖我在教學課文的幾句比喻句時,讓學生進行大信息量的討論和朗讀,但還有學生對比喻句的本體和喻體存在概念不清現象,所以教學時教師的主導地位還是不能丟。如學生在學習“這山原來沒有路,那些人踩出來的小路滑極了,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來回晃蕩,像是打秋千。”這一句時,很多學生簡單地認為把“煤筐”比作“打秋千”。
這里應引導學生從整個環(huán)境出發(fā),我讓學生上臺進行表演后,學生才有所思考,是把“挑在肩上來回晃蕩的煤筐”比作“打秋千”。這樣通過情境演示,讓學生更貼切地理解,從而更好地理解比喻句深刻的含義。
另外在學習母子之間的對話時,學生一開始還沒有體會到這些對話和我們平時的對話之間的不同之處。教師要多次范讀和學生的多次多樣朗讀相結合,我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上設計了一個假設,但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這跟學生生活實際也有關系),是否能在教師范讀后直接提問:作者的母親跟我們的母親說的話有什么不同?也許效果會好些。
所以在課文教學中,應努力聯系學生實際生活,激發(fā)學生興趣,避免大量煩瑣重復的問題。不僅僅是讓學生學習字詞,掌握學法,領會中心,也應重視課文中字詞句的學習對習作等其他方面的影響和作用,使學習過程既重學法,又重運用,使雙基教育真正落到實處。